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四渎,始有五岳之称。北岳曰:恒山,亦名“太恒山”古称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br> 恒山山脉始于太行山,东西绵延150公里,横跨山西、河北两省,是海河支流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西接雁门关、东跨太行山,南障三晋,北瞰云、代二州,莽莽苍苍,横亘塞上,巍峨耸峙,气势雄伟。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16.1米。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典籍中的北岳恒山。</b></div> 北岳自古号称:神镇并临代,峙立朔方,终始阴阳,德著攸久,养民阜物,功被寰中。<br> 《虞书》记载:“舜时五载一巡狩,二月至东岳,五月至南岳,八月至西岳,十一月至北岳,一年遍天下。”<br> 《山海经》称:北岳,之山多金玉,其兽多麑鹿。<br> 《五藏山经》:北岳为北方山川之首。<br> 《尚书·帝典》曰:“有舜,十有一月朔,巡狩至北岳”。<br> 《尚书·禹贡·导山》记载,秦始皇东巡时过“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br> 《尚书·禹贡·冀州》:恒卫既从。注云:恒水出常山郡上曲阳县恒山北谷,在今定州曲阳县西北,恒山也。<br> 《禹贡》曰:太行恒山。<br> 《尔雅》称:恒山为北岳。<br> 《通鉴》载:西周成王,“巡狩至北岳,北方诸侯朝于明堂”。<br> 《周礼·职方氏》: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注云:在上曲阳县。盖职方之并州,即禹贡冀州所分也。<br> 《史记》:赵简子藏宝符于恒山,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注亦云:在上曲阳西北。杜佑《通典》及《文献通考》皆云:定州曲阳县,北岳恒山在焉。而《通鉴·地理通释》亦云:常山在定州曲阳县西北四十里,常水出焉。盖汉置恒山郡,避文帝讳改曰常山。皆今正定。<br> 《史记》载:秦始皇“二十九年复游海上,到琅琊,过恒山”。<br> 汉宣帝神爵元年,诏太常寺祀五岳四渎,而北岳在常山之阳,即常山郡之属县也。《汉书·地理志》:在河北曲阳设立北岳寺。<br> 《水经注》称:古恒山(河北大茂山)“高耸入云,地势险峻”,山脚下有曲阳北岳庙。<br>唐武德、贞观之制,祭北岳恒山于定州,盖至唐复置恒山郡。宋初缘旧制,亦祭北岳于定州。<br> 《梦溪笔谈》称:古北岳在河北,然山西浑源山势雄峻,后世渐以之为恒山。<br> 北岳恒山的位置在宋代开始引发争议。<br> 元起朔漠,正宜祀于浑源,乃代祀碑记仍在曲阳。<br> 明朝洪武二年二月,朱元璋皇帝命肇祀北岳。三年六月,降诏正名,定为常典。弘治六年七月,兵部尚书马文升上疏明确提出“帝舜绍尧之后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盖每州必封表山之高大者以为一州之镇。……北封恒山为北岳,在今大同府浑源州。”倪岳反对迁祀,但同意地方官员“春秋告报以时祭祀。”<br> 清顺治十八年八月,将北岳恒山由河北大茂山改为山西浑源天峰岭,遂为后世所遵从。</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历代对北岳恒山的封号。</b></div> 《前汉书》载:汉武帝天汉三年春三月,封泰山后,亲临恒山进行祀祭,举行“埋元玉”典礼,并将恒山第一次封为神。以后历代帝王不断地对恒山进行封禅。<br> 唐开元元年,玄宗皇帝封北岳为安天王。标志着封王与祭祀的规范化。<br> 宋大中祥符四年,加封为安天王圣帝。<br>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天下后,将北岳加封为安天王真元圣帝。<br> 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下诏改称恒山之神。