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南京军区22军改编为舟嵊要塞区,中央军委为何如此安排?

征程

<h3>【】</h3></br><h3>1955年4月,南京军区正式组建,当时兵力雄厚,下属部队包括第12、20、22、27、28、31、60军。到了1956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以南京军区管辖的江西省军区、福建省军区及当地驻军为基础,组建福州军区。作为调整的一部分,第28军和第31军被划归新成立的福州军区。</h3></br><h3>1958年4月,第22军正式调整为舟嵊要塞区。这一调整后,南京军区仅保留了4个野战军。作为东南前线的重要军区,南京军区原本拥有大量野战部队,但中央军委为何做出这一决定?舟嵊要塞区的战略价值何在?要解答这些问题,还需回顾第22军的历史背景。</h3></br><h3> <h3>孙继先,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的首任军长。他在军旅生涯中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战略眼光,为部队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一位资深的军事指挥官,孙继先在多个关键战役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他的指挥风格严谨且富有成效,深受部下敬仰。他的职业生涯不仅体现了个人能力的卓越,也反映了中国军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成长与变革。</h3></br><h3>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正式更名为第22军,由孙继先担任军事指挥,丁秋生负责政治工作。该军下辖三个师,分别是第64、65和66师。第22军的前身是1945年9月在山东军区组建的第8师,这个师主要由鲁南军区的第3团、第5团以及第2军分区的主力团组成。虽然这些部队大多来自地方武装,缺乏红军的历史背景,但他们在战斗中逐渐成长为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h3></br><h3>第22军与三野的老牌劲旅第20、21、27军相比,历史并不算长。然而,这支部队及其前身继承了山东士兵踏实肯干、勇猛顽强的传统,先后参与了津浦路阻击战、泗县战役、两淮保卫战、土集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等一系列重要战斗。通过这些实战考验,第22军逐渐在三野这支强手如林的部队中确立了自身地位,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h3></br><h3>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时,第22军未能像三野其他部队那样在朝鲜半岛立下战功。尽管错过了这场重要战役,第22军的任务依然艰巨。同年12月,第66师从第22军编制中脱离,转制为空军第12师。到了1951年2月,浙江军区重新调配兵力,重建了第66师。1955年8月,第64师191团被改编为嵊泗要塞团,随后在11月扩编为嵊泗要塞区。</h3></br><h3> <h3>周志坚是舟嵊要塞区的首任司令员。他在军事指挥上展现了卓越的能力,为要塞区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周志坚的领导风格严谨而果断,深受部下敬重。在他的带领下,舟嵊要塞区迅速成为战略要地,为地区的安全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他的军事生涯充满了挑战与成就,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h3></br><h3>1956年12月,嵊泗要塞区被重组为守备第14旅。两年后的1958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以南京军区第22军和守备第14旅为核心,组建舟嵊要塞区,隶属于南京军区。周志坚和张秀龙分别担任该要塞区的军事和政治负责人。具体的编制结构和各部的前身情况如下。</h3></br><h3>要塞区指挥部(前身为第22军司令部)</h3></br><h3>岱山守备区,前身为第22军64师,负责该地区的防御任务。</h3></br><h3>定海守备区最初由第22军下辖的第65师改编而成。</h3></br><h3>普陀守备区,之前被称为第22军66师。</h3></br><h3>嵊泗守备区,前身是守备第14旅。</h3></br><h3>大衢守备区的前身是第64师下属的192团,经过扩编后组建而成。</h3></br><h3>高炮团,前身是第22军的炮兵基干团。</h3></br><h3>第65师炮兵第345团,后来改编为122榴炮团。</h3></br><h3>教导团的前身是第65师下属的193团。</h3></br><h3>舟嵊要塞区由此踏上了强化海防的重要道路。在成立初期,部队官兵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军事训练,还肩负着繁重的国防工程建设工作。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官兵们始终坚持"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精神,出色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战备指令。</h3></br><h3> <h3>这张老照片记录的是舟山要塞区某部退伍老兵的集体合影。照片中,这些老兵身穿军装,站姿挺拔,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他们曾在舟山要塞区服役,共同经历了军旅生涯的磨砺与成长。如今,他们脱下军装,告别军营,但那份战友之间的情谊和军人的荣耀感依然深深刻在他们的心中。这张合影不仅是对他们军旅生涯的纪念,更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珍贵回忆。