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京韵大鼓是我国曲艺中北方鼓曲之一,它的前身是“木板大鼓”。清末民初,木板大鼓从沧县、保定进入天津、北京等城市。用河北方言唱的木板大鼓有怯味,于是贬称其为“怯大鼓”,后经胡十、宋五、霍明亮等艺人的改革创新,使京韵大鼓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此后,“鼓界大王”刘宝全将京韵大鼓进一步的改革创新,便形成了今天的京韵大鼓。</p> <p class="ql-block">在京韵大鼓发展的全盛时期,形成了有代表性的流派:刘宝全的刘派、白云鹏的白派、张小轩的张派、白凤鸣的少白派、骆玉笙的骆派等等。在长期发展中,刘派与骆派演唱的最具特点。刘宝全的刘派嗓亮,调门较高,突出了唱中有说的成份,具有高、亮、脆的特点。而骆派骆玉笙是在学习刘派的基础上,融合了白派与少白的特点,演唱风格字正腔圆、声音甜美、韵味醇厚,将京韵大鼓艺术推向了高峰。天津京韵鼓曲的演员人才辈出,其中,骆玉笙及传人刘春爱、杨杰、冯欣蕊;白派京韵的王莉、赵学义、张雅丽等,业余演员更是不计其数。天津还有很多京韵大鼓演出的剧场和茶社,如天华景剧场、中华曲苑、中国大戏院小剧场、谦祥益茶社、同悦兴茶社、鼓楼茶社、明月茶楼、名流茶馆、和平文化宫等多处演出场所。</p> <p class="ql-block">在京韵大鼓的发展历史上,曾有许多鼓曲编导创造出了不少的经典曲目,《丑末寅初》就是其中之一,曾被各流派代表人物演唱,体现出不同的风格。而其也被选入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材中,《丑末寅初》作为初中学段需要了解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代表作。在京韵大鼓的发展历史上,《丑末寅初》算是经久不衰的演唱曲目,从20世纪初到如今的京韵鼓曲演唱历史上,经久不衰。</p> <p class="ql-block">《丑末寅初》表现了中国古代清晨的宁静与生机勃勃的意境。作品通过描绘清晨时分各种人物的活动,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社会氛围。唱词详细描绘了清晨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从天上星斗、值更人的沉睡、明月西坠,到金鸡报晓、渔翁出渔、樵夫打柴、农夫耕作、书生读书、佳人梳妆、牧童放牛等场景,这些画面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景图,生动地再现了古代清晨的宁静与活力。作品通过京韵大鼓特有的津音京韵和悠扬的丝弦伴奏,将中国古代的渔樵耕读生活演绎得淋漓尽致,仿佛一幅水墨画卷展现在人面前。</p> <p class="ql-block">《丑末寅初》鼓词 </p><p class="ql-block">丑末寅初,日转扶桑。我猛抬头见天上星,星共斗,斗和辰,它(是)渺渺茫茫,恍恍忽忽,密密匝匝,直冲霄汉(哪),减去了辉煌。</p><p class="ql-block">一轮明月,朝西坠。我听也听不见,在那花鼓谯楼上,梆儿听不见敲,钟儿听不见撞,锣儿听不见筛呀,(这个)铃儿听不见晃,那些值更的人儿他沉睡如雷,梦入了黄梁。</p><p class="ql-block">架上的金鸡不住的连声唱。千门开,万户放,这才惊动了行路之人,急急忙忙,打点着行囊出离了店房,够奔了前边的那一座村庄。</p><p class="ql-block">渔翁出舱解开缆,拿起了篙,驾起了小航,飘飘摇摇,晃里晃当,惊动了(哪)水中的那些鹭鸶,对对的鸳鸯是扑楞楞楞两翅儿忙,啊,这才飞过了扬子江。</p><p class="ql-block">打柴的樵夫就把(这个)高山上。遥望见山长着青云,云罩着青松,松藏古寺,寺里隐着山僧,僧在佛堂上,把那木鱼敲得响乒乓(啊),他(是)念佛烧香。</p><p class="ql-block">农夫清晨早下地。拉过牛,套上犁,一到南洼去耕地,耕得是春种秋收,冬藏闭户,奉上那一份钱粮。</p><p class="ql-block">念书的学生走出了大门外。我只见他头戴着方巾,身穿着蓝衫,腰系丝绦,足下蹬着福履,怀里抱着书包,一步三摇脚步儿仓惶,他是走进了这座书房。</p><p class="ql-block">绣房的佳人要早起。我只见她面对着菱花,云飞两鬓,鬓上戴着鲜花,花枝招展(哪),她(是)俏梳妆。</p><p class="ql-block">牧牛童儿不住地连声唱。(我)只见他头戴着斗笠,身披着蓑衣,下穿水裤,足下蹬着草鞋,腕挂藤鞭,倒骑着牛背,口横短笛,吹的是自在逍遥。吹出来的(这个)山歌儿是野调无腔,(这不)越过了小溪旁。