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复活节岛、瓦尔帕莱索、圣地亚哥

行之

<p class="ql-block">复活节岛(Easter Island)</p><p class="ql-block">是南太平洋东边的一个小岛,<span style="font-size:18px;">智利的特别领土。它距离东边的智利大陆本土约3540公里,是世界上最偏远的有人居住的岛屿之一。</span>1722年复活节,荷兰探险家雅各布·罗格文(Jacob Roggeveen)登岛,将其命名为“复活节岛”。<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个</span>面积只有163平方公里的小岛,与比它大成百上千倍的夏威夷和新西兰定义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波利尼西亚三角(</span>Polynesian Triangle)<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是波利尼西亚三角的东顶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复活节岛又称</span>拉帕努伊岛(Rapa Nui),岛上有近1000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早期拉帕努伊人创作</span>的巨大雕像。这些雕像被称为摩艾石像,是波利尼西亚原始文化的宝藏,<span style="font-size:18px;">复活节岛因之而世界闻名。</span>199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复活节岛列为世界遗产。</p><p class="ql-block">2月22日我们从阿塔卡马沙漠中的卡拉马机场飞抵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在那休整了一晚,23日下午1点半到达复活节岛机场。我们入住的hostal是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复活节岛的首府</span>安加罗阿(Hanga Roa)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边的安加罗阿湾。</span></p> <p class="ql-block">从我们的hostal到安加罗阿湾步行距离很近。那附近有许多餐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午3点多我们与Steve和瑾夫妇、Yuchen和Vivian夫妇、天天和Eva一起到这吃了顿晚午餐</span>。今天这家餐馆的美食不错,尤其是鱼生。餐后我们一起在海边游览。</p><p class="ql-block">鱼生和牛肉。</p> <p class="ql-block">霍图.马图阿广场<span style="font-size:18px;">(Plaza Hotu matua)</span></p><p class="ql-block">于1938年11月命名,纪念复活节岛拉帕努伊人的祖先和第一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王霍图.马图阿。</span>在这<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第一次见到了摩艾石像。这座石像是从</span>阿胡阿蒂乌(Ahu Atiu)运来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摩艾石像</span>头部很大,占整个雕像的八分之三,是古代拉帕努伊人对祖先的神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摩艾石像的基座叫阿胡(Ahu),是一种仪式平台。阿胡上的摩艾石像代表着</span>拉帕努伊人的祖先或神灵,背朝大海,面向内陆村庄,守护着他们的后代和子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图是安加罗阿湾海边的两座阿胡,左边是阿胡陶提拉(Ahu Tautira);右边是阿胡霍塔克(Ahu Hotake)。</span></p> <p class="ql-block">汉加·瓦雷·瓦雷(Hanga Vare Vare)是霍图马图阿广场北面的邻居。这里是一片开阔的绿地,是岛民举办各种活动的场所,如音乐会、会议、表演、品尝美食等。</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棕榈树群的左边高地上,有几座雕塑。<span style="font-size:18px;">棕榈树环绕的是一个美丽的小海滩,</span>波科波科海滩。</p> <p class="ql-block">波科波科海滩(Playa Poko Poko)是一个天然的游泳池,海浪的冲击被岩石挡住,是海边休闲戏水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团游在第二天早上开始。今天的景点有阿纳凯纳、皮托库拉、通加里基、拉诺拉拉库、阿卡汉加和一个解说中心。</p> <p class="ql-block">阿纳凯纳(Anakena)</p><p class="ql-block">位于复活节岛东海岸中段,是复活节岛历史和文化的发源地。据传说,国王霍图·马图阿和他两艘独木舟上的波利尼西亚人就是在这登陆,建立了第一个拉帕努伊文化的定居点。阿纳凯纳有两座阿胡:阿胡阿图尔(Ahu Ature)和阿胡瑙瑙(Ahu Nao Nao)。</p><p class="ql-block">从停车场到两座阿胡要穿过一片棕榈树林,这里的风景美极了。</p> <p class="ql-block">阿纳凯纳是复活节岛岩石海岸线上仅有的两个小沙滩之一。两座阿胡位于沙滩海岸内陆约百多米处。</p><p class="ql-block">阿纳凯纳美丽的白珊瑚沙滩。</p> <p class="ql-block">阿胡瑙瑙是一个长约60米、宽约12米的平台,上面矗立着七座摩艾石像。从左边开始的前四座摩艾石像几乎完好无损,头上戴着普卡奥(pukao),一种用红色火山渣制成的帽子或发髻。第五座摩艾石像保存完好,但缺少普卡奥,第六座缺少头部,第七座仅剩半个躯干。这七座摩艾石像估计建于公元1300-1400年间。</p> <p class="ql-block">1978年发掘阿胡瑙瑙<span style="font-size:18px;">时</span>,拉帕努伊考古学家索尼娅·豪阿(Sonia Haoa)在一座半埋在沙子里的摩艾石像附近挖掘出一些白色珊瑚碎片和一块红色火山渣。它们组装起来后形成了一只长约35厘米的眼睛,与那座摩艾石像的空眼眶完美契合。