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 <p class="ql-block">包公名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著名清官,以“铁面无私、刚正不阿”著称,后世尊称“包青天”“包公” 。</p> <p class="ql-block">包公画像</p><p class="ql-block">并不黑,额头上也没有月牙。</p> <p class="ql-block">京剧包公脸谱</p> <p class="ql-block">包拯28岁中进士,因侍奉双亲辞官十年,38岁才正式出仕。历任天长知县、端州知州、开封府尹等。</p> <p class="ql-block">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喜欢京剧,尤其是喜欢花脸。“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是我学唱的第一句京剧。上大学的时候,每当开联欢会都必须演唱一首京剧。上初一的时候,同学蒋成家有一本《三侠五义》,我死乞白赖地央求他借给我,里面也有包公。现在看来,包公也是一个黑白两道通吃的人。</p> 鼓楼夜景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鼓楼还是比较壮观的,鼓楼夜市也很热闹。</p><p class="ql-block">鼓楼正面牌匾上写着四个大字:声震天中。</p> <p class="ql-block">背面的牌匾上写着:无远弗届。字很难认,尤其是那个“届”字,是问了几个人才知道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宏伟的建筑,只说了是复建工程,并没有说原来是什么样子的。 网上查了一下,鼓楼是在明朝初期建的,后在清朝修缮复建了两次。到上一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只剩下一个底基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把底基也给刨了,整个鼓楼完全消失了。所以现在的鼓楼是后建的,我推断比原有的鼓楼大了许多。这在以后参观龙亭的时候得到了验证。</p> <p class="ql-block">这个地方是我到开封所遇到的最繁华的一个地方。</p> <p class="ql-block">吃了一份炸臭豆腐,然后又要了一份开封灌汤包,吃了一半剩的留作第二天早餐。</p> 开封府 <p class="ql-block">开封府壮观雄伟,门口的一对石狮子一个张着嘴的寓意“开”,一个闭着嘴的寓意“封”。“衙门口朝南开”,开封府是坐北朝南的。</p> <p class="ql-block">开封府门对着有一道墙,叫文成墙,正面写着“开封府”三个大字。</p> 文成墙的背面是獬豸图。 <p class="ql-block">獬豸是传说中的神兽,九龙子之一。獬豸长有一角,当两个人发生纠纷时,能够将这角指向无理者。獬豸勇猛、公正,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现在法院门口也有立着限獬豸这个独角兽的,但是法官可能不知道獬豸还有一个能耐,就是将贪官用触角顶死后吞噬到肚子里。大法官们怕不怕?</p> <p class="ql-block">所有这些建筑都是后建的,而且并不是按照原来的样子复原,有些建筑甚至是原来没有的,或者原来根本就不是这个样子。如果当初开封府像现在这样高大、豪华,包公也就不是什么清官了。</p> <p class="ql-block">开封府东、西各有一个亭子。东面的亭子叫奉诏亭,字面理解是接皇帝圣旨的地方;奉诏亭上的楹联是用小篆写的,连猜带蒙也没认全。上联:奉诏承恩施??,下联:为官执法?仁声。</p> <p class="ql-block">西面的亭子叫颁春亭,字面理解是举办颁奖活动的地方。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颁春亭上的楹联是用行书写的。上联:吟红唱紫清明雨,下联播德耕仁大化风。怎么感觉这对仗有问题啊,什么意思呢?可能是我又认错字了?</p><p class="ql-block">这两个亭子都有一个大煞风景的地方。