</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历代对北岳的祭祀。</b></div> 《尚书·舜典》:舜帝“望秩于山川”。<br> 《周礼》:五岳视三公。<br> 《汉书·郊祀志》记载:汉武帝元鼎四年下诏“修五岳词”。标志着制度化祭祀的建立。<br> 恒山一直被尊为北岳,无论是周成王还是汉武帝,他们最初祀祭的是山而不是庙。期间除北魏建都平城(大同)时,恒山在其境内,作为都城之南大门,祀祭北岳于浑源之恒山。<br>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多次遣使至曲阳北岳庙祭祀,并颁布《祀恒岳文》;宣武帝年间(500----512年)在曲阳县城建古北岳庙。<br>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曾重建古北岳庙。<br> 宋初,北岳庙被契丹焚毁,淳化二年(991年)重修。《大宋重修北岳庙碑铭》说:“天下之岳五,独有北岳名不著。岳有祠,不知废于何代,今庙于曲阳,由唐以来记刻皆不载废迁之由。”<br> 元世祖忽必烈,祀北岳于曲阳,并且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北岳庙,“德宁之殿”至元七年(1270年)完工 ,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元代木结构建筑。<br> 明朝永乐十六年九月,修北岳恒山庙。万历十五年四月,用保定等处赎银三千六百四十八两修理北岳庙。</h1> <h1> 明朝祭祀。一是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的正常祭祀。洪武三年,朱元璋下诏风云雷雨及岳镇海渎山川城隍诸神止合祭于城南,在东十坛中设北岳坛。一是派官员到曲阳北岳庙的祭祀。明朝洪武二年正月,命内藏库副使魏士举祀北岳;十年六月,命魏国公徐达祀北岳。正统九年四月,遣翰林院编修倪谦祭祀北岳之神。成化七年正月十三日,遣礼部右侍郎邢让祭恒山;二十三年四月,遣吏部侍郎刘宣祭北岳。弘治十七年五月,命保定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沂祭告北岳之神。嘉靖九年六月,遣太常寺官祭北岳之神;十八年二月,皇帝南巡承天拜谒生父显陵,到达真定,用牛犊羊豕,皇帝穿常服行礼(如常仪),五府九卿巡抚大臣吉服陪拜,遥祭北岳恒山之神。万历三十五年四月,曲阳县北岳庙树自焚,枝叶自烬,但并没有特意祭祀的记录。<br> 清顺治初年定祭北岳恒山于直隶曲阳县。十七年七月,命停曲阳之祀,移祀浑源州。国家大庆典致祭,京师遣官往祭北岳恒山于山西浑源州。帛一,牛一、羊一、豕一,登一、鉶二、簠簋各二、笾十、豆十,尊一、爵三,炉一,镫二。康熙五十二年四月,遣太常寺卿李敏启祭北岳恒山。这是史料记载的首次官方派员祭祀。五十七年十二月,国子监祭酒李周望祭北岳恒山;李周望,蔚州人,当时属大同府管,后来曾任礼部尚书。六十一年十二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伊忒海祭北岳恒山。雍正、乾隆朝都有祭祀北岳庙的记录。<br> 有资料称:“顺治庚子(1660年),遣工部侍郎李呈祥奉圣旨,于浑源岳顶举行了隆重的祀岳大典。”李呈祥,顺治年历任河南大梁道佥事、湖广布政使司参议兼按察使司佥事武昌兵备道、山东按察使司副使天津道、通政使司右通政、通政使、兵部督捕右侍郎、兵部左侍郎、总督仓场户部左侍郎,十七年九月任工部左侍郎管右侍郎事,官至工部左侍郎。《清实录》:“十八年三月,遣官祭真武、东岳、城隍之神。”未言是何人所祭,况“真武之神”是否是“北岳之神”存疑?</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北岳庙庙址的争论。</b></div> 明代以前历代帝王都在曲阳北岳庙遥祀北岳,清朝改在浑源境内的天峰岭,缘于三次争论。<br> <b>第一次争论</b>。<br> 明弘治六年(1493)七月,兵部尚书马文升上疏,要求改祀北岳河北恒山于山西浑源。理由是:“恒山为北岳,在今大同府浑源州。《周礼》载:恒山为并州之镇,在正北。《大明一统志》载:恒山在浑源州南二十里。