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鹭岛艺魂:在中华儿女美术馆的文化游学中寻根。</p><p class="ql-block"> 春天好时节,开启一场闽南之旅,穿过厦门鼓浪屿的熙攘人群,拐入一条僻静小巷,中华儿女美术馆便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我迈着充满活力的步子踏入馆内,侨乡文化与文学气息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 这座由百年老厂房改造而成的艺术殿堂,外表低调内敛,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使命。游学于此,不仅是眼睛的旅行,更是一场心灵的跋涉,一次对中华文化基因的深情回望。</p> <p class="ql-block"> 美术馆的建筑本身就是一部凝固的历史。斑驳的红砖墙诉说着上世纪工业文明的记忆,高耸的厂房结构被巧妙地转化为展览空间,阳光透过锯齿形屋顶洒落,在水泥地面上勾勒出变幻的光影。</p> <p class="ql-block"> 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改造理念,恰如中华文化包容创新的特质——既尊重历史肌理,又赋予其当代生命力。游走其中,仿佛能听见老厂房机器轰鸣与当代艺术思潮的对话,这种时空交错感令人着迷。</p> <p class="ql-block"> 馆内常设的"闽台民间艺术展"堪称一部生动的文化教科书。泉州花灯的精巧、漳州木偶的灵动、台湾交趾陶的绚烂,无不彰显着两岸同根同源的艺术血脉。站在一组闽南红砖雕面前,我惊异于工匠如何将《三国演义》故事刻画得如此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这些民间艺术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先民们生活智慧的结晶,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记忆。研学过程中,一位老艺人现场演示漆线雕技艺,金线在漆黑底板上游走,恰似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绵延不息。</p> <p class="ql-block"> 当代展厅里,一组名为"海丝遗韵"的装置艺术引人深思。艺术家用废弃船木、渔网和老照片重构了闽南人下南洋的历史图景。站在作品前,咸涩的海风似乎穿越时空扑面而来,那些背井离乡的华侨身影在眼前浮现。</p> <p class="ql-block"> 这让我顿悟:美术馆不仅是美的容器,更是民族精神的灯塔。那些漂洋过海的先辈,正是带着这样的文化基因在异乡扎根,又将世界各地的艺术养分反哺故土,形成独特的"侨乡文化"。</p> <p class="ql-block"> 在美术馆三楼的文献中心,一册发黄的《星洲日报》剪报集让我驻足。上世纪三十年代,东南亚华侨如何通过报刊将西方美术思潮引入闽南,又如何推动中国画革新,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资料中徐徐展开。</p> <p class="ql-block"> 管理員告诉我,这里经常举办两岸艺术论坛,许多台湾艺术家专程前来寻找创作灵感。此刻我忽然懂得,这座美术馆何以命名为"中华儿女"——它超越了地理界限,成为全球华人艺术家的精神原乡。</p> <p class="ql-block"> 离馆时暮色已沉,海浪轻拍着鼓浪屿的礁石。回望这座点亮艺术之光的建筑,陆游的诗句浮上心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华儿女美术馆教会我的,不仅是艺术知识,更是一种文化自觉——只有当我们真正走进传统的深处,才能理解创新应有的模样;只有当我们触摸到民族艺术的根脉,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定力。</p><p class="ql-block"> 这座矗立在海峡西岸的美术馆,恰如一座精神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沟通着此岸与彼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