<span style="font-size:18px;">组成这只几乎完整的眼睛的四块碎片目前在复活节岛的塞巴斯蒂安·恩格勒特人类学博物馆展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胡</span>瑙瑙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摩艾石像都没有眼睛。在</span>1978年的发掘中,这里一共发现了57块摩艾石像眼睛碎片。</p> <p class="ql-block">阿胡阿图尔(Ahu Ature)上只有一座摩艾石像。1956年挪威探险家托尔·海尔达尔 (Thor Heyerdahl)在岛上通过几位岛民将<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座倒塌的石像</span>竖立起来,验证了他的人力竖石像的工作方法。<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胡阿图尔是现代重新竖立的第一座摩艾石像。地导说它也是岛上最早的第一代石像,比阿胡</span>瑙瑙<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像更为古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天站立在阿胡上的摩艾石像是现代修复的结果。随着大量摩艾石像的建造,岛上资源枯竭,内斗频生。</span>1722年,岛上大部分阿胡上的摩艾石像仍是站立的。1770年左右,岛上的各氏族开始推倒对手氏族的摩艾,并砍下摩艾的头颅。到1864年岛上所有阿胡上已经没有站立的摩艾石像。在下一个景点我们看到了当年一个被摧毁的摩艾石像现场。</p> <p class="ql-block">皮托库拉(Pito Kura)</p><p class="ql-block">是一座考古遗址,位于阿纳凯纳东边不到4公里处。这里有岛上曾经竖立在阿胡上的最大的摩艾石像,“帕罗(Paro)”。据说帕罗是1620年左右最后竖立的雕像之一,也是1840年被推倒的最后一座雕像。它仍保持着近200年前从阿胡上被推倒时的原状:面朝下仆倒、头被打碎,躯干分离、普卡奥掉落一旁。</p> <p class="ql-block">离帕罗旁边不远处有一块椭圆形石头,地导告诉我们岛民称之为“世界肚脐(<span style="font-size:18px;">Te Pito O Te Henua)</span>”,认为它是世界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通加里基(Tongariki)</p><p class="ql-block">是复活节岛最大的阿胡所在地。岛上的内乱期间,阿胡上的石像被推倒。1960年一场海啸更将石像从海边冲入内陆。1990年代,阿胡通加里基<span style="font-size:18px;">(Ahu Tongariki)</span>才被大规模修复,15座石像重新竖立在阿胡上。</p><p class="ql-block">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是通加里基入口内左侧的一座孤独的摩艾石像。它没有阿胡,就竖立在草地上,原来连名字都没有。1982年它被送到日本大阪参加展览,立刻名声大噪,回来后被岛民称为“旅行摩艾石像(traveling moai)”。</p> <p class="ql-block">旅行摩艾石像。其下方是阿胡通加里基石像群,背景是东边的波伊克火山(Poike volcano)。</p> <p class="ql-block">波伊克火山是构成复活节岛的三座死火山之一。复活节岛是由火山活动形成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个火山高岛,</span>大约在75万年前从海底升起,三座死火山是过去火山活动的残余。另外两座分别是特雷瓦卡(Terevaka)火山和拉诺考(<span style="font-size:18px;">Rano Kau)火山。特雷瓦卡是</span>三座火山中最大和最高的一座,构成了岛的大部分;<span style="font-size:18px;">拉诺考构成了岛的西南岬角;波伊克则</span>构成了岛的东北岬角。除了三座主要火山外,岛上还有较小的锥体、火山口和火山洞。其中最有名的是拉诺拉拉库(Rano Raraku)火山。</p> <p class="ql-block">旅行摩艾石像似乎比阿胡上的15座摩艾更出风头,原因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能是游客可以更近地观赏它。</span></p><p class="ql-block">地导在旅行摩艾石像前讲解。背景是位于石像西北的拉诺拉拉库火山,那里是几乎所有摩艾石像诞生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阿胡通加里基上的15座摩艾石像。其中最高的摩艾石像高9米,修复时实际起重机测出重达86吨,是迄今为止安放在阿胡上最重的石像。</p> <p class="ql-block">右起第二和第五座摩艾石像看上去一般高,哪个是最重的那个呢?求解。</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地导服务非常好,他趴在草地上给每个团友拍出了和15座摩艾石像差不多大小的合影,成为第16座雕像。</p> <p class="ql-block">拉诺拉拉库(Rano Raraku)</p><p class="ql-block">是一座凝灰岩火山口。凝灰岩本质上是火山灰,比岛上其它岩石都软,用简单的岩石工具就可雕刻,<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制作摩艾石像的极佳材料。大部分凝灰岩集中在火山口的东南部,12至15世纪之间这里成了制作摩艾石像的主要采石场。</span>几乎所有的摩艾石像都是在这里雕刻,然后运往岛上的各个阿胡。毫不夸张地说,这里就是摩艾石像的家。</p> <p class="ql-block">采石场雕刻了887座摩艾石像,396座仍留在现场,处于不同的工作阶段。<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两具仍未完成的石像,可以看到摩艾石像是直接在山体上雕刻的。</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另一座在山体上就地雕塑尚未完成的巨大石像,长21.7米,重约145-165吨。它被<span style="font-size:18px;">称为“巨人(El Gigante)”,是岛上最大最重的石像。它边上还有</span>一座长18米部分完成的石像,注意它们的上方就是拉诺拉拉库火山口顶部。