</h3></br><h3>我认为,中央军委做出这样的部署,主要基于两个考虑:</h3></br><h3>第22军的指挥部长期设在舟山,对当地环境了如指掌。</h3></br><h3>1949年7月,第三野战军指派第7兵团执行解放舟山群岛的关键任务。经过周密考虑,第7兵团决定让第22军(包括第21和第61师)作为先锋。第22军接到命令后,立即展开了紧张的海上训练,力求一战成功。8月,解放舟山群岛的战役正式启动。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10个月,第22军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0年5月,舟山群岛最终获得解放。同月,第22军军部进驻舟山,其下属的第64、65、66师分别驻扎在岱山、定海和普陀。</h3></br><h3> <h3>舟嵊要塞区的历史遗物</h3></br><h3>第22军作为解放舟山群岛的核心力量,对该区域有深入了解。到1958年,该军转变为舟嵊要塞区,已在舟山群岛驻扎多年。这种“就地改编”策略能迅速提升部队战斗力,使其快速进入训练和备战状态。同样,1998年7月,广州军区第41集团军的164师移交给海军,并在原驻地湛江改编为海军陆战队第164旅。这一转变与第22军的改编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加速熟悉新环境、增强战斗力,并迅速投入训练和备战。</h3></br><h3>舟山地处长江入海口,是连接南北海上交通的关键节点。</h3></br><h3>舟山群岛是中国最大的群岛,其中舟山岛是全国第四大岛屿。它坐落在长江口以南,紧邻杭州湾,是浙东天台山脉延伸入海的部分。这里的地形特点是山岛环绕,港口众多,交通便利,如下图所示。</h3></br><h3> <h3>舟山群岛地理位置及岛屿分布示意图</h3></br><h3>从整体地理格局来看,舟山群岛地处中国海岸线的中段,紧邻上海、杭州、宁波等重要城市,是南北海上交通的咽喉要道。早在元代,这里就扮演着海上运输的重要角色,成为漕粮转运的关键节点。这一特殊地位不仅推动了舟山地区商业的兴盛,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金塘沥港作为当时漕运的核心港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h3></br><h3>舟山群岛作为东海舰队的关键前哨,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h3></br><h3>1955年10月,中央军委决定以华东军区海军为基础组建东海舰队,并将司令部设在上海。上海不仅拥有发达的造船业,还聚集了众多高校,这些条件为东海舰队的初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从战略上看,舟山群岛充当了东海舰队司令部的海上防线。到了1958年4月,第22军被改编为舟嵊要塞区,其主要任务就是保护东海舰队司令部,这一举措也成为海陆联防的重要组成部分。</h3></br><h3> <h3>▲东海舰队某部历史照片</h3></br><h3>1969年10月,东海舰队司令部搬到了宁波。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宁波是浙江和华东地区的重要交通中心,东边就是舟嵊要塞区。更重要的是,宁波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北靠杭州湾,南接三门湾,非常适合作为东海舰队的指挥中心。自从搬到宁波后,东海舰队的司令部就再也没动过地方,这足以说明宁波的战略地位有多重要。</h3></br><h3>总的来说,第22军转型为舟嵊要塞区,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还具备独特的长处。自1958年舟嵊要塞区成立以来,其编制和番号经历了多次变动。到了1985年9月,舟嵊要塞区更名为舟嵊守备区。1992年12月,舟嵊守备区再次更名为浙江省军区舟嵊要塞区。1997年4月,舟嵊要塞区与舟山军分区合并,成立了舟山警备区(正师级),其中包括海防第13、15、17、18团以及炮兵团、船运大队和水线维护大队等下属单位。</h3></br><h3> <p class="ql-block">“洛阳营”的营旗在东部战区陆军海防某旅的检阅仪式上亮相。这面旗帜象征着该营的光荣历史和战斗精神,展现了其在国防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检阅过程中,营旗在官兵的注视下庄严展示,彰显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一仪式不仅是对“洛阳营”的认可,也体现了东部战区陆军对海防力量的高度重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7年,中国军队进行了新一轮改革,省军区系统经历了重大变革,除了新疆、西藏军区及北京卫戍区外,其他边海防及野战部队都转归各自战区的陆军管理。在这一改革中,舟山警备区的部队经过调整和重组,最终成为东部战区的一个海防旅,这个旅还继承了原第22军的传统。2019年10月,这个海防旅展示了其珍贵的“洛阳营”战旗,参加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式,这份荣耀不仅属于东部战区陆军,也属于舟嵊要塞区。2017年改革重组舟山警备区机关和下属四个人武部及仓库组建了新的舟山警备区,首任司令员曾鹏翔、政委冯阜营、副司令员王辉,归属国防动员部。</p><p class="ql-block"><br></p> <a href="https://mi.mbd.baidu.com/r/1ArH7pcl1Ek?f=cp&rs=957819158&ruk=RATYzrGSLeA1xm4BgbIy4w&u=3b595ac220cf0e1f&urlext=%7B%22cuid%22%3A%22gPHualiUvilgaB8k0aHn8_u1Hu_vuBaugPvf80OQvaKm0qqSB%22%7D&sid_for_share=131851_1"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mi.mbd.baidu.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