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州远古历史文化探幽及其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厚德载物

<p class="ql-block">彬州市行政区划图</p> <p class="ql-block">   <b>彬州远古历史文化探幽及其爱国主义教育意义</b></p><p class="ql-block"> 孙晓东</p><p class="ql-block"> 前 言</p><p class="ql-block"> 彬州市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部,泾河流域中游,东连旬邑、淳化,西界长武、甘肃灵台,南邻麟游、永寿,北与甘肃正宁接壤。东西长50.6公里,南北宽49.5公里,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彬州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泾河自西北向东南斜贯其中,将全境分割为南北两原一道川。县城在泾河南岸较开阔的川地,南依紫薇山,北傍泾河水,地势险要。西兰公路、西平铁路、福银高速、西银高铁穿境而过,是西安通往大西北的交通要道。全县总地势是南北高,中部低,呈东西槽状分布。海拔715一1501米,属大陆性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摄氏度9.7度,降水量579.6毫米。</p><p class="ql-block"> 彬州市文明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据考古发现,新民镇水北村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土、石器、骨器及房屋遗址。其历史时期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长约2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p><p class="ql-block"> 到了夏朝,后稷的曾孙公刘由邰(tai(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迁居于北豳(今甘肃庆阳),后又迁至南豳(今彬州、旬邑),时间大约是在夏朝太康之时,距今约3600年。公刘迁豳后,继承后稷的事业,专心研究农事,到处视察土地性能,从漆水,沮(ju)水渡过渭水,不畏艰难,爬山涉水,借用山中的木材作为工具和材料,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使外出的人有财物,住家的有积蓄,人们都迁到他这里,拥护他,归附他。周朝的事业的兴旺是从这里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公刘去世,儿子庆节即位。庆节去世,儿子皇仆即位。皇仆去世,儿子差弗即位。差弗去世,儿子毁隃(yu)即位。毁隃去世,儿子公非即位。公非去世,儿子高圉(yu)即位。高圉去世,儿子亚圍即位。亚圉去世,儿子公孙祖类即位。公孙祖类去世,儿子古公亶(dan)父即位。前后共三百年十代人在古豳建国,生产生活,称为豳国。</p><p class="ql-block"> 古公亶父继承和振兴后稷和公刘的事业。重视农业生产,注重道德建设,施行仁义,全国人都拥护他。这时候,戎狄熏育攻打古公亶父,索要财物,古公亶父便送给他们财物。不久,又攻打古公亶父,想夺取土地和民众,民众都非常愤怒,要血战到底。古公亶父说:“民众设立君主,是靠他为他们谋取利益的,现在戎狄发动战争的原因是为了土地和民众,民众为了我的缘故而去打仗,我牺牲别人家的孩子和父亲,去做这个君主,我不忍心做啊!”于是,便带着人们离开了豳地,渡过漆水、沮水,越过梁山,定居到岐山脚下,开始建立周国。从公刘到古公亶父,周族前后有十代人居住在古豳之地,所以,彬州及旬邑一带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到秦汉时期,设立漆县,西魏改为南豳州。隋初更名为新平县,唐武德元年复名豳州,开元十三年,因“豳”"幽”二字易混,改为邠,民国二年废邠州,设立邠县。因邠字生僻,1964年国务院批准改邠县为彬县。2018年5月撤县设市,称为彬州市。