</p> <p class="ql-block">初步完成的雕像与山体分离,从斜坡上滑下山,放入事先挖好的洞中竖立起来。最后的雕刻细节和抛光就是在这个垂直位置完成。</p> <p class="ql-block">沿着外坡底部,从火山口到面向大海的一端,有大约70尊几乎完成的雕像。火山口内还有 40 多尊雕像,所有雕像都背对着山。这幅经典场景是有关复活节岛头像神话的起源。人们以为摩艾石像只是头部,但实际上它们是完整的雕像。采石场被废弃后,支撑摩艾石像的土石坡逐渐坍塌,身体陷入逐渐堆积起来的一层层沉积物中。</p> <p class="ql-block">撑石像于之将傾。</p> <p class="ql-block">图库图里(Tukuturi)</p><p class="ql-block">是一座不同寻常的摩艾石像。它的胡须和跪姿与标准的摩艾石像不同。它的姿势是拉帕努伊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节日合唱时</span>采用的姿势。歌手的典型特征是略微向后倾斜的躯干、抬起的头部和山羊胡,这些都体现在雕像中。这座雕像很可能代表一位歌手。</p><p class="ql-block">照片中可看见右侧海边的阿胡通加里基,<span style="font-size:18px;">背景是波伊克火山。</span></p> <p class="ql-block">阿卡汉加(Akahanga)</p><p class="ql-block">据说是岛上第一位国王霍图·马图阿的埋葬之地。考古发掘尚未发现任何古代国王的遗迹,但在入口处矗立着一座霍图·马图阿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阿卡汉加(Akahanga)</p><p class="ql-block">位于南海岸中段,据说是岛上第一位国王霍图·马图阿的埋葬之地。考古发掘尚未发现任何古代国王的遗迹,但在入口处矗立着一座霍图·马图阿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一个古老的村庄的遗迹,我们看到了几座船屋的石头地基,它们呈椭圆形,让人联想到船。</p> <p class="ql-block">海边还有被毁的阿胡阿卡汉加(Ahu Akahanga)。它尚未修复,保持着岛上内战时期被毁的状况。被推倒的13座摩艾石像有的面朝天,有的面朝地。岛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多数被毁坏的阿胡石像都是面朝地。所以在这里可以更好地观察石像的特征和雕刻细节。</span></p> <p class="ql-block">阿卡汉加西边3公里多处有一个露天解说中心(Centro de Interpretacion)。这是一个根据古村庄遗迹复制的村庄,我们看到了古拉帕努伊人居住的船屋的样貌。还有用火山岩建的特殊的石鸡舍和石墙环绕的花园。</p><p class="ql-block">复制的古村庄。</p> <p class="ql-block">下午6点,我们和Steve、瑾、Yuchen、Vivian一起在安加罗阿湾边上一家餐馆晚餐。这家餐馆的美食也很不错,两天下来总的印象是想吃美食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安加罗阿湾附近不会有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晚餐后,我们沿着海边向北走到塔海。</span></p> <p class="ql-block">塔海(Tahai)</p><p class="ql-block">是位于汉加·瓦雷·瓦雷以北的一个考古遗址。1974 年,美国考古学家威廉·穆洛伊(William Mulloy)修复了遗址上的阿胡和摩艾石像。塔海有3座阿胡,从南到到分别是阿胡<span style="font-size:18px;">瓦伊乌雷(</span>Vai Ure)、塔海(Tahai)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科特里库(</span>Ko Te Riku)。</p> <p class="ql-block">我们日落时分来到塔海,晚霞映红了天空和草地,还有草地上人们的脸庞。塔海是岛上看日落最佳地点之一,草地广阔,不虞与人争占好位置。</p><p class="ql-block">偷拍,前面站立的5人分别是Steve、Yuchen、Vivian、瑾和婉仪。</p> <p class="ql-block">一位身着土著服饰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岛民正在表演“功夫”。</span></p> <p class="ql-block">天边云层较厚,不见太阳,只见晚霞。照片左前是阿胡塔海,上面只有一座摩艾石像;右后是阿胡瓦伊乌雷,有5座摩艾石像。</p> <p class="ql-block">太阳终于落到云层下面,在云层和海面的缝隙中露出脸来。霞光映红了天空、海洋和大地,美极了。</p><p class="ql-block">下图是阿胡特里库,上面唯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摩艾石像不但有</span>普卡奥,还有眼睛。眼睛是凱文·雷諾諾(Kevin Reinolds)拍摄电影《拉帕努伊》(1994 年)时放上去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是整个复活节岛上唯一一座“拥有”眼睛的古摩艾石像。</span></p> <p class="ql-block">回住处的路上经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汉加·瓦雷·瓦雷,见到了这座</span>和平摩艾石像(Moai of Peace)。它也“拥有”一对眼睛。但它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1992年,不是古摩艾石像。</span></p> <p class="ql-block">在岛上的第三天,地导带我们访问了阿胡阿基维、帕胡洞穴、拉诺考、阿胡维纳普。</p> <p class="ql-block">阿胡阿基维(Ahu Akivi)</p><p class="ql-block">是一个独特的考古遗址。它不在海边,而是建在距离中部西海岸约2.6公里的内陆。阿胡上有七座摩艾石像,形状、大小和重量(4.5 米和 5 吨)大致相同,给人一种和谐与平衡的感觉。摩艾石像是东西向排列,在南半球春分期间面向太阳落下的地方,而在秋分期间背对黎明的太阳。</p> <p class="ql-block">阿胡阿基维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的摩艾石像是面向大海,而岛上其他阿胡上的石像都是背对大海的。