<p class="ql-block">中医藏象学说是怎么形成的?</p><p class="ql-block">中医藏象学说的形成与前面所讲的中医学的形成颇为相似。</p><p class="ql-block">一、古代解剖学知识。中国古代并非没有解剖学,且与同时期其他医学相比,中国古代解剖学并不落后。在四大古文明之中,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便是中华文明。因此,当医学经验需要上升为理论时,仅依靠古代解剖知识,是无法全面阐释医学现象的。而构建医学经验理论,在当时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解释这些现象。于是,人们在古代解剖学的基础上,对人体功能有了一定的认识。</p><p class="ql-block">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总结。常识以及对生活实践的观察,也为医学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思路。其实,这里主要运用的方法被称作“司外揣内”。</p><p class="ql-block">所谓“揣”,就是依据外在现象,推测体内的状态。这就如同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地貌、岩石以及土壤状况,推测地下是否存在矿场,以及可能蕴藏哪种矿物。不过,推测出的只是可能性,并非必然性。这里存在一个推测可能性高低的问题,中医常常采用这种推理方法。有的现象容易推测,有的则较为困难。</p><p class="ql-block">以感冒这一常见病症为例,人们接触得多,验证推测的机会也多。当一个人感冒时,出现咳嗽、鼻塞的症状,从解剖学角度看,鼻子和肺紧密相连。此外,感冒还会伴有恶寒发热等体表症状,由此便衍生出“肺主皮毛”的说法。</p><p class="ql-block">三、临床经验的大量积累。或许有人会质疑,如果这一说法错误怎么办?其实,可以通过医疗实践进行检验。不断重复治疗过程,如果基于这一理论的治疗方法无法解决问题,就舍弃这一说法;若从肺论治能够治愈病症,就将其归入肺系统。</p><p class="ql-block">倘若某个知识点既可以归入肺系统,又可以归入肝系统,该如何抉择呢?答案是看哪种治疗方法的成功率更高。如果从肺论治的成功率高于肝,就先将其归入肺系统。中医有五大系统,将知识点归入与之最为接近的系统,并不意味着它与该系统存在百分之百的关联,同时中医还秉持整体观念,注重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大致的操作流程便是如此。</p><p class="ql-block">经过数千年临床实践的反复验证,虽说不能断言现今的中医理论完全正确,但错误的部分大多已被剔除。不过,不可否认的是,部分知识点的实用性仍有待商榷。这类知识点,可能具有一定价值,但临床医生并不关注。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其理论过于深奥,难以理解;二是感觉在实际应用中不太实用。然而,现在就判定它们完全无用,似乎还为时尚早,暂且保留在理论体系之中,这部分内容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存在一定难度。</p><p class="ql-block">四、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哲学在中医理论形成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哲学主要用于整合医学概念,使其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客观化,便于理解和掌握。以阴阳学说为例,原本人们只知道人体有寒热之分,引入阴阳学说后,寒热被细分为实热、虚热、虚寒、实寒等类型。随着阴阳学说的深入发展,例如火神派提出阳虚也可能出现热象,其背后的机理更为复杂。借助阴阳学说这一说理工具,医学理论变得更加丰富多元。若没有阴阳学说,对于热症的认识可能较为单一,治疗方法也局限于清热。但实际上,热症有阴虚、阳虚等多种类型,还有阳虚阳浮等问题,单纯采用清热方法,对于阴虚、阳虚引起的热症,治疗效果往往不佳。</p><p class="ql-block">五、与中医藏象学说理论的形成不一样,现代医学对人体形态与功能的认知,主要基于解剖学。从古代解剖逐步发展到现代解剖,深入探究人体结构,进而确定其功能。研究深入到微观层面时,也会对微观结构及其功能展开分析。经由解剖学知识,推导出生理学原理,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只有验证正确,相关理论才会被认可。</p><p class="ql-block">那么,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是否有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反馈呢?早期的医学,的确存在这样的情况。但随着发展,现代医学越来越依赖实验室研究,相对而言,对生活经验的依赖逐渐减少。</p><p class="ql-block">与中医藏象学说其理论来源涵盖多个方面不一样,反观现代医学关于人体形态与功能的理论,来源相对单一。现代医学所指的脏腑,多聚焦于人体内部的单一器官;而藏象学说里的脏腑,不仅关联人体内部,还与外界自然环境相互影响,这更是现代医学所欠缺的。所以,藏象学说具有以五脏为核心,将人体自身以及与外界环境视为一个整体的特点。</p><p class="ql-block">2025.4.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