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慎终追远,感悟生命

南洋北国

<p class="ql-block">清明:慎终追远,感悟生命</p><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至清明,雨丝如愁绪般纷纷扬扬,交织出一片朦胧而哀伤的氛围。这个特殊的时节,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更是一个深植于中华民族文化血脉、承载着厚重情感与丰富内涵的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清明节在古代祭祀民俗里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人秉持着坚定的信念,相信祖先虽已辞世,但其灵魂依然庇佑着后代子孙。于是,每至清明,家族中的晚辈便会怀着无比崇敬与思念之情,精心准备各种祭品,前往祖坟前祭拜。那一份份祭品中,有香气扑鼻、令人垂涎的肉食,有色泽鲜艳、汁水饱满的新鲜水果,还有散发着醇厚香气、能醉人于无形的美酒。晚辈们将这些祭品一一摆放整齐,在袅袅香烟中,向先人诉说着思念与感恩,期望能慰藉先人的在天之灵。这样的祭祀活动,绝非仅仅是简单的仪式,它是对先人的深情追思,是对家族恩情的诚挚感恩,更是维系家族情感纽带、传承家族文化的关键所在,让家族的精神与记忆在岁月的流转中得以延续。</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的起源,与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的故事紧密相连。介子推,这位忠诚而高洁的义士,作为晋文公重耳的追随者,在重耳流亡的艰难岁月里,始终不离不弃。最为人所动容的是,在重耳饥寒交迫、生命垂危之际,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成肉汤,救重耳于绝境。这份舍己为人的赤诚忠心,令人感佩不已。然而,当重耳功成名就、登上国君之位,对昔日功臣大行封赏之时,介子推却淡泊名利,他拒绝了一切荣华富贵,带着年迈的母亲悄然隐居于绵山之中。介子推的这种高风亮节,与那些争功逐利之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晋文公后来虽意识到自己的疏忽,亲自前往绵山请介子推出山,却因奸臣献计,引发大火,致使介子推母子葬身火海。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将介子推去世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火寒食。到了第二年,晋文公再次率众臣登山祭奠,惊喜地发现曾经被大火烧焦的老柳树竟死而复生,他便赐这棵柳树为“清明柳”,并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的禁火和上巳节的踏青等习俗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清明节。</p><p class="ql-block"> 如今,每至清明,扫墓祭祖仍是最为重要的习俗。人们满怀敬意与思念,携带酒食果品、香烛冥币等祭品,前往先人墓地。在那里,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墓地周围的杂草,仔细修缮墓碑,让先人的安息之所整洁如初。接着,将精心准备的供品一一摆放整齐,点燃香烛,袅袅青烟升腾而起,仿佛是连接阴阳两界的纽带。焚烧纸钱时,火光闪烁,那是生者对逝者的无尽牵挂与祝福。除了这些传统仪式,献花、植树等活动也为清明祭扫增添了新的内涵。献花,以娇艳的花朵表达对先人的敬爱与追思;植树,则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传承,让先人的精神如同树木一般,在岁月中茁壮成长,永不凋零。</p><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踏青春游,成为人们亲近自然、拥抱生命活力的绝佳方式。此时,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他们漫步于郊野的小径,感受着春风温柔的抚摸,聆听着鸟儿欢快的歌声;他们攀登高山,俯瞰着壮丽的山河,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心胸也随之豁然开朗;他们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野餐嬉戏,与家人朋友共享欢乐时光,尽情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美好与宁静。这种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不仅让人们身心愉悦,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生命的美好与珍贵,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在清明节,还有插柳和放风筝等独特的习俗。插柳,是人们将嫩绿的柳枝插在门楣、屋檐或墓地周围,有时还会精心编成柳帽佩戴在头上。柳树,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春天里迅速抽枝发芽,焕发出勃勃生机。插柳这一习俗,蕴含着人们对祛病辟邪、护佑平安的美好祈愿,希望借助柳树的生机与活力,为自己和家人带来健康与安宁。而放风筝,则是清明时节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们手持风筝线,在空旷的田野上奔跑,五彩斑斓、样式各异的风筝在蓝天白云间翩翩起舞。放风筝,寓意着将生活中的忧愁、疾病等烦恼随风带走,迎来好运与幸福。看着风筝在空中自由翱翔,人们的心灵也仿佛得到了释放,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待。</p><p class="ql-block"> 站在祖先和亲人的坟前,一种对生命根源与归宿的深刻思考油然而生。“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去?”这个古老而又永恒的哲学命题,在此时有了清晰的答案。我们来自父母,父母又来自祖父母,一代又一代,追根溯源,我们的生命之根深深扎在家族的血脉之中。无论我们走到天涯海角,无论我们的人生多么辉煌灿烂,我们的生命都源于这片土地,源于我们的先辈。就像一棵大树,无论枝多么繁茂,叶多么葱郁,它的根始终只有一处,那就是我们的来处。父母在世时,我们的人生尚有温暖的港湾和坚实的依靠,我们知道自己的来路;而当父母离去,我们的人生便只剩下归途,生命的传承与责任便沉甸甸地落在了我们的肩上。生者寻根,叶落归根,有人烟的地方,就有血脉的传承,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也正因如此,有人说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它让我们懂得感恩生命的赐予,感恩先辈的付出。</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不仅仅是对先人的缅怀与追思,更是一次深刻的人生教育。它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明白清洁、清廉、清净,无非是一个清白;明事、明礼、明法,无非是一个明白。清白明白之人,自有清风拂面,涤荡心灵的尘埃;自有明月般皎洁的真善美,照亮人生的道路。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被功名利禄所迷惑,被权力、金钱、名誉、情感所困扰,内心充满了焦虑与痛苦。当我们过于执着,拿不起放不下的时候,不妨在清明时分去扫墓。在那庄严肃穆的墓地前,在与先人的心灵对话中,我们会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明白一切功名利禄皆为过眼云烟,让我们的心灵回归平静,超然物外。清爽做人,清白做事,问心无愧,这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p><p class="ql-block">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人生亦如四季更迭,有起有落。在这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们是人子(女),是父母的心头宝,承载着父母的期望与爱;我们是人父(母),肩负着养育子女、传承家族的重任;我们是人夫(妻),与爱人携手同行,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我们是华夏血脉的传承者,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我们是人类赤子,心怀天下,关爱众生。清明祭祖,彰显的正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来到这个世间,我们安身立命,拥有各自的角色,承担着相应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清明,是责任、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静,是思接千载、神游万仞,是传承、是教育,它更像一种精神,一种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这种精神,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辈;让我们珍惜当下,感恩生活;让我们传承文化,肩负责任;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内心的清白与善良。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让我们在每一个清明时节,与祖先对话,与历史交融,与自然亲近,在追思与感恩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从周代起始,历经了二千五百多年的风雨洗礼,见证了无数朝代的兴衰更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它从最初单纯的节气名称,逐渐演变成如今融合了祭祀、踏青、插柳、放风筝等丰富习俗的综合性节日,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家族情感和民族精神,更能领悟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收获心灵的滋养与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