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清明节,微风轻佛,细雨纷纷。在这节气、天气的氛围中,我的心情变得忧伤、惆怅、而思念故人。我再次拿起这张珍藏多年、泛着岁月痕迹的老照片久久地凝视,父母那慈祥亲切的面容、哥姐那纯真幼雅的模样清晰如昨。而今物是人非,他们已在时光的彼岸。在这追思、怀故的日子里,照片如同一扇时光之门,将我带回往昔,勾起无尽的思念与</p><p class="ql-block">追忆 。</p><p class="ql-block"> —— 题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这张发黄的老照片拍摄于八十二年前1943年的</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老家:辽宁省新民县城。</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看着这张老照片我思绪万千,再次回忆起妈妈在世时常讲起的、关于照片里我家尘封已久的往事…照片中是父亲母亲、大哥、二哥、大姐,母亲怀里抱着的是夭折了的三哥。大哥10岁、二哥7岁、大姐4岁。父亲当年28岁,照片中表情严肃而透着慈祥、满脸正气,穿着长衫,大概是当时流行的时装吧。右胸上边好象别着钢笔露出了笔挂儿。父亲当时已是小有名气的中医了。听母亲说父亲的外公是出名的老中医,父亲读完初小就到外公家开的药铺里当学徒,边学医边帮打里生意。父亲头脑灵活又得到外公的真传,医术长进很快,两年多就能准确把脉而且能对症下药。三年满徒在药铺里独挡一面,后来在其外公的扶持下在县城开了诊所,有时也外出行医,逐渐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span></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母亲29岁,虽然已是四个孩子的母亲但面目清秀,眉宇间透着贤淑善良,梳着齐肩短发,看得出很漂亮。父亲在兄妹七人中排行老大,奶奶去世早,最小的姑姑和二哥同岁,一大家人的生活都是母亲一人照料,辛苦操劳。后来二叔娶了二婶,母亲才有了帮手,再后来叔叔姑姑陆续成家立业,就分开单过了。不知是哪一年,为躲避战乱,我们全家从县城搬到乡下去了,父亲在乡下行医。</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常和二姐对着这张照片叫爸爸、妈妈、大哥…常指着照片向妈妈问这问那儿,妈妈说大哥从小就听话懂事,二哥调皮捣乱,常被父亲训斥,大哥总是让着他。大姐机灵乖巧叔叔姑姑都喜欢她…</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中是二哥、大姐和二姐,拍摄于1956年。</p><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我懂事的时候大哥二哥大姐已是青年模样,两个哥哥英俊帅气,大姐漂亮。他们都在外地住宿上学,平时很少回家,二姐是带着红领巾带着两道杠的小学生。我下边又有了弟弟妹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这是老照片中站在父亲右边的大哥读大学时1958年的照片,</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衣着时尚、气质非凡。</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听妈妈讲,大哥稳重诚实、聪明好学、成绩优秀。读高中十八九岁的时候就不断有亲朋好友来家里给大哥提亲,父亲行医在社会上结识朋友不少,有开明的朋友说,上学读书不要过早娶媳妇,当家的爷爷观念守旧,执意不听劝,于是父母包办,父亲便和一位曾经是国民党大校军官的把兄弟成了亲家。我长大以后知道大嫂很漂亮,聪明贤惠,虽然没有文化但很明事理,对我们这几个弟弟妹妹关爱有加。大嫂生了大姪女,大哥高分考上名校~中国医科大学,我们这中医世家有学西医的了,乡里乡亲赞不绝口。大学毕业分配工作为了照顾乡下的大嫂和孩子大哥主动放弃在沈阳工作的机会,自愿到县级医院,一干就是几十年,文g期间大讲政治背景,因大嫂父亲曾是国民上校军官的社会关系牵连,大哥从院长的职务降到一名普通医生,但大哥作风正派、工作踏实、医术精湛,人气仍居高不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多年后我才知道当年是父母担心大哥在大城市久了会对大嫂变心,所以让他留在县城。大哥从小到大对父亲都是言听计从,因而错失在大城发展的良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我成年以后理解大哥,尽管和大嫂有文化、修养、观念等差异,但受传统观念及家风的影响,也是被大嫂的善良贤惠所感动,更是自我道德修养底线的约束,所以才能不负众望和大嫂白头偕老。五个子女都继承了兄嫂的优点非常优秀。大嫂在老家逝去,大哥90高寿,三年前于深圳侄子那里寿终正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 ~~~~~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大哥学识渊博,读大学时是中国医科大学的高材生;参加工作医术精湛,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主任医师退休,医院返聘又继续工作七、八年。大哥为人善良,待人宽厚。一生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大哥在家中孝敬父母,关爱弟弟妹妹。 中国有一种传统观念的说法“长兄如父、老嫂比母”这一点我有切身体会,大哥在,我们心里就踏实,二哥生病、父母年老体衰,除拍片儿外直至去逝都没去过医院,都是大哥诊断,买药,输液。我们兄弟姐妹身体有哪里不舒服,问了大哥,心里就踏实,亲戚朋友只要有身体问题大哥总是有求必应。