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走笔之四十五 :读懂清明节的文化厚度与现代内涵

寄雨江南

<p class="ql-block">  当春风轻抚过柳梢,又一年清明悄然而至。这个承载着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传统节日,不仅寄托着“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哀思,更蕴含着“慎终追远”的文化密码。在万物复苏的春日里,我们以祭扫的仪式连接过去与现在,缅怀先人,铭记英烈,让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在新时代绽放出耀眼光芒。</p><p class="ql-block">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今年北京时间4月4日20时49分,我们将迎来清明节气。作为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清明标志着仲春与暮春的交替,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兼具节气与节日“双重身份”的特殊存在。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2008年起,清明被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并放假一天。</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文化底蕴深厚,习俗活动丰富多彩。从祭扫到踏青,从植树到放风筝,国人用这些形式多样的习俗,表达着对先人的追思、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珍惜。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清明节以其独特的文化厚度和现代内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中。</p><p class="ql-block"> 清明,是中国诗歌的节日。翻开历史长卷,我们能从流传下来的清明诗歌中读出不同的韵味。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道出了清明的悲伤;吴惟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描绘了清明的明媚与轻快;高翥的“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展现了古人对生死的豁达;程颢的“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则传递出珍惜时光、珍惜朋友的深情。这些诗句穿越千年,将清明的文化内涵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 清明,是中华民俗的盛典。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融合了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既有共通的传统习俗,如祭祀扫墓,也有各地的民俗特色。在长江流域,人们插柳祈福,寓意驱疫避邪、身体健康;在北方许多地区,荡秋千是历史悠久的习俗,寓意千秋万寿、福祚绵长;在江南,人们采艾草、做青团、吃青团,象征家庭团圆美满。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形式,让清明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也让它成为人们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清明,是中国人的生命课。春意盎然的时节,站在亲人墓前,人们将最深切的缅怀、最浓烈的思念融入春光,诉与亲人听。当生者站在逝去的亲人面前,告知生活点滴、诉说内心想法,“家族传承”便从抽象走向了具象。在中原和胶东等地区,人们还保留着“添坟”的习俗,通过给坟头添土的行为,更加深刻地理解家族血脉、情感归属,以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明在保留文化厚度的同时,也增添了诸多现代内涵。祭扫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许多人不再焚烧纸钱、燃放鞭炮,而是选择鲜花祭扫、电子香烛祭扫;远离家乡的人们则通过网络祭扫、家庭追思来寄托哀思。还有一些人主动走进烈士陵园,敬献花篮、默哀致敬。清明之际,社会各界人士在烈士陵园举行盛大肃穆的祭奠英烈活动,为节日注入了浓浓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踏青依然是清明的重要习俗,但如今人们走得更远、游得更丰富。春风拂面,万物萌发,人们以各种方式亲近自然、放松身心。古人的二三人结伴郊游,如今变成了小长假出行。人们乘动车、坐飞机、自驾,以各种方式拥抱自然,旅行度假。许多地方还抓住清明的商机,适时推出“赏花游”“采茶游”“文化游”等活动。对胶东和许多地方而言,清明不仅是缅怀先人的日子,也是拓展文旅版图、拉动经济增长的“黄金窗口”。</p><p class="ql-block"> 春和景明,清明初候。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让我们在寄托思念、体悟文化中,共同期待清明的文化厚度得以传承,期待清明的现代内涵得以发掘,期待人们在清明的氛围中,奔赴更加美好的未来。正如那句诗所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愿我们在清明的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感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