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七绝.清明</p><p class="ql-block">景气清明艳九天,</p><p class="ql-block">洁齐万物百花鲜,</p><p class="ql-block">国之非遗节双重,</p><p class="ql-block">英烈萦怀祭祖先。</p> <p class="ql-block">七绝.清明</p><p class="ql-block">含笑桃樱青木草,</p><p class="ql-block">穿行柳浪觅丽姝,</p><p class="ql-block">游人如织春河畔,</p><p class="ql-block">流动清明众乐图。</p> <p class="ql-block"> 霜天晓角.清明</p><p class="ql-block">阳光暖广,万物生机旺。桐树盛花怡悦,鹌鼠化,初生虹。</p><p class="ql-block">三花齐开放,四方皆顺畅。英烈祖先时祭,踏绿野,寻春藏。</p><p class="ql-block">(辛弃疾体)</p><p class="ql-block">注:三花指清明花信风三花:桐花、麦花、柳花。</p> <p class="ql-block">今天,4月4日,农历三月初七,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之第五个节气一一清明。开始时间为今天20时48分21秒,结束时间为4月20日谷雨来临前。</p><p class="ql-block">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是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p><p class="ql-block">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清明节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宋元时,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明清时期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然盛行 。民国时期,清明节曾在1915年被规定为植树节,到1928年清明节作为植树节的历史就此终止 。受汉族文化影响,中国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基本主题,此外还有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植树、拔河等众多户外游乐活动,以及吃子推燕、醴酪、青团等食俗 。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2008年,清明节被增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并放假一天,加上周末调休,则放三天假。</p> <p class="ql-block">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春时节的正式开始,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斗指乙,太阳到达黄经15°,便为清明,因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p><p class="ql-block">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国南方地区,此时已呈气清景明之象;北方地区开始断雪,气温上升,春意融融。时至清明,中国长江中下游降雨明显增加,除东部沿海外,江南大部地区4月平均雨量在100毫米以上。清明节气,与岁时物候相关,常以指导农事,有天朗气清、春耕时宜之意;清明节日,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因为二者相融,让清明兼具自然和人文内涵。</p><p class="ql-block">在清明这天,通常有禁火、扫墓、踏青、蹴鞠、插柳等风俗活动,习惯吃蒿饼、青团、馓子等风俗食物。</p> <p class="ql-block">清明三候分别为桐始华、田鼠化为鹌、虹始见。</p> <p class="ql-block">一候桐始华。此时桐树开始开花。</p> <p class="ql-block">二候田鼠化为鴽。喜阴的田鼠都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鴽鸟开始出来活动。田鼠化为鴽,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p> <p class="ql-block">三候虹始见。雨后的天空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就可以见到七色彩虹。</p> <p class="ql-block">宋朝吕原明《岁时杂记》总结了相沿已久的“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p> <p class="ql-block">清明花信风,第一候:桐花。桐花是清明“节气”之花,是自然时序的物候标记(春夏递变之际的物候标记),是清明之征兆、标志。清明时节,乍暖还寒的天气诗意斐然,被称为“桐花冻”,民间也有“三月冻桐花”之说。《周书》:“清明之日桐始华”。白居易《桐花》“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发”。一串串铜铃似的花朵,白色花瓣皎洁,红色花蕊点缀其间,悬挂于桐树之上,有一种婉约“国风”的美感。清明,是特殊的日子,既是节气,也是节日。为追思,它是悲伤的;为踏青,它是愉快的。象征清明节的桐花也就兼具了“双重”属性,绚烂与遗憾。</p><p class="ql-block">桐花花语是:迟到的爱。当春天百花开时,桐花仍旧坚持一片翠绿,直到四月底才在树顶结满白色花苞;桐花凋落时,在它最美的时候,一朵朵,前赴后继,从容的优雅的整朵落下,微风拂过,纷纷扬扬,宛如淡紫的白色花雨撒下凡尘。</p><p class="ql-block">桐花是清明“节日”之花。清明时节的政治仪式、宴乐游春、祭祀思念等社会习俗构成了桐花意象的文化内涵。据说在“桐花雨”(凋零飘落时的花)里相遇的男女就可以得到“桐花雨”的祝福,永不分开。所以,桐花的花语又被丰富为:漫天欢喜、情窦初开、单纯的幸福、不为自己求享乐,但愿众生皆离苦。</p> <p class="ql-block">清明花信风,第二候:麦花。麦花,国学基本解释为:麦类的花。语出唐·杜甫《为农》:“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麦类是小麦、大麦、燕麦、荞麦的总称。此时节的“麦花”,即小麦之花。每个节点上的小穗,都长有4~9朵小花。麦花的花期较短,花开仅二十分钟左右,在2~4天之间,花朵基本上全部凋零。小麦花的颜色为白色,是两性花,呈穗状,雄蕊有3枚,雌蕊有1枚,可以同花授粉,授粉后可以发育果实。果实就是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有“五谷之贵”之美称。</p><p class="ql-block">麦花的花语是:合作和赞美。到了花期的时候,麦穗的穗粒旁边会集中开放小花,看起来非常的团结,也有赞美的含义。小麦象征着真正有学问的人,寓意着特别有学问的人往往非常谦虚,小麦在成熟的时候,麦穗的颗粒饱满,此时会谦虚地低下头,不露锋芒,就像是内心有真才实学的人,而麦穗在果实干瘪的时候会昂首挺胸朝天空。</p> <p class="ql-block">清明花信风,第三候:柳花。柳花,国语基本解释为:柳树开的花,呈鹅黄色,或指柳絮。花开时节,柳暗花明,呈现出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枝柔韧,叶狭长,春天开黄绿色花,种子上有白色毛状物,成熟后随风飞散,种类很多,有“垂柳”、“河柳”、“杞柳”等。</p><p class="ql-block">柳树自古以来便是众多文人骚客所青睐的“寄情树”,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柳花的花语是:愁伤、依依不舍。因“柳”谐音“留”,而古人因为交通不便,一次离别经常就是经年难见,有着挽留的寓意。因此,在送别朋友时,主人往往以柳树表达对即将远行的人留恋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