</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渭水、漆水位置图</p> <p class="ql-block"><b>一、彬州原始文明</b></p><p class="ql-block"><b> 2005年考古发掘,彬州市新民镇水北村发现人类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房屋遗址,还有陶窑、陶器、石器、骨器等等,这也被称为仰韶文化。</b></p><p class="ql-block"> 水北遗址发掘了三座房址,大型房址位于聚落的中央。面积达到一百九十平方米,可能是聚会议事祭祀的地方。中小型房址围绕大型房址排列,聚落的布局规整有序,非常得当。大型房址是地面式建筑,平地而起,坐西朝东,面向东边,采光明亮。大型房址南北十二米宽,东西二十米长,如同一处神圣宏伟的殿堂。</p><p class="ql-block"> 室内料疆石和沙土混合涂抹地面,房内地面非常平整坚硬不裂伤。用草拌 泥,涂抹周围的土墙,内侧墙面有朱砂的紫红图样。房内还有圆形的灶坑,可能是水北先民做饭的火塘。灶坑有用石板砌成的烟道,烟道通到房外,做饭柴烟不呛。房址发现五十一个柱子,支撑东西南北墙、廊和梁。</p><p class="ql-block"> 中型房址结构为半地坑式,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面积只有三十五平方米,房内有瓢形灶,坑壁光滑硬梆梆。小刑房址也是半地坑式,面积只有十七平方米,防寒保暖,冬天不会被冻僵。虽然半地坑式房比较低矮,但北方的黄土直立性很强。半地坑房又能防止野兽的侵袭,草拌泥加固房顶把风雨抵挡。</p><p class="ql-block"> 水北遗址发现陶窑一座,这座陶窑为东西方向。这种陶窑的结构为横坑式,有窑室火道和火膛。窑室为圆形,中心有一个火眼,火道为环形,从两侧进入窑室,把火点旺。红陶为主,红陶颜色红亮。灰陶褐陶橙黄陶,造型都漂亮。每件陶器有绳纹和线纹装饰,盆瓶罐瓮造型都美观大方。</p><p class="ql-block"> 仔细观看水北遗址出土的陶器,与我们今天用的差不多一样。鼓腹罐,浅腹盆,深腹盆,尖底瓶,有沿盆,敛口瓮,大口缸。尖底瓶可以就近到泾河去汲水,把沟底的泾河水在瓶子里装。陶器还有陶刀,陶纺轮,陶环,陶铲,陶纺轮可以把粗纤维线纺。陶刀可以收割地里的谷物,陶铲可以松土翻耕播种庄稼生长。</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陶器</p> <p class="ql-block">  水北遗址出土的石器很多,石刀刃部锋利,可以杀猪宰羊。石斧可以砍伐树木除杂草,咚咚咚的声音响彻四方。石杵(chǔ)就是一头粗一头细的石棒,在中间凹陷的臼(jiù)里捣掉谷子的外皮和粗糠。石弹丸是狩猎工具,直径两寸多,石球可以捕猎动物,抛掷远方。石凿可以在石头上雕刻,磨石用来打磨工具,刃部更利更强。</p><p class="ql-block"> 水北遗址出土的骨器都很精致,每件都是珍贵文物。骨锥可以穿透兽皮,制作衣裳,寒冷的冬天穿着兽皮衣裳,不怕寒冷。骨针可以缝制苎(zhù)麻和葛粗纤维,用的线是动物的筋,或者把兽皮撕成条状。骨簇用坚硬的骨头,制成尖锐的箭头,用来狩猎,打大野猪狐狸和狼。骨笄(ji)就是今天的簪子,把散乱的头发盘起别在头顶上。</p><p class="ql-block"> 水北遗址是母系氏族社会,人们不知道爹,只认识娘。妇女是生产的管理者,受人尊敬,子女从母姓,从母居,女姓担任酋长。先民在一起过着社群生活,已经定居开始农耕种粮。水北遗址距今七八千年,原始文明起源闪耀着光芒。聚落遗址其实就是村落的出现,彬州泾河流域是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坚硬的石器</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骨器</p> <p class="ql-block"><b>二、彬州奴隶社会历史文明</b></p><p class="ql-block"> 我国夏商周便进入到奴隶社会,这一时期,彬州最活跃的是周族后稷的曾孙公刘在夏朝少康时代(距今约3600年前)由邰(tai今武功西南)迁豳(先迁到北豳即今甘肃庆阳,后在南豳即今彬旬一带),在这里定居,建立豳国。他带领族人发展农业、牧业,开疆拓土,尊老祈福,仁及草木,被称为“人之父母”。