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絮语

睿智祥和

<p class="ql-block">  江南的清明,细雨如牛毛般轻柔飘洒,似那无形却又无处不在的丝线,将我对父母的思念紧紧缠绕,绵绵无尽,剪不断,理还乱。往昔岁月的尘烟,在这朦胧雨幕中渐渐清晰,那些温馨暖人的画面如老电影般,在我的脑海中一帧帧放映,每一帧都带着岁月的温度和情感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  记忆里弄堂的清晨,总是被煤炉的叮当声轻轻唤醒。天还未破晓,夜色仍浓,城市在沉睡中,弄堂里弥漫着静谧与安宁。母亲就已踮着脚,轻手轻脚地在铝锅前忙碌,她的身影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有些单薄。她轻轻搅动着锅里的粥,那有节奏的动作仿佛是在谱写生活的乐章。升腾的蒸汽缓缓弥漫,模糊了她的面容,却藏不住她鬓角悄然泛起的霜色,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也是她为家庭操劳的见证。我们兄妹六人眼巴巴地围坐在八仙桌旁,六个蓝边小碗整齐排列,像是等待着一场生活的盛宴。父亲总是把最后一勺米油舀进小弟的碗里,目光慈爱而坚定,口中念叨着:“你们都要吃饱穿暖,脊梁要挺。”那声音仿佛还在弄堂里回荡,带着对子女深深的期望。</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的阴影如阴霾般笼罩大地,生活的艰难超乎想象。食物短缺,物资匮乏,每一顿饭都显得格外珍贵。为了让我们吃饱穿暖,母亲凭借着一手极为精湛的裁剪手艺,帮客人做衣服补贴家用。她不仅对普通裁剪驾轻就熟,在立体裁剪方面更是技艺超群,令人赞叹不已。她的双手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一块普通的布料在她手中,经过量、裁、缝等一系列工序,就能变成一件合身又漂亮的衣服。</p> <p class="ql-block">  母亲的好手艺声名远播,沪上的名人和知识界的教师们都慕名而来,纷纷请母亲为他们量体裁衣。其中,滑稽戏演员杨华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独脚戏代表性传承人,自 1950 年起便出任滑稽剧团的团长。那天,杨华生亲自登门取母亲为他定制的衣服。他穿上新衣,对着镜子左右端详,眼中满是惊喜与赞叹。“哎呀,这手艺真是绝了!这剪裁,这做工,穿上身不仅舒适,还显得格外精神,太合我心意了!”杨华生竖起大拇指,毫不吝啬地夸赞着母亲的手艺。能得到这样一位名人的认可,母亲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满足的笑容。那笑容里,有对自己手艺的自信,也有对能为家庭带来收入的欣慰。而母亲的这门手艺,也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为我们家撑起了一片天,让我们能有温暖的衣物蔽体,抵御生活的寒冷。</p> <p class="ql-block">  母亲还有一门令人啧啧称奇的绝活——免费给脱臼的小孩按摩上臼,她手法娴熟,效果立竿见影。在方圆几千米内,母亲的名声无人不知。邻里乡亲们只要谁家孩子不小心脱臼了,第一时间就会想到母亲。不仅如此,就连地段医院遇到小孩脱臼的情况,都会把孩子家长介绍到我们家来。母亲的善良和热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邻里间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我曾见过母亲给小孩治疗脱臼的场景。那孩子疼得哇哇大哭,小脸涨得通红,眼中满是恐惧和无助。母亲则轻声细语地安抚着,一边温柔地握住孩子脱臼的部位,一边熟练地施力按摩。她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在与疼痛作斗争。不一会儿,随着“咔哒”一声轻响,脱臼的关节复位了,孩子也渐渐停止了哭泣。母亲不仅治好了孩子的脱臼,还分文不收。她总是说:“大家有难,孩子脱臼的疼痛感常人是无法想象的,能帮一把是一把。”母亲的这份善良和热心,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我们兄妹几个的心田。她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教会我们要乐于助人,要懂得关爱他人,让我们明白,善良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传承。</p> <p class="ql-block">  时光为母亲镀上霜雪般的银发,却掩不住她眼角漾开的温柔。八十年春秋沉淀的智慧,化作她举手投足间的从容,仿佛历经沧桑的青松,在岁月里愈发挺拔。每当她微笑时,脸上的皱纹便成了月光流淌的河床,盛满了温暖与故事。</p> <p class="ql-block">  时光如白驹过隙,无情地带走了父母。母亲在 2007 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 83 岁;父亲也于 2012 年与世长辞,享年 92 岁。他们的离去,仿佛是天空中两颗最亮的星星陨落,让我的世界瞬间黯淡了许多。父亲过世一年后,我们整理着父母居住的房子。走进那熟悉的房间,空气中似乎还弥漫着他们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在一只母亲嫁妆过来的台箱的最深处,我们发现了母亲的旗袍和父亲的长衫。