奉诏亭楹联旁边挂着“党群驿站”的牌子,显得很突兀且不伦不类;颁春亭门口顺着一个流浪的乞丐,看上去十分不和谐。</p> <p class="ql-block">开封府门前东西各有一个牌坊。东面的牌坊叫“承流”,意思是不是继承和流传?翻译成现在的语言就是继承和发展呗?西面的牌坊叫“宣化”,意思是不是宣传和对百姓教化的意思?翻译成现在的语言,要大力宣传万岁的思想,并通过教育统一思想,做到坚决维护皇帝权威和核心地位。</p> <p class="ql-block">我到开封府的时间大概是早上6点左右,开封府还没有开门。问了一下晨练的老头们,里面都有什么?告诉我里面有包公的塑像,三口铡刀,还有最高的32米的建筑物等等。我想包公的塑像跟他本人没有关系,包公本身就不黑,参观开封博物馆知道了根据包公后代描述画的包公像和戏剧中的黑脸月牙包公没有一点相像。最高建筑物也是新建的,没啥意思。至于三口铡刀,纯属演绎。更重要的是要门票,到来年满60岁时我就免票了。所以现在不看也罢。</p> 大相国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相国寺距离开封府不远。我到大象国寺的时候还不到8点</p> <p class="ql-block">远远的看着一帮人排着很长的队不知在干什么。走近一问,原来是有人乐善好施,给有困难的人每天免费“放粥”。排长队等着讨粥的绝大部分都是中国大爷大妈。 他们真需要粥吗?他们排队是因为没钱买粥,还是因为免费?是否有“有便宜不占王八蛋”的思想在作祟?哎!中国这一代被文革洗礼过的人……</p><p class="ql-block">相比之下,想起我在洗浴中心洗澡的时候遇到的一件事。 洗浴中心备有水果。 一个 五六岁的小孩吃了一块西瓜,没有吃干净就要把皮扔掉,他的年轻爸爸很小声的跟他说,这个西瓜是大家吃免费的,不能浪费,要把它吃干净。你要是吃不了,我就帮你吃。小孩子就把那块西瓜啃干净了。人和人的差距真是很大呀。我们现在的舆论导向,真是向文明方向发展吗?</p> 包公祠 <p class="ql-block">开封府是包公的工作单位,包公祠是他的住宅。</p><p class="ql-block">门上两副楹联,都是用楷书写的,不难认。</p><p class="ql-block">里面的一副楹联是:</p><p class="ql-block">公心著在竹帛千秋共颂赤胆; 正气披之管弦百姓皆呼青天。</p><p class="ql-block">翻译过来大概是:包公的大公无私之心,被记载的书里,千秋万代共同歌颂他的赤胆忠心;包公的大义凛然的正气,被编写到戏剧里,老百姓都高呼他是青天。</p><p class="ql-block">竹帛,就是竹简和丝帛的意思,在纸张发明之前,古代在竹简,丝帛上写字。不对呀,宋朝已经发明了纸张了。哈哈,我太较真了。</p><p class="ql-block">外面的一副楹联是:</p><p class="ql-block">春秋有序人民不亏时彦; 宇宙无极伟业尚待后贤。</p><p class="ql-block">时,时间;彦,大概是美德、能力的意思。</p><p class="ql-block">妈的,开封府、包公祠的楹联有点烧脑。</p><p class="ql-block">经过了1000年左右的时间,包公的“后贤”好像没等来,和珅的后代却如雨后韭菜,前赴后继,割掉一茬又一茬……曾经有个英雄曾说过,韭菜是割不完的</p> <p class="ql-block">一进包公祠的门,就是这个样子的。还有必要进去吗?况且也要门票。</p> <p class="ql-block">想起一个关于包公的笑话故事。</p><p class="ql-block">说,包公一辈子说一不二,就是管不了他自己的儿子。这小子总是跟包公对着干,包公让他往东,他偏要向西;包公让他打狗,他偏要摸鸡。包公临终前想,这小子一直不听我的话,我死后,他肯定不会像正常人那样下葬,指不定怎么处置我呢。于是心生一计,对他儿子说:“我非凡人,你一定不要像普通人那样给我下葬,我要搞特殊化。具体的就是,我不像一般人那样用木头棺材,你要给我用石头棺材”。说完窃喜。想,这小子一直跟我对着干,我让他用石头棺材,他一定会拧着我,和一般人一样,给我用木头棺材的,跟我斗,你还嫩点儿。包公死后,他儿子想,老爷子这一辈子我都跟他对着干,他临终要求的这点事儿就遂了他的愿吧。于是,给包拯用了石头棺材。</p><p class="ql-block">再聪明的人也有失算的时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