</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今年清明节,</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老侄子送在深圳仙逝三年的大哥魂归故里“与大嫂团聚”亲人朋友自发的前来送行,一个个花圈、一幅幅挽联,寄托着亲人朋友对大哥的无尽哀思与深切的缅怀,那场景令人感动泪目,可见大哥在世时的人气之高。“大哥大嫂在天之灵安息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p> 回忆联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回忆当年的大哥我常疑惑:凭着大哥的学识、才华完全可以成就一番出色的业绩,但现实却是平庸的走完一生。是当年父亲传统的家长作风“关爱而错误”的引导吗?还是大哥这种忠厚实诚的性格所导至啊?难道这是命运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这是老照片中站在母亲左边的二哥参加工作后1958年的照片,</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英俊帅气、无以言表。</span>二哥和大哥性格皆然不同,初中毕业成绩优秀,但体检脊柱左弯曲没能走进高中校门。还好,1957年国家振兴工业,二哥被招工进了沈阳重型机械⺁。初中九年文化在当年很是不错,二哥又写得一手好字,加上帅气的外表,领导很赏识,很快进了工厂宣传科。第二年春节放假回家又有朋友上门说媒,二哥可不像大哥那么听话,说什么也不同意竟然还和父亲闹翻,假期没满就回厂里了,因这事半年没写信给家,还是父亲写信告诉他在工厂要学技术为好,经过协调二哥进了车间当上技术员。当时正置中苏友好期间,苏联为中国培养技术人才,二哥被派,将去学习,机会难得,凭二哥的能力前途一片光明,可就在这期间,二哥的美男子形象被厂长的千金看好,可他却没相中人家,由于厂长的原因无法拒绝,也没表态就走了。在苏联学习期间二哥的美男子形象又被俄罗斯美女看好,金法碧眼,二哥便和人家谈上了。回国后厂长女儿穷追不舍,二哥拒绝了。在厂医院工作的四叔及朋友劝二哥慎重考虑①拒绝厂长女儿以后对工作不利②当时跨国婚姻难成。二哥哪里听得进去呀。还好,在工程师的岗位上相安无事工作一年多。大概是1961年,中苏关系破裂,国内又搞四清运动,二哥的恶运便开始了,子虚乌有的罪名①勾结苏联间谍②总结材料里有反动言论。被下放农场劳动改造,憧憬的跨国婚恋成了一枕黄粱。半年后又被发配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国营林场当伐木工。二哥从小没吃过苦,人工伐木他哪能吃得消啊,当地的地方病大骨节叫克山病很严重,冬季又冷的厉害,不知二哥干了多长时间便辞职回家了。从此情绪低落每天以酒消愁。在父母的劝说下与当地纯朴的农家女结婚了。后来当了小队会计,二嫂生了双胞胎侄儿,妈妈时常补贴接济点儿,生活免强维持。六、七十年代农村收入低生活苦,四个侄子渐渐长大上学读书,生活更加拮据,一晃双胞胎侄子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二哥精神压力大,再加上多年的磨难,积劳成疾。53岁带着命运的坎坷,带着人生的遗憾,带着只有他自己知道的某种眷恋永远地走了,离开了深爱着他的亲人,离开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二哥你的在天有灵能看到吧?因你酗酒,酒精基因影响,儿子没能考上大学,而如今孙子辈分中四人走进大学校门,圆了你的大学梦,你和二嫂安息吧。</p> 回忆假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回忆当年的二哥,我常假想:假如二哥的性格象大哥性格那样,能听亲人相劝,娶了厂长的千金,那么前程将是一片锦绣。怎奈!人生之路没有*假如,这难道也是命运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这是老照片中站在父亲右边的大姐读大一时1962的照片</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名副其实的美女”</span>大姐命运最好,高中毕业顺利考入东北工学院(现在的东北大学)1966年大学毕业。父母没有再干涉大姐的婚姻,姐夫是大姐的同窗学友,受文g影响1968年才被分配到哈尔滨工作。大姐高级工程师退休,姐夫正处级干部退休,一双儿女事业有成,2016年大姐走完了最后的人生旅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老照片中的父母已是耄耋之年,</span>一生饱经风霜、历经沧桑,为我们七个子女的成长和教育呕心沥血、无怨无悔,我们无以为报。</p><p class="ql-block"> 父亲当年从县城回到乡下一直行医,医德高尚、德高望重,无论贫富、无论距离远近都有求必应,在当地很有名望。新中国成立后进了乡级卫生院,1979年退休。父亲母亲晚年在弟弟和弟媳妇的照顾下生活得很幸福,母亲1994年79岁病故,父亲2006年90高龄走到了人生尽头。</p> <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可这张照片里的故事与温馨,始终存在于我生命的长河中。岁月或许会模糊他们的音容笑貌,却永远无法冲淡这份刻骨铭心的思念。每一个清明节,我都会拿出这张<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珍贵的老照片</span>带着这份回忆,献上一束鲜花,让思念在春风中蔓延,让爱在心底永恒;点亮一盏心灯照亮亲人在天堂的路。安息吧!我的亲人。</p> <p class="ql-block"> 文中图片:收藏、网络</p><p class="ql-block"> 文稿编辑:云中雁 </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4日发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