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课文游晋祠---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

小雨沙沙

<p class="ql-block">晋祠,坐落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晋源区晋祠镇悬瓮山麓,是后人为纪念唐叔虞所建的祠宇。它以悠久的历史、高超的艺术价值和优美的自然风景闻名于世,于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之美,令人叹为观止,素有“不到晋祠,枉到太原”之说。</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始建年代虽无确切记载,但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的描述:“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历经岁月洗礼,晋祠在不同时期因不同需求而得以修缮扩建,融合儒、释、道三家之精华,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祠内楼阁亭台,风景如画,唐朝诗人李白曾以“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鼓箫鸣,微波龙鳞莎草绿。”的诗句描绘晋祠的绝美景色。</p> <p class="ql-block">晋祠隐于晋祠公园之中,公园是游览晋祠的必经之地。这是一片免费开放的公园,环境优雅,风光秀丽。步行约10分钟,穿过公园,便可抵达晋祠的核心区域,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在进入晋祠主体景点之前,公园内散布着诸多景点,亭台楼阁、屏障雕像等应有尽有。这些大多为后世所建的景观,虽匆匆而过,走马观花,却也别具韵味,无需深究其出处典故。</p> <p class="ql-block">晋祠公园中心矗立着一组群雕,正对公园大门。这六位人物分别是唐太宗李世民及其重要辅臣长孙无忌、尉迟敬德、魏征、李绩(徐茂公)和马周。他们皆为唐朝开国功臣,为唐朝的繁荣发展立下不朽功勋。这组雕像不仅展现了李世民与晋祠的深厚渊源,也让人不禁思考为何未见大家熟知的山东老乡秦琼与程咬金的身影呢?</p> <p class="ql-block">晋祠公园内,一块汉白玉碑刻吸引众人驻足,那是当代文学家梁衡先生的《晋祠》。文章以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手法,用清丽隽秀的语言,按总一分一总的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晋祠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文物,令人如临其境。</p> <p class="ql-block">《晋祠》一文曾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后又入选其他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等,不仅给我们留下了美丽回忆,更是让很多人循着梁衡先生的笔迹找到了晋祠,并按照文中描写的内容欣赏晋祠。</p><p class="ql-block">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梁衡先生的笔迹去游览晋祠吧!</p><p class="ql-block">注:篇中粉红色文字为梁衡先生《晋祠》原文,谨表感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出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悬瓮。山上原有巨石,如瓮倒悬。山脚有泉水涌出,就是有名的晋水。在这山下水旁,参天古木中林立着百余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绿水碧波绕回廊而鸣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悠久的历史文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这就是古晋名胜晋祠。(梁衡《晋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西周时,年幼的成王姬诵即位,一日与其弟姬虞在院中玩耍,随手拾起一片落地的桐叶,剪成玉圭形,说:“把这个圭给你,封你为唐国诸侯。”天子无戏言,于是其弟长大后便来到当时的唐国,即现在的山西作了诸侯。《史记》称此为“剪桐封弟”。姬虞后来兴修水利,唐国人民安居乐业。后其子继位,因境内有晋水,便改唐国为晋国。人们缅怀姬虞的功绩,便在这悬瓮山下修一所祠堂来祀奉他,后人称为晋祠。(梁衡《晋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晋祠之美,在山美、树美、水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这里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这处秀丽的古迹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无论何时拾级登山,探古洞,访亭阁,都情悦神爽。古祠设在这绵绵的苍山中,恰如淑女半遮琵琶,娇羞迷人(梁衡《晋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曰周柏,一曰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冠顶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于石阶旁,宛如老者说古;那唐槐,腰粗三围,苍枝屈虬,老干上却发出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微风拂动,一派鹤发童颜的仙人风度。其余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沧桑几经的风骨,人游其间,总有一种缅古思昔的肃然之情。(梁衡《晋祠》)</b></p> <p class="ql-block">周柏,这位生活了三千多年的老者,大约是站累了,便想躺下休息,却因方向不对,若真倒下,便会压到圣母殿。命运的巧合或是神灵的庇护,使圣母殿前的一棵幼柏——后来被称为“撑天柏”——将周柏抱住,避免了这一灾难。</p> <p class="ql-block">周柏与唐槐,皆为晋祠千年古木的代表,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见证了晋祠的悠久历史。</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也有造型奇特的,如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却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其余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梁衡《晋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内信步,那里一泓深潭,这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有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有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么多的水,又不知是从哪里冒出的,叮叮咚咚,只闻佩环齐鸣,却找不到一处泉眼,原来不是藏在殿下,就是隐于亭后。(梁衡《晋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更可爱的是水清得让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渠、潭、井,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丝纹可见。而水势又不大,清清的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玉栏倒影,织成了一条条的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当年李白至此,曾赞叹道:“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你沿着水去赏那亭台楼阁,时常会发出这样的自问:怕这几百间建筑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梁衡《晋祠》)</b></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位于圣母殿南侧,有“晋阳第一泉”之称,是晋祠三绝之一,也是晋水主要源泉。泉水恒温,常年保持在17.5摄氏度左右。“难老”出自《诗经》中“永锡难老”之语,形容泉水永远生生不息,清澈如初。