</p> <p class="ql-block"> 京韵大鼓《丑末寅初》具有悠扬婉转的唱腔和脍炙人口的曲词。全曲由九对句子组成,每个下句都是多层次的长句,节奏活泼,短句大腔搭配巧妙,形象地描述了丑末寅初这一时辰里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景况,犹如一幅生动古朴的画卷。</p><p class="ql-block">骆玉笙是京韵大鼓“骆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京韵鼓王”和“国宝”。她的演唱风格字正腔圆、声音甜美、韵味醇厚,将京韵大鼓艺术推向了高峰。她博采众长,善于运用高音、低音和嗓音等不同音域,使得唱腔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深受大众喜爱。</p> <p class="ql-block">京韵大鼓曲目中比较流行的曲目</p><p class="ql-block">《金陵十二钗》《探晴雯》《愚公移山》《丑末寅初》《红梅阁》《和氏壁》《剑阁闻铃》《伯牙摔琴》《子期听琴》《风雨归舟》《太虚幻境》《大西厢》《碧天云外》《重整河山待后生》《二泉映月》〈长板坡》《单刀会》《战长沙》等。</p> <p class="ql-block">京韵大鼓的伴奏乐器比较精练,乐队由一把大三弦、一把四胡、一把琵琶组成,演员一架书鼓、一副响板,京韵大鼓的伴奏和演唱曲调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表现力。伴奏音乐可以分为“过板音乐”和“唱腔伴奏音乐”。天津曲艺团的鼓曲伴奏人员阵容强大、技艺精湛,手法娴熟,由韩宝利、王力扬、刘小凯、岳长乐、韩晴、韩旭六位国家一级演奏员表演的换手联弹,堪称曲艺伴奏的绝活,至今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京韵大鼓的五种唱腔</p><p class="ql-block">平腔:基础唱腔,吟诵性强,上下句均可用,句子的长短随字数多少而变化。</p><p class="ql-block">挑腔:在平腔的基础上扩展音域和音区,常用于唱段的开头或需要强调之处。</p><p class="ql-block">落腔:下句唱腔,曲调低沉下行,落音一般为低音sol,用于改变平腔和挑腔的结尾音调。</p><p class="ql-block">甩腔:段落或唱段结束时使用,音域宽,常用于结束部分,有深沉的感叹意味。</p><p class="ql-block">预备腔(拉腔):甩腔前的上句专用腔,常用于连接甩腔。</p> <p class="ql-block">尽管京韵大鼓在艺术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其传承现状并不乐观。一些流派出现了后继无人的情况,导致一些传统曲目失传甚至消失。北方京韵鼓曲的失传现状主要体现在一些流派出现了后继无人的情况,导致传统曲目失传甚至流派消失。在一些曲演出的剧场或茶馆里,年轻人对京韵大故的演出渐行渐远,本来听众人数不多,几乎全是老年人。根据有关部门的一项问卷调查表明,爱听京韵大鼓和能听懂的占被调查人群的27.18%,认为京韵大鼓是专属于老年人的占10%,能得下去但没事不会去听的占33.98,从来没听过的占42.72%,认为和京剧差不多听不懂的占9.71。从以上数据表明京韵大鼓的受众还不够广泛,对年轻人的影响力还很有限,仍需努力传承和加大宣传力度。</p> <p class="ql-block">为了推动京韵大鼓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现代艺术管理手段被广泛应用。例如,通过科学、合理地推动京韵大鼓的传承与保护,可以有效地解决一些流派后继无人的问题。此外,一些传承人也在努力教授学生基本功,并在各种场合传授技艺,以保持和推广这一曲种。</p><p class="ql-block">最近在收看德云社鼓曲招聘专场的视频中,见到了许多年轻人从祖国各地赶来报名参加考试的可喜场面,担任鼓曲桃选的老师们有不少熟悉的面孔,参选的人中有不少嗓音条件,有一些基础的、身材相貌不错的年青人。</p> <p class="ql-block">骆玉笙是京韵大鼓的宗师,创立了独特的“骆派”京韵大鼓风格,以字正腔圆、声音甜美、委婉抒情、韵味醇厚为特色,开拓了京韵大鼓艺术的新生面,达到了这一艺术形式的高峰。</p><p class="ql-block">她的代表作品包括《子期听琴》《伯牙摔琴》《红梅阁》《剑阁闻铃》《击鼓骂曹》等,这些作品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使“骆派”京韵大鼓誉满曲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