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寒未尽,晋国都城郊外的绵山脚下,一个满头白发的老者正颤巍巍地将一束嫩柳枝放在焦黑的槐树桩前。他身后跟着一群孩童,好奇地问:“爷爷,为什么每年清明都要来这里插柳呀?”</p> <p class="ql-block"> 老者轻抚树桩上的新芽,缓缓开口:“三百年前,这座山还不叫绵山。那时晋国大乱,公子重耳被迫流亡,身边只剩几个忠仆。寒冬腊月,他们饿倒在雪地里,一个叫介子推的侍卫,悄悄割下自己腿上的肉,混着野菜煮汤献给重耳……” </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瞪大了眼睛:“他不疼吗?” </p><p class="ql-block"> “疼啊,可他说‘公子是晋国的希望,我一条腿算什么?’”</p> <p class="ql-block"> 老者叹息,“后来重耳复国成了晋文公,封赏功臣时却独独忘了介子推。等他想起来,介子推早已背着老母躲进深山,只留下血书:‘割肉奉君尽忠心,愿主清明治天下’。” </p><p class="ql-block"> 晋文公悔恨交加,带人搜山未果。有谋士献计:放火烧山,逼他出来。谁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最后只见介子推和母亲紧抱槐树,早已气绝。树洞里还藏着一片衣襟,写着:“倘若主公念旧情,望常思民生苦,勤政清明复清明。”</p><p class="ql-block"> “那天的火烧云把天都染红了,”老者指向山间飘荡的薄雾,“后来年年此日,百姓自发熄灶禁火,只吃冷食,山脚的槐树竟在焦土中抽了新芽——你们看这柳条,便是介子推衣襟化作的枝条,插土即活,能驱邪避灾。” </p><p class="ql-block"> 孩童们争相把柳枝编成环戴在头上。远处传来悠长的钟声,山道上扫墓的人群正轻轻清扫祖先坟前的杂草,有人摆上青团,有人放飞纸鸢。 </p><p class="ql-block"> “爷爷,为什么有人哭又有人笑呢?”最小的女孩指着踏青的人群。 </p><p class="ql-block"> 老者笑了:“介子推舍命换来的‘清明’,既是让君主清正廉明,也是让百姓在春日清洁心地。我们祭奠逝者,更要像这柳树一样——即便历经苦难,也要把生机传给后人啊。” </p><p class="ql-block"> 山风拂过,柳絮如雪。三百年的故事,就这样随着清明的雨,渗入每一寸破土的新绿里。 </p> <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让清明节的厚重历史变得温暖可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