地导解释说,石像的朝向确实是大海方向,但16世纪修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胡阿基维时,它</span>前方曾经是一个古村庄所在之处。如今古村庄消失了,阿胡前面多了一个小树林挡住了村庄的遗址。所以7座摩艾石像实际上和其它阿胡石像一样是面向村庄,守护村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照片中阿胡阿基维的摩艾石像背对内陆,面向大海。</span></p> <p class="ql-block">帕胡洞穴(Ana Te Pahu)</p><p class="ql-block">位于阿胡阿基维西边约1公里处。地导告诉我们数千年前希瓦希瓦火山(Maunga Hiva Hiva)最后一次爆发,熔岩通道覆盖了这里大部分地下土壤,形成了帕胡洞穴。帕胡洞穴由几个相互连接的地下洞室构成,总长度超过7公里,是复活节岛上最长的火山管。</p><p class="ql-block">希瓦希瓦火山。黑色的火山口位于左右两个山头之间。</p> <p class="ql-block">地导带我们看了火山脚下一个古村庄的遗迹,告诉我们这就是阿胡阿基维摩艾石像守护的村庄。</p><p class="ql-block">古村庄遗迹。</p> <p class="ql-block">“pahu”在拉帕努伊语中指的是一种鼓,Ana Te Pahu直译就是“鼓穴”。这个名字来自覆盖洞穴的薄薄一层硬化熔岩。敲击薄壳,里面会产生振动,像一面巨大的天然鼓。</p><p class="ql-block">下面3张图是岩壳<span style="font-size:18px;">坍塌暴露出来的火山管和地下洞室,名符其实的鼓穴。时日一久,掉落洞中的树种子都长成了大树,从洞里冒了出来。</span></p> <p class="ql-block">地导带我们来到帕胡洞穴的主入口。这里生长着不少香蕉树,所以也被称为“香蕉洞”。</p> <p class="ql-block">在地导的带领下,我们进入黑暗的火山管。</p> <p class="ql-block">徒步了约一百米后,到达一个照相景点。洞顶有一个开口,一棵树从洞底向上伸出洞外。地导给每位团友都拍了一张照片。</p><p class="ql-block">这是团友Eva在景点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拉诺考(Rano Kau)</p><p class="ql-block">是形成复活节岛的三座死火山之一,位于岛的西南岬角,高324 米。拉诺考火山有一个直径差不多1英里的圆形火山口。这是岛上最大的火山口,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自然景观。火山口内是一个大泻湖,水深达10米。它是岛上仅有的三个天然淡水水体之一。火山口南面是熔岩流出的缺口,称为卡里卡里(Kari Kari)。几千年来海浪的持续冲击使卡里卡里的外部变成了高达300米的悬崖。可以看到卡里卡里顶部的岩壁很薄,当这堵脆弱的墙壁最终被摧毁时,泻湖水将傾入海洋。</p><p class="ql-block">拉诺考火山口全貌。这里有一种苍凉寂静的美。</p> <p class="ql-block">拉诺考火山北侧面向内陆,是一道缓缓下降的斜坡,几乎延伸到马塔维里国际机场(Mataveri International Airport)的跑道边。远处是最大和最高的特雷瓦卡火山,它占据了包括复活节岛三角形北顶点在内的中央广大地区。</p> <p class="ql-block">在拉诺考火山口观景台边有一块小岩石,上面刻有一些鸟人的轮廓,这是岛上最早的鸟人崇拜岩画。我们的帅哥导游在这介绍了岛上鸟人崇拜仪式。接下来带我们去了全岛鸟人崇拜的中心<span style="font-size:18px;">奥龙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帅哥导游不仅人长得帅,解说也很精彩,为团友服务非常好,深受大家喜爱。</span></p> <p class="ql-block">奥龙戈(Orongo)</p><p class="ql-block">是位于拉诺考火山口西南边缘的一座考古遗址,朝海的一面是300米高的陡峭悬崖。它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鸟人崇拜时代拉帕努伊人举行</span>“鸟人”崇拜仪式的中心。<span style="font-size:18px;">“鸟人”崇拜仪式</span>是每年一度的鸟人比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照片左边是火山口缺口卡里卡里,右方高处是奥龙戈村。右前方的几块小岩石上有</span>描绘鸟人的岩画。</p> <p class="ql-block">地导带我们从内陆缓坡徒步来到已经修复的奥龙戈村。它由一组低矮、没有窗户、圆形的石头建筑物组成。这些建筑物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鸟人”比赛期间</span>部落酋长和主要人物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奥龙戈悬崖前方是努伊岛(Motu Nui)、伊蒂岛(Motu Iti)和考考岛(Motu Kao Kao)。它们是智利最西的三座小岛。</p> <p class="ql-block">每年的“鸟人”比赛都在奥龙戈举行。每个部落派出一名代表参赛。他们沿着悬崖壁爬下进入海中,游到努伊岛,从那里取回一颗刚产下的燕鸥蛋,游回来爬上悬崖,<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奥龙戈的裁判面前将蛋交给他们的赞助人。</span>第一位带着完整的蛋回来的人被宣布为赢家,他们的赞助人因此获得“鸟人”的称号,在岛上拥有一年的强大权力。</p> <p class="ql-block">奥龙戈附近岩石上有许多有关“鸟人”的岩画。</p> <p class="ql-block">维纳普(Vinapu)</p><p class="ql-block">是一座考古建筑群遗址,位于岛屿南海岸边空地上,机场跑道就在这里结束。遗址主要的阿胡叫塔希拉(Tahira),有六尊面朝下倒下的雕像,还有三尊普卡奥。</p><p class="ql-block">阿胡塔希拉向内陆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令人感兴趣的是阿胡的背面(朝海的一面)。<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堵后墙由重达数吨的大石块以极高的精度和美感契合而成,没有砂浆粘合。这让我们一下就联想到了精湛的印加石工工艺。正是阿胡塔希拉的这堵后墙让这处遗址声名鹊起,引发了各种理论。</span>人们开始思考波利尼西亚和南美洲古代居民之间可能存在的接触。</p><p class="ql-block">阿胡塔希拉的后墙。