宋时北方被契丹占领,因此,在真定府曲阳县祭北岳。现在定都北平,而真定却在京都之南,况浑源州北岳庙址犹存。”为清朝在浑源建北岳庙奠定了理论基础。<br> 时任礼部尚书倪岳则上疏《为厘正祀典事》予以反对,称:“祀北岳恒山于曲阳,历汉唐宋以至国朝上下几二千年未之有改。即今《大明集礼》所载汉唐宋北岳之祭皆在定州曲阳与史俱合。其浑源州虽有恒山亦名北岳,然祀典不闻,碑志无考。况今恒山实为畿内钜镇,孕灵已久,一旦废此举彼,恐有窒碍。”同时提出“浑源州恒山既为一方之望,古迹间存,但恐年久颓敝,请下所司量加修葺,春秋告报以时祭祀。”既为保护浑源恒山古建筑作出贡献,同时也允许地方官员进行祭祀。<br> 朝廷议定“仍祀曲阳,循依旧理”。北岳恒山在浑源逐步形成共识,但祭祀不宜轻改。</h1> <h1> 马文升,字负图,河南钧州人。景泰二年进士,历任御史、福建按察使、南京大理寺卿、右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总制三边军务、兵部右侍郎,得罪太监汪直,谪戍重庆卫。后任左副都御史辽东巡抚、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兵部尚书、吏部尚书。马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马文升久历边镇,深知在长城边镇民间已将官方祭祀的北岳之神与道教遵奉的北岳大帝(玄武大帝)高度融合。二者均有镇守北方,护国安邦;驱邪禳灾,护佑民生作用。融合后将自然神、战神与幽冥神的职能合一,北岳是边民的精神图腾,无论城池村堡都有真武庙期盼和平,教化百姓,如果北岳庙北迁浑源,有助于提振士气,有利于社稷。景泰初,少保太子太傅兼兵部尚书于谦曾说:“稽古阵法,所谓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则首尾应也。常山为北岳大将,居北岳玄武之位也,自古如太公望、孙武子、韩信、诸葛孔明、李靖数人深明此法。”将北岳与阵法联系,北岳与边将产生共鸣。马文升试图通过礼制改革将山岳正统性与边疆战略结合。<br> 倪岳,字舜咨,应天府上元人。与北岳颇有渊源,其父倪谦,正统九年四月奉命祀北岳,母梦绯衣神入室,同月二十三日倪岳出生,遂以岳为名。17岁的倪岳随谪戍边镇的父亲来到宣府,直到考中进士才离开,同样熟悉边镇的风土民情。历任庶吉士、编修、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尚书、吏部尚书、南京吏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吏部尚书、南京礼部尚书。倪岳风采严峻,善断大事。同僚中最推重马文升,然论事未尝苟同。反对迁祀,坚持“凡祭,有其废之,莫敢举也;有其举之,莫敢废也。”<br> 弘治十五年(1502)六月,已升任吏部尚书的马文升再次上疏“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时任礼部尚书张升反对。皇帝圣谕:“仍如旧典。”此次双方的理由未变。</h1> <h1><b> 第二次争论。</b><br> 万历十四年十二月,巡抚大同都御史胡来贡请改祀北岳于浑源川。礼部尚书沈鲤上《议改北岳疏》明确反对,奏折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内容基本与倪岳当年答复一致,力驳胡来贡无据。得旨:北岳祀典既系国初定制仍旧行。浑源州恒山既有洪武年间重修庙宇,量加修葺,用存古迹。<br> 如果说第一次争论围绕“礼”及治国方略的探讨,尚无私利。第二次争论,胡来贡是藏有私心的,在那个地方祭祀,必将促进当地的交通发展,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所在地会进入朝廷的视野,会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目前主持祭祀的是保定巡抚,如迁祀浑源,则由大同巡抚主持,官员可以获得荣耀和资本,更有利于升迁。</h1> <h1><b> 第三次争论,</b><br> 顺治十七年二月,刑科都给事中粘本盛条奏“移祀北岳于浑源州”。三月,礼部答复:“查汉唐以来皆祀北岳于曲阳,今科臣条议宜祀于浑源州。