</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亭内的“难老”牌匾,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此匾被誉为三名匾中的“神奇之笔”,彰显晋祠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门楣上方,二房檐下分挂有“沾濡悬瓮”“沧浪之水”的匾额,表达了山西人民对晋水恩泽百姓的感激之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的“三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是圣母殿。这是全祠的主殿,是为虞侯的母亲邑姜所修的。建于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距今已有八百八十年。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在能找到的最早实例。殿内宽七间、深六间,极宽敞,却无一根柱子。原来屋架全靠墙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撑。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屋顶黄绿琉璃瓦相扣,远看飞阁流丹,气势雄伟。(梁衡《晋祠》)</b></p> <p class="ql-block">晋祠官方网站称“侍女像”、“周柏”、“难老泉”为“三绝”;称“圣母殿”、“鱼沼飞梁”和“献殿”为“三宝”;晋祠三大名匾是指“难老”、“对越”和“水镜台”这三匾。这与梁先生所言“三绝”略有不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殿堂内宋代泥塑的圣母及四十二尊侍女,是我国现存宋塑中的珍品。她们或梳妆、洒扫,或奏乐、歌舞,形态各异。人物形体丰满俊俏,面貌清秀圆润,眼神专注,衣纹流畅,匠心之巧,绝非一般。(梁衡《晋祠》)</b></p> <p class="ql-block">“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殿柱。雕于宋元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距今虽近千年,仍鳞片层层,须根根,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之好与工艺之精。(梁衡《晋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三是殿前的鱼沼飞梁,这是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却在沼上架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下由三十四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撑,桥面东西宽阔,南北翼如。桥边栏杆、望柱都形制奇特,人行桥上,随意左右,如泛舟水面,再加上鱼跃清波,荷红映日,真乐而忘归。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中是仅有的一例。(梁衡《晋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以圣母殿为主的建筑群还包括献殿、牌坊、钟鼓楼、金人台、水镜台等,都造型古朴优美,用工精巧。(梁衡《晋祠》)</b></p> <p class="ql-block">官方网站称:献殿是我国唯一的殿和亭结合的建筑,与圣母殿、鱼沼飞梁称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p> <p class="ql-block">“对越”二字取自《诗经 周灵》;“乘文之德,对越在天。”在此意为报答宣扬圣母的功德。“对越”二字整饬道劲,宛如山岳嵯峨,棱角俏丽,不可端摩,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中的“雄奇之笔”。</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共有四尊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这四个铁人经历了近900年的风霜雨雪,仍旧晶莹明亮。晋祠内还有很多同时代的铸铁狮兽,也没有生锈,由此可见当时高超的冶铸技术。</p> <p class="ql-block">进入晋祠的第一座建筑就是水镜台,它是古代唱戏的戏台,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戏台后面有“三晋名泉”匾额。“三晋”指的是春秋末期,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历史典故,山西有“三晋”之称。下面悬挂一副楹联,“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p> <p class="ql-block">“水镜”取自《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意为忠奸善恶尽人皆知。<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戏台悬挂的“水镜台”匾额,是晋祠三大名匾中的“秀丽之笔”。</span></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此台造型雄奇,雕刻彩绘精细。</p> <p class="ql-block">似曾相识,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二郎神时,变成的土地庙。当然,西游记中的不少场景也选在这里,由于时间太久,大多已无印象,不知美友如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全祠除这组建筑之外,还有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文昌宫、胜瀛楼、景清门等,都依山傍水,因势砌屋,或架于碧波之上,或藏于浓荫之中,揉造化与人工一体。(梁衡《晋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就是园中的许多小品,也极具匠心。比如这假山上本有一挂细泉垂下,而山下却立了一个汉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脑门,笑眯眯的眼神,双手齐肩,托着一个石碗,那水正注在碗中,又溅到脚下的潭里,却总不能满碗。和尚就这样,一天一天,傻呵呵地站着。还有清清的小溪旁,突然跑来一只石雕大虎,两只前爪抓着水边的石块,引颈探腰,嘴唇刚好埋入水面,那气势好像要一吸百川。你顺着山脚,傍着水滨去寻吧。真让你访不胜访,虽几游而不能尽兴。(梁衡《晋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历代文人墨客都看中了这个好地方,至今山径石壁,廊前石碑上,还留着不少名人题咏。有些词工句丽,书法精湛,更为湖光山色平添了许多风韵。(梁衡《晋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这晋祠从周唐叔虞到任立国后自然又演过许多典故。当年李世民就从这里起兵反隋,得了天下。宋太宗赵光义,曾于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在这里消灭了北汉政权,从而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一九五九年陈毅同志游晋祠时兴叹道:“周柏唐槐宋献殿,金元明清题咏遍。世民立碑颂统一,光义于此灭北汉。”(梁衡《晋祠》)</b></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是奉祀西周时晋国第一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堂。</p><p class="ql-block">祠内中间的神龛设为唐叔虞塑像,两侧有12尊明代女塑像,分别手执笛子,琵琶,三弦等乐器,犹如古代一个较为完整的乐队,正在颂扬唐叔虞的业绩。</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虞,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胞弟。唐叔虞的“唐”代表他的封地,叔是指他的排行。古代有伯、仲、叔、季的说法,叔虞排行为老三,因此叫他为唐叔虞。后其子姬燮改国号唐为晋,山西简称晋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晋祠就是这样,以她优美的身躯来护着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她,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梁衡《晋祠》)</b></p> <p class="ql-block">文中有关景点文字介绍主要来自网络,谨表谢意。感谢梁衡先生,得助于他的《晋祠》一文,让我将游览图片串连起来,形成整体。</p><p class="ql-block">感谢各位朋友的观赏。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