</p> <p class="ql-block">在岛上的第四天,计划的活动有两个:到通加里基看日出和徒步登顶岛上最大最高的特雷瓦卡火山。</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塔海是复活节岛看日落的好地方,那么通加里基就是观日出的佳处。两处的特点都是可以拍到太阳位于摩艾石像之间的照片,而且观景场地很大,较易找到好的拍摄位置。</p> <p class="ql-block">我们天没有亮就到了通加里基。老天不给力,天边的云越来越多。太阳升到雕像上面仍未露面。从照片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云的遮挡,太阳在雕像之间露脸将会是何等奇妙。</p> <p class="ql-block">徒步特雷瓦卡火山有点体力要求,是自愿参加的活动。一早起来看日出,有点犯困。回到hostal早餐和休息后,我们10点半还是加入徒步小队出发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特雷瓦卡火山步道起点是在阿胡阿基维里面,我们到达时下起了大雨。尽管我们仍想徒步登山,管理人员说路很滑有危险,步道关闭了。他们推荐我们去</span>奥瓦赫游览作为替代。</p> <p class="ql-block">奥瓦赫(Ovahe)</p><p class="ql-block">是距离阿纳凯纳海滩仅一个多英里的小海滩,位于它的东南。从停车场到海滩几乎没有路,需要在泥泞地和火山岩上行走,鞋底沾上了厚厚的烂泥巴。终于到达海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片小海滩更像是一个小海湾,四周环绕着红色火山悬崖。海水呈绿松石色,细沙呈粉红色,是红色火山渣和被侵蚀的白色珊瑚混合而成。眼前令人惊叹的美景让我们忘了徒步的不便,太值了。</span></p> <p class="ql-block">悬崖壁上的洞穴<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经是古代土著人的居住地。</span>这里由于交通不便、闭塞偏僻,仍保留着原有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海滩留影。从左至右,男生:健、Steve、Yuchen和我;女生:建源、Vivian、Jane、天天、帆帆、婉仪和瑾。</p> <p class="ql-block">回到安加罗阿,我们去了附近的凯·坦加塔洞穴。</p><p class="ql-block">凯·坦加塔洞穴(Ana Kai Tangata)</p><p class="ql-block">是一个海蚀洞,宽10米、高5米、深15米。“Kai”通常被翻译为“吃”,“Tangata”意思是“人”,Ana Kai Tangata直译就是“食人洞”。虽然据传鸟人崇拜时期这里可能有过食人宴会,没有任何证据证实。洞穴是欣赏复活节岛古代岩画的最佳地点之一,内有红、白、黑三种美丽的壁画,大部分是燕鸥,鸟人崇拜的主要象征。</p><p class="ql-block">洞穴的入口俯瞰大海,海浪不断地冲击着它。它位于高潮线之上,可以进入,但因塌方危险,通往洞穴的小路已经关闭。</p> <p class="ql-block">除了名字吓人和未能入内观赏岩画之外,这里的景色非常优美壮观,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凯·坦加塔洞穴就在机场附近。一架飞机从这经过时,我拍到了十分惊悚的画面。不用担心,这都是视角造成的效果,来复活节岛的航班很安全。</p> <p class="ql-block">2月27日傍晚我们乘飞机回到圣地亚哥,复活节岛的团游结束了。有11位团友选择多呆1到2天,游览这座智利首都城市及其周边地区。11位团友都选择了28日TripAdvisor的海港城市<span style="font-size:18px;">瓦尔帕莱索(</span>Valparaiso Port)1日游。1日游主要游览维尼亚德尔马市、<span style="font-size:18px;">瓦尔帕莱索市和</span>卡萨布兰卡谷<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个地区。</span></p> <p class="ql-block">维尼亚德尔马(Viña del Mar)</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景点是维尼亚德尔马市的花钟(Reloj de Flores)。1962年维尼亚德尔马被选为当年世界杯的举办地,这座大型、鲜花盛开、功能齐全的时钟就是为这一盛会而建的。从那时起这座花钟就一直是维尼亚德尔马的著名地标。</p><p class="ql-block">花钟的时针、分针和秒针是由机械控制,钟面则完全由鲜花构成。鲜花植物因全年盛开而被选中,拼出了钟面上的数字和内、外圈。为了不妨碍指针的转动,钟面的花朵保持在不超过10 厘米的高度。</p><p class="ql-block">坐落在风景优美的卡斯蒂略山坡上的花钟。</p> <p class="ql-block">我们同车的8人在花钟前合影。右起是天天乐、天天、健、小光、Jane、莺、婉仪、瑾、Steve和我。Yuchen和Vivian还有雅士分别在另外两辆旅游巴士上。虽然不时有交集,很遗憾在花钟没遇上他们。</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景点是丰克博物馆(Museo Fonck)前的一座复活节岛摩艾石像(Moai Isla de Pascua)。它是1951年拉帕努伊人捐赠给复活节岛之友协会的,感谢他们对岛民的一系列援助。导游告诉我们现在岛民要求归还这座石像,作为他们把智利大陆上所有摩艾石像回归复活节岛努力的一部分。看来不久之后到智利要看原始的摩艾石像就只能去复活节岛了。</p> <p class="ql-block">瓦尔帕莱索(Valparaíso)</p> <p class="ql-block">波塔莱斯湾海滩(Playa Caleta Portales)是瓦尔帕莱索一处美丽的海滩,海滩边是一条热闹的海滨长廊,遍布咖啡馆、餐馆和商店,提供当地美食和文化。这里的鱼市和海狮景点特别受游客喜爱。</p> <p class="ql-block">洛斯加托斯鱼市(Pescadería Los Gatos)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海鲜市场。各种各样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鲜应有尽有,看得我们眼花缭乱。</span></p> <p class="ql-block">鱼市码头海边岩石上是海狮聚集之地,吸引了许多游客观赏。