应敕晋抚察浑源州有无北岳祠迹,再行酌议”。七月,礼部奏:“北岳祀典已经晋抚查明原在浑源州,应如科臣所请。嗣后停曲阳之祀,移祀浑源州。”皇帝同意礼部意见。<br> 时任礼部尚书渥赫看到粘本盛奏折后,明知自古祭祀在曲阳,却同意粘本盛的意见,没有征求保定巡抚王登联的意见,直接让山西巡抚白如梅察看“浑源州有无北岳祠迹”。对于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白如梅当然回复“北岳祀典原在浑源州”,所以礼部的意见是“停曲阳之祀,移祀浑源州”。是出于新朝新气象,还是考虑北岳方位与国都相适,亦或是有其它考虑,无从探究。<br> 有资料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户科河南陈公上奏章请罢曲阳之祀,又被朝廷否决。”查《明史·本纪》《明史·礼制》《明实录》《春明梦余录》并无此记录。河南陈公应是陈棐,字文冈,河南鄢陵人,嘉靖十四年进士,历任中书舍人、礼科给事中、右给事中,二十四年五月陈棐任户科左给事中,二十六年二月因“将朝觐官敕谕衍作官箴十章上之,得旨:陈棐舞弄文墨,輙欲比并敕谕风示在外臣工,甚为狂僣,令陈状棐引罪命降一级调外任用”,贬谪大名长垣丞、升长垣县知县、晋县知县、泽州知州、刑部员外郎、郎中、山西提学副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甘肃巡抚。陈棐任山西提学副使时,曾在浑源北岳庙题写楷书“奇观”,被镌刻在翠屏峰峭壁上。虽然未查到上奏章请罢曲阳之祀的记载,是否贬谪是对其提议的惩处。存疑。</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曲阳古北岳庙。</b></div> 据《曲阳县志》记载,此庙规模宏大,庙有三个门,南门称神门,是县城的西南门,西门就是县城的西门。主要建筑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自神门以内有牌坊、朝献门、御香亭、凌霄门、三山门、钟楼、飞石殿、德宁之殿、后宅门。历代均有程度不同的修补与扩建,现存建筑有御香亭、凌霄门、三山门、飞台殿遗址和德宁之殿。庙内建筑精巧,雕梁画栋,气势雄伟,蔚为壮观。<br> 主体建筑----德宁之殿,坐北朝南,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外带回廊环绕,重檐庑殿式,双檐高琢,黄绿色琉璃瓦剪边屋顶殿脊,青瓦铺顶,高30米,占地面积2009.8平方米。殿内柱子的配列采用减柱法,梁架为中柱式;殿檐斗拱为一朵、二朵式。地面均以方砖、条砖墁地。整个大殿建在石砌的台基之上,殿前有月台,四周有石栏板望柱,柱头装饰有石雕狮像,殿四角有螭首。保存着宋、元时期的建筑特征。<br> 吴道子壁画令人叫绝。因大殿内部装修,无缘看到唐画圣吴道子的壁画。据说有“天宫图”、“北岳恒山神出巡图”、“云行雨施”、“万国咸宁”壁画,既有众多天神、地祗,兴云布雨,普降甘霖,为民造福的形象,又有众天神胜利完成兴云布雨的任务后偃旗息鼓、得胜回宫的情景,还有肌肉粗健、相貌狰狞、横枪倒戈、腾空飞奔的天神(钟馗)。众多人物形象无一雷同,个个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吴道子所绘北岳庙“曲阳鬼”与他绘制的赵县柏林寺水“赵州水”为人称道。<br> 碑刻令人大开眼界。存有碑、碣、经幢200多通,并建有碑廊、碑楼,是河北省最大的碑群之一。从时代上说,自南北朝北魏、北齐、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和民国各代碑刻俱全,跨越1500多年。碑刻内容多为历代重修北岳庙的记载和祭祀北岳之神的祭文,也有的用诗、词、歌、赋记的观后感。从书法艺术上讲,真、草、隶、篆和行书等字体均有。最早的碑刻于北魏和平三年(462年),是全国现存碑刻中极为宝贵的稀世珍品。“大唐定州北岳恒山灵庙之碑”、“大唐北岳祠碑”、“大唐北岳神之碑”、“大宋重修北岳庙之碑”、“苏轼诗词碑”、“大元封加北岳手诏碑”等,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为研究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书法艺术的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br> 北岳庙内保存古雕刻100多件。