母亲的旗袍虽已有些陈旧,却依然散发着独属于她的温婉气息,那细腻的纹理,仿佛诉说着曾经的优雅时光。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母亲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父亲的长衫外套,布料是华丽的织锦缎,即便岁月流逝,仍难掩其曾经的精致。那绚丽的色泽和精美的图案,仿佛在诉说着父亲当年穿上它时的风采,每一道褶皱都留存着他的气息,仿佛他从未离去。</p> <p class="ql-block">  除了这些颇具年代感与纪念意义的衣物,我们还翻出了解放后父母平时穿的衣服。那些衣物虽然样式普通,布料也不再崭新,但每一件都承载着父母生活的印记,有母亲缝补过的痕迹,有父亲穿着它们奔波忙碌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在整理父亲的衣物时,我们还意外发现了几十条领带和 28 套西服。这些领带色彩丰富、图案各异,西服的剪裁也是十分考究。看着这些衣物,我们不禁感慨,父亲当年真是一位十足的美男子。</p> <p class="ql-block">  大哥打开一个小书箱,从里面取出一只紫浆红纸盒,掀开盒盖,里面整齐码着一叠泛黄的借据几十份——最早的一张是民国三十四年的,毛笔字写着“立据人江某某,今借银元五十枚贴补家用”,落款处还按了暗红指印。<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泛黄的借据中还夹着一些褪色的汇款单,是父亲每月给奶奶的赡养费。</span>那些褪色的汇款单上,不仅写着"赡养费"三个字,更刻着父亲用生命诠释的孝道密码。这种纯粹的孝道,早已融入父亲的骨血,成为支撑整个家族的精神脊梁。此刻我们终于懂得,父亲挺直的脊梁不仅撑起了屋檐下的七口人,更用孝道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宗族的精神星空。另有三张土地契约,是父亲用积蓄在老家购置的宅基地和田地,每张都用糯米浆仔细粘贴过裂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解放前夕的……”大哥的手指轻轻抚过那些脆薄的纸页,声音有些发颤。我们明白,那些褪色的借据里署名的借款人大都是亲戚,也藏着父亲用半生守护的信义;那些带着霉斑的契约中,刻着他对血脉亲情的担当。那些年他总说“人活一世要对得起良心,他们还不起也就算了”。此刻终于懂得,他挺直的脊梁不仅撑起了我们的家,也为困境中的亲友们挡住了风雨。</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兄妹们也都已步入老年,两鬓染上了霜华。但父母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导,却依然如同昨日之事,清晰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从未褪色。他们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生命,更是那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一份善良、骨气、正直与坚韧。</p> <p class="ql-block">  我们常常聚在一起,将父母的故事、他们的教诲,讲给我们的第二第三代听。希望这些美好的品质和动人的故事,能在他们心中种下种子,生根发芽。我们期待着他们能茁壮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将家族的精神传承下去,让这份温暖和力量,在岁月的长河中绵延不绝。</p> <p class="ql-block">  每到清明,细雨如织。恍惚间,又能听见弄堂里母亲那带着吴侬软语的呼唤声,仿佛在喊我们回家吃饭;仿佛还能看见父亲那严肃又充满关爱的面容。他们的爱,如这春雨,润泽着我们的生命,也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成为我们心中最温暖的存在。在这细雨中,我仿佛又回到了过去,回到了那个充满温暖和爱的家,与父母一起,享受着生活的点滴幸福。而我也深知,无论时光如何流转,父母的爱和教诲,将永远在我心中,伴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p> <p class="ql-block">  清明已至,细雨湿眸,风卷思念漫。伫立时光深处回望,父母的音容笑貌仍在记忆里温柔流淌。捧一怀对双亲的眷恋,将藏于心底的牵挂细细铺展,让那些未诉完的想念,在笔尖凝成寄向天堂的诗行,于这草木萌新的清明,静叙岁月沉淀的绵长思忆。</p> <p class="ql-block"> 《清明忆亲》</p><p class="ql-block">细雨如丝旧影纷,</p><p class="ql-block">江南巷陌念双亲。</p><p class="ql-block">煤炉破晓粥香漫,</p><p class="ql-block">米油分羹父爱殷。</p><p class="ql-block">裁云绣月凭针巧,</p><p class="ql-block">正骨祛疼济世勤。</p><p class="ql-block">借据契约铭家训,</p><p class="ql-block">血脉传承世代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