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现在过年,老家的村子里已经很少有人自己做豆腐了。我家也是,但会在腊月二十几、临近除夕的时候买上一大块几斤重的豆腐过年。或炸或用清水泡,以期保存的时间长些,便于丰富正月的餐桌。说起来,豆腐这种可以随吃随买的副食,怎么还用年前采购一大块放起来慢慢吃呢?这大概就是现在年味淡了,但老一辈的传统还倔强存留的痕迹吧。</p> <p class="ql-block">打从有记忆开始,每年腊月必备的三大盛事便是做豆腐、煮肉、蒸年糕,当然大扫除也安排,但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显然吃的更有吸引力,尤其是那个年代这些东西只有过年才能吃到新鲜的。腊肉腌了是要来年吃一年的,豆腐也是,至于能不能吃到来年的年尾,要看这些食物上餐桌的频率。所以平时,我们吃到的豆腐和肉,都是咸的,不是一般咸,大盐是最好的防腐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最初是不爱吃豆腐的,传统的豆腐带些卤水的微苦,那对于一个味蕾敏感的小孩子不是好体验。但是我的爸爸很爱吃,刚做好的白豆腐还冒着热气,不用烹饪,不加佐料,直接入口,都能吃得很怡人。他常说自己做的豆腐就是好吃!</p> <p class="ql-block">那可真是纯手工豆腐啊。做豆腐不是从磨豆子开始,而是从种黄豆开始,春天挑选个大饱满的黄豆种子,一颗颗点到翻熟的地里,到了秋天把黄豆棵割回家,然后晒干再把滚圆的黄豆粒敲打出来,装到袋子里。谁家袋子里的黄豆装的满满当当,就能过个豆腐丰年,过年准能做出一大模子豆腐来。</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人们陆陆续续开始做豆腐。妈妈承担了这种细致的手工活,晚上在昏黄的灯光下仔细捡豆子,把收黄豆时混进去的杂质一一捡出去,那是个费眼力又要有耐心的活,那时候妈妈是年轻人,眼力很好,做起来也是得心应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捡好的豆子泡一晚上,第二天就可以拉去磨了。</p><p class="ql-block">我对石磨磨豆子是有印象的,两个石磨盘吱扭吱扭地转,白白的生豆浆带豆渣子从上下两个磨盘中间渗出,沿着下磨盘的凹槽滴滴答答流到下面接着的桶里。但印象更深的是人们后来普遍使用机器磨。不管是石磨还是机器磨,都是要排队的。这些工具全村共用,平时用不着,一旦开了磨,都是集中那几天,磨完全村的豆子就又停置不用了。</p> <p class="ql-block">磨完的生豆浆用桶装回家,先过滤出豆渣,再将滤过的浆倒到大铁锅里,木柴烧火熬煮,煮开之后就是最考验技术的一步:点卤水。俗话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只用一点点卤水,就可将一大锅豆浆从液体变成固态。卤水的量和火候都要把握好,量大就太老,会苦。量小又不够上劲儿,凝结不成块,腥气。一般这步都是家里经验老道的长辈出手,比如我的爷爷。爸爸妈妈又是看着上一辈操作慢慢学会自己下手,反正就是实践中得经验。都是传承。可惜还没等我这辈人上手,家里已经不做豆腐了,后话。</p> <p class="ql-block">点过卤水的豆浆渐渐凝结成絮状,这个时候就是有汤有水的豆腐脑(有的地方叫老豆腐),用大瓢舀出来倒在事先准备好的铺了搌布的模子里,这个时候就实现了固液分离,豆腐脑留下了,搌布使劲裹严实上面再放一块有重量的石头或盛满水的大盆之类,经过压实就成了豆腐,浆水则渗漏出去。</p><p class="ql-block">浆水可是好东西,做好的豆腐泡在干净的浆水里,比清水泡可以更好地多保存几日,这种方法能让我们吃到像新做出来的鲜豆腐。还有,经过浆水浸泡的海带干净、易软。所以腊月里去串门子,看到人家院里晾衣绳上晾晒的一根根长条海带,就知道这家做过豆腐了。</p> <p class="ql-block">豆腐做好,第一时间先来一顿猪油白菜炖豆腐作为犒劳。因为做豆腐早于杀年猪,所以炖豆腐里没有新肉,上一年腌的腊肉也很少有人家能从年头吃到年尾。尽管如此,不妨碍我们把豆腐吃出大餐的感觉来。好的豆腐,是越炖越好吃,软而不散,筋而不硬,口齿留香,似有回甘。全家人围坐一桌,边吃边评点,今年的豆腐做的不赖,或者哪里要作何改进,欢声笑语,也是年味的一做好的豆腐,留几块白豆腐吃几天新鲜,剩下的都用大盐粒腌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保存时间长一些。现在普遍的炸豆腐那时候也不曾有,因为油炸是奢侈。我的印象中,来年春天,春耕开始,有时会找人帮忙一起干活,咸肉咸豆腐是能作为“硬菜”上桌的。但是真咸呐!</p> <p class="ql-block">做豆腐还有一个副产品,那就是豆渣饼子。这种由豆渣、玉米面、白面掺五香粉和少许咸盐蒸出来的粗粮,爸妈吃的有滋有味,尤其我爸,每年做完豆腐都要让我妈给蒸一锅,腊月里几乎天天都要吃上一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我不爱吃,小孩子嗓子眼细,咽不下去,还有一股子豆腥味,总是让人避之不及。年复一年,过年做豆腐的传统渐行渐远。先是不种黄豆了,后来就不做豆腐了,但是一定要从老式豆腐坊买过年吃的豆腐。现在老式豆腐坊也寥寥无几,老手艺人也不再做了,过年也就从超市随便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虽有豆腐吃,但再也吃不到从前的豆腐味了。而我,早已吃出了卤水豆腐的甘,豆渣饼子的香,却无法寻找从前的年味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