</p> <p class="ql-block">接着我们乘百年古董有轨缆车上山,进入被收录为世界文化遗产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瓦尔帕莱索历史区,游览以</span>色彩缤纷的房屋和街头艺术闻名的瓦尔帕莱索标志性山丘。</p> <p class="ql-block">色彩斑斓山丘的壮丽景色</p> <p class="ql-block">巴布里扎宫(Palacio Baburizza)是位于老城富人区山顶的一座百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宅邸、新艺术风格的宫殿,</span>可欣赏到山丘和海湾的壮丽景色。现在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术博物馆,历史古迹。</span></p> <p class="ql-block">进入历史区我们就像进入了一个街头艺术迷宫,随着导游在小山头和街道之间穿梭。<span style="font-size:18px;">壁画或“涂鸦”</span>无处不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房屋上、墙上、</span>栏杆旁、台阶上、路缘上,整个老城区就是一座街头艺术之城。</p> <p class="ql-block">街头艺术给这座白色殖民时期建筑增添了不少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山路缓缓绕上山顶,不时可以见到方便人们抄近路上山的阶梯。<span style="font-size:18px;">街头艺术让这些</span>阶梯变得十分有趣,你会看见一个男生急匆匆地朝你奔下来,或突然发现你踏在钢琴的琴键上;有的阶梯则布满了五花八门的涂鸦和色彩,让你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漫步壁画小巷,欣赏各种街头艺术展览,惊喜不断。</p> <p class="ql-block">一个打卡拍照的热门景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座矗立在康塞普西翁山(Cerro Concepcion)上的教堂是</span>圣十字路德教堂(Lutheran Church of the Holy Cross),建于1897年。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span>南美洲第一座建有钟塔的新教教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耸的塔楼</span>从城市的各个角度都可以看到,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史区上镜最多最有魅力的地标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风景如画的康塞普西翁山和圣十字路德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卡萨布兰卡谷(Casablanca Valley)</p><p class="ql-block">是智利著名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葡萄酒葡萄的种植地</span>,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卡萨布兰卡市的名字命名。这里是1日游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山谷里一处葡萄酒庄品酒游览。</span></p> <p class="ql-block">品酒服务的小伙挺实诚。他没有做任何广告,让游客自己品,自己点评。我们居住的华盛顿州就是葡萄酒的著名产地。也许喝惯了华州和加州的葡萄酒,这里的葡萄酒品尝起来觉得有点偏涩,很抱歉没有给小伙子他期待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虽然这的葡萄酒不是我们所爱,对山脚下葡萄种植园我们情有独钟。<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丽风景令我们</span>心旷神怡,留连往返。</p> <p class="ql-block">离开卡萨布兰卡谷返回圣地亚哥,团友们就相互道别了。</p> <p class="ql-block">圣地亚哥(Santiago)</p><p class="ql-block">我们和Steve、瑾还多呆明天一天,住在同一家酒店,Hotel Sommelier Boutique。酒店位于圣露西亚山(Santa Lucia Hill)下,出门就看到山的北入口。我们4人相约6点半一同游览<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露西亚山,然后晚餐。</span></p> <p class="ql-block">圣露西亚山(Santa Lucia Hill)</p><p class="ql-block">名字源于1540年圣露西亚节,那天圣地亚哥市的创建人、西班牙殖民者佩德罗·德·巴尔迪维亚(Pedro de Valdivia)征服了这座山。今天这里是一座占地65300平方米的公园,公园内有观景台、堡垒、雕像、阶梯和喷泉。</p><p class="ql-block">公园北入口前的海神尼普顿和他妻子安菲特里特的雕塑喷泉。</p> <p class="ql-block">圣露西亚山不高,只比周边地区高69米,但山岗最高处呈锥形,显得特别险要。1541年巴尔迪维亚曾将它用作瞭望台。现在最高处是一个很受游客欢迎的观景台。</p><p class="ql-block">圣露西亚山观景台地势险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p> <p class="ql-block">从陡峭的阶梯登上最高处的观景台,周边的城市景观尽收眼底。照片左边是圣克里斯托瓦尔山(San Cristóbal Hill),可以看到山顶矗立的白色圣母玛丽亚雕像。那里是明天我们去游览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位于圣露西亚山观景台北侧脚下的天主教教堂,里面是詹姆斯·本杰明·维库纳·麦肯纳(James Benjamin Vicuña Mackenna)长老的坟墓;左边是圣地亚哥第一任大主教曼努埃尔·维库尼亚·拉腊因的纪念碑(Monument of archbishop Manuel Vicuña Larrain)。</p> <p class="ql-block">观景台北边的伊达尔戈堡垒(Castillo Hidalgo)</p> <p class="ql-block">观景台南边的西班牙门(Puerta Española)</p> <p class="ql-block">公园南门内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神喷泉(Neptune Fountain)。