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溪红色消费合作社的推广

沙湾野老

<p class="ql-block">紫溪红色消费合作社的推广</p><p class="ql-block">——紫溪红色消费合作社的设立、推广、整顿与解散</p><p class="ql-block">紫溪乡地处铅山县东南部,武夷山的北麓。自古这里商贾往来、驿马如飞,为赣闽通道上的咽喉重镇。因为它四面环山,中间呈锅底形,且有着比较大的坂田,非常适合部队驻扎和打游击,从而又成了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传说黄巢起义军和太平天国的队伍,当年都曾攻取占领过这里,而后由此经分水关进入福建。</p> <p class="ql-block">1928年初,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革命先辈发动弋横起义,创建赣东北红色根据地。不久,星星之火燎原到了铅山,农民运动在信江北岸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建立了铅山县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到1930年初,此地几乎全都成为了红区。为更好地开展农民运动,发展红军和赤卫队武装,铅山县委、县苏(此“苏”指的是苏维埃政府,下同)将土地革命引向南部山区,党组织派人到紫溪和福建崇安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其中就在紫溪的十七都石垅、东坑、郭家、西山等地,利用挑崇安担和挖纸药的名义,在农民中间开展“上名字”(参加革命的一种形式)话动,随即这一带的土地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建立起了红色苏区政权。</p> <p class="ql-block">1930年底,铅山县委、县苏在新滩乡正式成立。国民党反动派以河口、永平等城镇为据点,派重兵把守,将铅山南北两个苏区割裂开了。信江北岸苏区的三个区,因与横峰、上饶苏区相连,经上级决定,除保留一个外,西坂、新滩的一片划入横峰第五区,傍罗的一片并入上饶第六区。而南部苏区因为经常受到敌人的骚扰,动荡不安,迫切需要加强党的领导,经赣东北省委研究决定,将铅山县委、县苏南迁去到那里。先是设在石垅(当年属紫溪乡),而后迁到紫溪。至此,以紫溪为中心的铅山县南部苏区根据地便建立起来了,下辖十二个区(包含傍罗区)和五个特区。而后1931年7月,上铅县委、县苏也在英将乡的小横宣布成立。</p><p class="ql-block">(以下为该文稿的中篇)</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黄道烈士遗像)</p><p class="ql-block">二、红色消费合作社的推广</p><p class="ql-block">关于消费合作社的推广,主要是在上铅县。继1931年初铅山县委、县苏建立不久,同年七月上铅县委、县苏也在英将乡的小横宣布成立。开始该县下设三个区,之后又发展到了六个。这年秋天,上铅县消费合作总社筹备小组开始筹集资金,很快就成立了上铅县消费合作总社。该合作总社在小横设立门市部,有干部职工三人。其中主任兼采办李万兴(下横人)、会计苏恒昌(紫溪人)、售货员兼保管聂木涛(上张家山人)。还下设了两个区的消费合作社。一是设在大横李家的二区消费合作社,主任张学倪;二是设在留墩的三区消费合作社,主任张某某(小名二金仔)。各消费合作社都有主任、职工三至四人,经营的商品有煤油、食盐、布匹、南北杂货,以及收购过不少山区的土特副产品,经销到了河口、永平,换回苏区所需的物资。</p> <p class="ql-block">1931年10月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铅山红色苏区获得空前速度的发展,南北两个苏区大有汇合一处的趋势。铅山县委、县苏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区的区委、区苏先后成立。同年十一月,第七区即在刘家源设立了消费合作社,余忠孝任主任(转合作社主任),邬尤成为会计,李思行为采办员。1932年2月,模范乡改为模范区,模范乡消费合作社改成模范区消费合作社,占兴丁任区合作社主任。</p> <p class="ql-block">1932年3月铅山县第四次工农兵大会在紫溪召开,党领导的铅山革命根据地获得迅速发展,苏区出现空前巩固的局面。地方反动武装,如吴仰山的靖卫团和各地的地主武装,均不敢对苏区有所动作。国民党的军队也只能死守在河口、永平、陈坊等几个据点。不久,石塘、杨村也为红军所占领。九区、五区先后在石塘港背和杨村大田设立起消费合作社。这时六区也在观星岭设立了消费合作社。只有十区黄蜂窝、十一区叠石、十二区港东,因为条件不够成熟还没有设立。至此,消费合作社几乎遍布了铅山、上铅两个县的整个苏区。</p> <p class="ql-block">1932年可以说是铅山苏区根据地最太平的一年,也是苏区消费合作社最为活跃的一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苏区军民不仅一次又一次地打破敌人的军事围剿,还粉碎了敌人更加残酷的经济封锁。之前国民党反动派就开始实施对食盐和煤油的公卖,且到处设置关卡,凡苏区缺乏的物资,包括食盐和煤油,一概严密封锁不许出境。</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曾教导我们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苏区正是有了这样一些群众,他们将布匹放在畚箕里,再在上面堆上牛粪,或是把煤油装在铁桶,藏入粪桶里,还有将盐袋缝成长条形缠在人的身上,神不知鬼不觉地带入了苏区。敌人欲置苏区军民于死地的阴谋鬼计,就这样彻彻底底破产了。</p> <p class="ql-block">各级消费合作社的领导与采购、采办,也都深入敌后开展工作。他们还鼓励苏区其他同志利用亲属关系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对从白区来的小商小贩,允许他们合法经营,并向其提供赚钱的机会。如石塘镇港背消费合作社,就经常利用深夜组织一至四个小时的物资交流会(因对岸石塘常有敌人,故放在这里),大家与白区来的商人进行货物兑换。消息传出,甚至上饶、广丰等地的商人也跑来了。特别是食盐经营的利润大,舍命做此生意的白区商人大有人在。如在乌石盐卡就发生过盐商被抓,盐卡兵士将盐商肠子都杀出来的事件。</p> <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党还组织群众用战斗的精神去完成生产任务,以保证苏区粮食丰收、家畜兴旺和山林副产品达到一定的数量。粮食、生猪和山林副产品,如笋片、竹笋、药材等,是苏区对外贸易的主要物品。如此运作之下,苏区经济建设的形势曾一度非常好。1931年下半年,黄道同志主持召开了铅山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以后,逐开始大办消费合作社,从而使得苏区的物价得以稳定。如猪肉每元九斤,大米每元二斗八升(红军买米每元三斗二升)。而在白区,每元只能买到一斗五升米。</p> <p class="ql-block">除此,从1931年到1932年底,铅山苏区还在新滩乡扬家门、傍罗岭底、七都排、杨村、石塘港背和叠石等地建立起了对外贸易处。上铅苏区则在白云洞、江渡头建立对外贸易处。对外贸易处遍布赤白交界边境和各交通要道上,与消费合作社的分布形成一个商业贸易网点。这些商贸网点冲破敌人的层层经济封锁,大有打通崇安与河口贸易往来之势。正如毛主席所说的那样:“合作社经济和国营经济配合起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将成为经济方面的巨大力量,将对私人经济逐渐占优势并取得领导的地位。”</p><p class="ql-block">(作者:杨必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