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天下(1430)济宁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

石岩磊

<p class="ql-block">山东济宁有“运河水脊”之称,源于京杭大运河在这里的地势最高,所以过往船舶需经过多道船闸的提升方能通过,基本是“十里置一闸”,这段运河故而又叫“闸河”,并导致南来北往的船只在此停靠,从而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空前繁荣,酒肆茶馆共荣,学堂歌楼同辉,被誉为“江北小苏州”。</p> <p class="ql-block">济宁南通江淮,北达幽燕,水陆交汇,咽喉航道,为漕河要津,于是元朝在这里设置济州漕运司,明永乐年间开始派总理河道大臣,其为负责黄河与运河河道的最高长官。清朝沿用明制,但改称河道总督,其“总理黄河、运河两河事务,驻济宁州。”总督署衙门相当于水利部直属机构,而且它拥有数量庞大的军队,最多时可达1.3万人,足见其地位之特殊。河道总督官至正二品,也不乏一品大员,堪比现在的副国级领导,明清两朝共有190人担任过此职,出名的人物有宋礼、林则徐、曾国荃、靳辅等。</p> <p class="ql-block">1902年漕运废止,也意味着河道总督署的寿终正寝,其衙门驻地后来荒废,地上建筑荡然无存。2024年7月,济宁市在河道总督署原址兴建起遗址公园,其由展示馆、文化广场和遗址保护区三部分组成,我们一一游览,情趣盎然,尤其是“大运步道”别出心裁。它是一条环形甬道,地上每隔一段距离就镶一块地标,刻有大运河沿岸城市的经纬度与海拔高度,而且地面据此形成起伏,至高点便是济宁。</p> <p class="ql-block">河道总督署展示馆位于遗址公园的东部,以“砥柱中原转漕上国”为主题,绘制出大运河源流千载和总督署运营六个世纪的波澜画卷,揭示了济宁因运而兴、因署而名的历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清代河道总督靳辅,他提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略,与小浪底水库的调水治沙功用如出一辙,可谓高瞻远瞩。他在《重立总督河道题名记碑》中说道:“凡事责于其实,而无骛乎其名。”对为官者提出了正告。</p> <p class="ql-block">靳总督着重强调,对于官员要多看他所做的实事,而不是一味听信他的美言,上光荣榜的不一定就是清官,授勋的也不一定就是公仆。要将他们的功过是非都勒石为记,置于办公区,接受大家的点评。一可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二能让动机不纯之人常怀戒惧之心,不敢贪,不敢腐,“必不自甘不肖”,由此便能形成风清气正的衙署小气候。</p> <p class="ql-block">靳辅不仅在治水上有先见之明,而且在监察干部方面也具远见卓识,他放到现在完全可胜任纪委书记一职。如此深明大义之人,竟然也曾惨遭弹劾,所谓水至清则味寡,人至察则名污,是故善水者未必能驭人,运河者终究要顺流,水脊易闸,人渣难缉。</p><p class="ql-block"> 2025.4.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