</span>这是一座巨大华丽的喷泉,供奉罗马神话中的海神尼普顿。</p> <p class="ql-block">次日我们的计划是早上游览圣克里斯托瓦尔山,下午游览市区。有关市区游览,非常感谢团友Eva提供的一个免费徒步城市导览的信息,上午10点或下午3点在武器广场开始。</p> <p class="ql-block">圣克里斯托瓦尔山(San Cristóbal Hill)位于圣露西亚山北边。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圣地亚哥市内的第三高峰。它</span>比周边地区高出约300米,所以可以看到整个圣地亚哥城市的景观,极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山顶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色大理石</span>圣母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14米,重36吨。</span>圣母像圣洁而优雅,矗立在山顶已经100多年,是圣地亚哥的主要标志。圣母像的底座内有一座小教堂(小图),教皇约翰保罗二世1987年4月1日曾在这里祈祷并祝福圣地亚哥市。</p> <p class="ql-block">圣母像西侧脚下的教皇约翰保罗二世雕像。</p> <p class="ql-block">圣母像东侧脚下的小教堂。</p> <p class="ql-block">乘坐缆车游览了图帕韦(Tupahue)和绿洲(Oasis)。</p> <p class="ql-block">从圣克里斯托瓦尔山下来时间已经过午。我们步行前往圣地亚哥中央市场(Santiago Central Market),边行边游览。</p> <p class="ql-block">圣菲洛梅娜教堂(Iglesia de Santa Filomena)是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座新哥特式教堂。它</span>已<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100多年历史,是一座历史古迹。</span>我们入内参观时,一对新人正步出教堂,他们的婚礼仪式刚结束(小图)。</p> <p class="ql-block">伊基克英雄纪念碑(Monument to the Heroes of Iquique)</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圣地亚哥为纪念伊基克海战英雄而竖立的第一座纪念碑,于1962年5月28日揭幕。纪念碑高25米,如一座灯塔矗立在普拉特船长广场(Captain Prat Square)。</span>底座西侧是一组英雄群雕,最突出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物是这次海战的指挥官阿图罗·普拉特(</span>Arturo Prat),他眺望大海,向地平线举起左手(小图)。<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1879年智利与秘鲁的海战中,普拉特与数百名勇敢的士兵一起牺牲。</span></p> <p class="ql-block">中央市场就在英雄纪念碑旁。里面有许多海鲜餐馆,我们找了一家60美刀一只皇帝蟹,还包括一大瓶啤酒,一盘沙拉,米饭,面包,炸薯条和每人1小杯pisco sour。</p> <p class="ql-block">午餐完已过2点半,我们前往武器广场。这段路沿着普恩特街(P.° Pente)步行只要七、八分钟,可是意外发生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普恩特街是一条热闹繁忙的大街,人非常多。见到前方有一座红色塔楼建筑,我走到了前面去拍照。不一会忽然听到后面婉仪一声惊呼,回头一看正在拍照的婉仪被一个男子抓住了手机强夺,我马上冲过去。就差几步,男子使劲一拽将婉仪拖倒在地,抢过手机就跑。我一路紧追,一边高喊“</span>Catch Him”。感谢Steve,担心我的安危,一路紧紧跟随。<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居然没有警察,路人当然也不会自惹麻烦,那个男子早已有了逃跑路线,钻入人群不见踪影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张照片是事发约2分钟前拍的,那时婉仪的左手还拿着手机。</span></p> <p class="ql-block">还好,婉仪没有摔伤,额头碰了一个小包。我们相互安慰,到武器广场时已重拾心情。我们向导游讲了发生的事,她说这样的事报警也没用,人没有事是万幸。</p><p class="ql-block">导览从<span style="font-size:18px;">武器广场开始,</span>导游介绍了武器广场上的一些建筑。</p> <p class="ql-block">广场北侧的智利国家历史博物馆(Museum of National History of Chile),一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班牙风格的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广场北侧的圣地亚哥市政厅(Municipalidad de Santiago),一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意大利风格建筑。照片右边是圣地亚哥创建人</span>佩德罗·德·巴尔迪维亚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武器广场西侧的</span>圣地亚哥大都会大教堂(Metropolitan Cathedral of Santiago)。武器广场是西班牙殖民地的传统,都是以大教堂为特征,这个广场也不例外。<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都会大教堂是</span>圣地亚哥大主教区的所在地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地亚哥大主教的永久驻地,</span>也是智利天主教会的主要教堂。</p> <p class="ql-block">法式风格的圣地亚哥智利国会宫(National Congress of Chile Palace in Santiago)位于广场西边隔了一个街区。它是老的议会宫,现在瓦尔帕莱索是智利的立法中心,<span style="font-size:18px;">智利国家议会的所在地。