其作品有人物、动物、佛像、经幢等,尤以“西汉石虎”、“北魏石狮”、“北魏背光千佛像”、“唐代石灯”、“唐代大佛”、“石佛笑和尚”、“金代经幢”为最佳。作品造型优美,刀工细腻,线条清晰流畅,充分展示了我国北方石雕艺术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风格和特点。另有青铜陶器、定窑瓷器、石刻造像等文物精品200多件。</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浑源北岳庙。</b></div> 恒山被誉为“峙中华之坊表,巩神京之翊卫”,叠嶂拔峙,气势雄伟,被誉为北国万山之宗主。是中国地理标志,也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主峰天峰岭号称“人天北柱”、“绝塞名山”,与翠屏峰东西对峙,浑水中流,位置雄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br> 恒山山高风大,气候变化剧烈,故建筑多依悬崖峭壁而建,或开凿石岩而成,形成了独有的奇险特色。<br> 北岳庙位于恒山主峰大峰岭南面的石壁之下,北倚绝壁,面临山谷,依坡而起,雄伟壮观。崇灵门即北岳庙门,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朱门铜钉,绿瓦红墙。东有青龙殿,西有白虎殿两相拱卫。向北,登上103级石阶到达为恒宗殿(又称贞元殿、元灵殿,俗称朝殿),匾额为“贞元之殿”,能保存至今,是明弘治年间礼部尚书倪岳、兵部尚书马文升的功德。光绪四年六月,朝廷“以神灵显应”颁北岳庙匾额“宝符玉检”。门侧有长联,上联为:“恒岳万古障中原惟我圣朝归马牧羊教化己隆三百载”;下联是“文昌六星联北斗是真人才雕龙绣虎光芒雄射九重天”。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四周有回廊环绕。殿内供奉北岳大帝金身像,头戴天平冠,身披朱绫袍,端然而坐。神座上方高悬康熙御书匾额“化垂悠久”。两旁恭立四位文官和四大元帅像。殿前有元代铁铸云牌一面,廊下有清代御祭恒山文碑20余通。<br> 供奉的北岳大帝本是道教产物,已经将北岳自然神、道教战神与幽冥神合二为一了。西汉初年,恒山就建有寺庙。飞石窟内的主庙,始建于北魏,唐、金、元三代重修。明清时,恒山建筑林立,祠宇楼台耸峙巍峨,有“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之称。恒山,作为道教活动的`场所由来已久。传说中八洞神仙之一的张果老就是在恒山隐居潜修的。北岳庙为主庙,还有寝宫、后士夫人庙、紫微宫。官亭、白虎观、龙王庙、灵官府、关帝庙、文昌庙、奶奶庙、纯阳宫、碧霞宫等庙宇建筑,悬空寺更为恒山第一奇观。</h1> <h1> 恒山的演变是地理认知的进步,北岳庙由祭祀大自然的抽象山神,演变为祭祀融合道教具像的北岳大帝,是政治与宗教逐步发展的过程。类似于文殊菩萨的道场从蔚县小五台山迁移至山西五台山(清凉山改名),及地藏菩萨由采石矶附近的小九华山到池州市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的转变,有历史、国家疆域、交通等诸多的因素。 <br> 曲阳北岳庙以人文历史见长,由朝廷祭祀传世。不仅是明以前祭祀北岳恒山之神的风光宝地,更是一座内涵丰厚的文化艺术殿堂。它集古建、绘画、书法、石雕、定瓷等艺术之花于一身,璀璨夺目,光彩照人。<br> 浑源北岳庙以自然风光揽胜,借道教玄武扬名。恒山有18景之说。道教氛围浓厚,古建筑多倚山而建,气势险峻。山上多摩崖题刻、楹联碑碣。周边有众多边关要塞,与关隘、城堡、烽火台等众多古代战场遗迹融为一体,“危峰过雁来秋色,万里黄沙散夕阳。”<br> 两处北岳庙都是我们伟大祖先的勤劳、聪明和智慧的结晶,可以体味到“真、善、美”的真谛,领略到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