</span></p> <p class="ql-block">从老的立法宫往南,我们到了拉莫内达宫。</p> <p class="ql-block">拉莫内达宫(La Moneda Palace)</p><p class="ql-block">La Moneda的意思是“硬币”,<span style="font-size:18px;">拉莫内达宫又称铸币宫,1814-1929年,智利的硬币就是在这铸造的。</span>1845年开始,宫殿成为智利政府的所在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地亚哥是智利的行政中心,拉莫内达宫就是智利共和国总统的所在地,即总统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总统府。</span></p> <p class="ql-block">智利大学(University of Chile)</p><p class="ql-block">位于总统府的东边,<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智利最古老的大学,也是智利最重要和最负盛名的大学。它还被公认为拉丁美洲最好的大学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座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是</span>证券交易所大楼(Edificio de la Bolsa),<span style="font-size:18px;">落成于1917年。导游在大楼前给我们介绍了智利的经济结构,</span>30%采矿、50%服务行业、20%农业。</p> <p class="ql-block">导游带我们来到纽约街(Nueva York)和莫内达街(Moneda)相交处的一个小广场。不用导游说,它让我们联想到了纽约的时代广场。布局环境太相似了,就是小了几号,没那么繁华。</p> <p class="ql-block">再往东走就到圣露西亚山了,接着导览还会去圣克里斯托瓦尔山。当然导览只是在山下。我们已游遍了两座山,就和导游告别了。Steve和瑾是今晚的飞机离开,我们明午才走。回酒店后我们也道别了。</p> <p class="ql-block">出去晚餐时见到这座华丽壮观的新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它是拉梅塞德大教堂(Basilica de la Merced)。</p><p class="ql-block">教堂内有一座小型博物馆,里面收藏着一块复活节岛的朗格朗格(Rongorongo)木牌。<span style="font-size:18px;">朗格朗格是在复活节岛发现的</span>一种未解密的文字,被认为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发明的书写系统之一。世界上现存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朗格朗格木牌</span>仅有29块。对一块保存在罗马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朗格朗格木牌做的放射性碳年代测定</span>发现它所用的木材可以追溯到15 世纪,比欧洲人接触朗戈朗戈木牌的时间早了几个世纪。这意味着了拉帕努伊人独立发明了一种书写系统,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p> <p class="ql-block">次日早上,我们早餐后散步去了酒店附近的森林公园(Parque Forestal),游览了这里的两座地标建筑,智利国家美术馆和光荣纪念碑,为此行画上了最后的句点。</p> <p class="ql-block">国立美术馆(National Museum of Fine Arts)</p> <p class="ql-block">光荣纪念碑(Monumento a La Gloria)</p> <p class="ql-block">复活节岛之行,见到了古老神奇的摩艾石像,得偿心愿。从拉诺拉拉库摩艾石像工场,到岛上被毁和修复了的阿胡,我们见证了古拉帕努伊人曾经创造的辉煌。近1000个摩艾石像曾被认为是出自外星文明之手,考古学家证实这一切都是使用原始岩石工具的拉帕努伊人的杰作。复活节岛也让我们看到了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岛屿上,人类如何耗尽资源几乎自我毁灭的例子。这是给现代人们的一个警讯,这样的事情也可能发生在我们这颗孤独的星球上。</p><p class="ql-block">瓦尔帕莱索历史区是我们见过的街头艺术之最。我们曾在澳洲的墨尔本游览过它著名的涂鸦巷,印象很深。但归根结底那只是一、两条街。在瓦尔帕莱索,整个历史区街头艺术无处不在。不夸张地说,用手机在这随手拍一张照片,里面一定会有壁画或涂鸦。值得一提的是它们水平大都不错,颇有创意。那道钢琴阶梯就是一个例子。在那我们还看到了壮丽的山景和海景。不仅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海鲜,午餐还吃了一顿当地海鲜(篇幅有限没发照片)。到圣地亚哥,这个涂鸦城1日游不应错过。</p><p class="ql-block">在圣地亚哥,圣露西亚山和圣克里斯托瓦尔山是我们的首选,景色之独特壮观从发的照片可见一斑,还有许多没有发呢。中央市场是尝当地美食的好地方,货比三家后,一定可以找到你喜爱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物美价廉的</span>美食。Eva给我们介绍的武器广场免费徒步导览非常不错,当然对导游的辛勤付出我们都给了小费致谢,推荐。</p><p class="ql-block">此行快结束时,婉仪的手机被抢。事件发生在如此热闹的地方,众目睽睽光天化日之下,确实是意料之外。它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阳光下罪恶也会发生,外出旅游一定要警惕再警惕。特别感谢Steve夫妇的关心陪伴。非常感谢他俩和Vivian、Suyue事后给我们发来许多他们的手机为我们拍的照片。手机被抢后我们马上报失注销,回来后买了新的,但婉仪拍的照片再也看不到了。我们历年旅行积累的照片数以Terabyte计,云存储远远不够,都是旅行后自己另存。这次回来后增加和清理了云,确保以后旅行时照片不会因任何意外丢失。这次旅行虽然有意外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但整个行程的路线和景点都很精彩,尤其是收获了友谊,感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