先后有十代共300年周族人都生产生活在这一片热土上。到第十代古公亶父时期,他继承并振兴后稷和公刘的事业,发展农牧业生产,积德行善,获得豳地人的拥护,后来,戎狄人侵犯,古公亶父怜惜民众,便带领族人迁居到岐山周原。在这里垦荒种地,发展农业生产,建立了周国,周族很快兴盛起来,从而奠定了东进灭商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b>1、圣母姜嫄的传说</b></p><p class="ql-block"> 姜嫄(yuán)是神话传说中周族人始祖后稷之母。姓姜,有邰氏(在今陕西武功县西)之女,又说是帝喾(kù)的元妃。相传姜嫄(yuán)到郊外祭祀天神,除去无子之灾难。<span style="font-size:18px;">“克禋(yin) 克祀,以弗无子。”她虔诚地祭祀天神,以除去无子的不幸。不料,姜嫄踩在天帝足迹的拇趾上,心里有所触动,因之感而受孕。“攸介攸止”,她祭祀完毕后,还坐下来休息了一会儿。“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姜嫄怀孕以后,就小心地保胎。震,就是“娠“的意思。夙,就是非常安静持重。“载生载育”,就是非常恭敬地养育腹中的胎儿,才生下后稷。姜嫄生后稷是顺产,“诞弥厥月,先生如达。”弥月,是说胎儿足月,怀孕十个月而诞生。先生,姜嫄生的是头胎。达,是小羊。如达,是如同母羊生小羊那样顺产。可是,胎衣不破也不撕裂,是一个圆形的肉蛋蛋。姜嫄的心里感到疑惑不安,以为是一个怪胎,认为是不祥的事情。她的心里想道,难道天帝不享受她的祭祀?于是,她就把婴儿扔到街巷里,牛羊庇护还给喂乳。她又把婴儿扔到平地上的林木里,又遇着那儿有人砍伐树木。她又把婴儿扔到寒冰上,鸟儿却用翅膀掩护婴儿,给婴儿取暖。就这样,她三次抛弃婴儿,婴儿三次得救。“鸟乃去矣,后稷呱(gū)矣。实覃实訏(xū),厥声载路。”覃,是延长。訏(xū),是哭的声音很大。鸟儿忽而从冰上飞走了,婴儿后稷“哇哇”地哭开了。而且哭声又长又很大,啼哭的声音充满了道路。姜嫄看见自己生下的孩子很正常,于是就把孩子抱回家中养育了起来。后稷的出生,就显出神异色彩。她的母亲姜嫄,也被周人尊为圣母。</span></p><p class="ql-block"> 姜嫄圣母墓在今武功镇华山村,依山而冢,周围有柏树百余株,并有清吴大溦(chéng)题写的“姜嫄圣母之墓”石刻一块。陕西彬州也有姜嫄墓,位于城东5公里的水北村半山坡上。墓前有清乾隆年竖立的墓碑,题刻“姜嫄圣母墓”五个大字,毕沅撰文,历朝历代一直有人祭拜。《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意思是当初生下我们周人的祖先,就是那位姜嫄圣母。《诗经·鲁颂·閟(bi)宫》:“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降之百福。”据武功县志记载,约公元前23世纪,武功境内居住着由炎帝姜姓部落分离出来的有邰氏部落。有邰氏之女姜嫄(yuán)怀孕生子,虽几经抛弃而不死,故名弃。弃出生之地的山川地理,与《诗经·大雅·生民》所描写的一样。陕西武功镇地处漆河川道,两边是东原和西原。</p><p class="ql-block"> 彬州也有姜嫄怀孕生子的传说。彬州城小南门外的凤凰咀下,有一块名胜叫履迹坪。相传是帝喾(kù)元妃,周始祖后稷之母“姜嫄出野,见巨人迹”的遗址。姜嫄踩了巨人迹,身怀有孕,在城内隘巷元贞观内生下后稷。以为不祥,三次抛弃皆得救不死,因名曰弃。姜嫄生弃的那块地方,每逢下雪或飘雪,就出现血红色。当然,这也是另外一个传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姜嫄圣母雕像</p> <p class="ql-block"><b>2、周族始祖后稷</b></p><p class="ql-block"> 后稷,是周部族始祖。姬姓,名弃,号曰后稷。姜嫄(yuán)所生,相传姜嫄偶履上帝足迹,孕而生子,曰弃。后稷自幼喜爱培植农作物,成效显著,尧、舜时被提为农官,教民耕稼。后稷和传说中的尧舜是同时代人,而尧舜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在后稷的时代,周部族已经有了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上是很先进的,也是最先利用渭河流域肥沃的土地条件发展起来的。《诗经·大雅·生民》中说,后稷种植的农作物有大豆、大麦、糜子、大麻、瓜果等,至今渭河流域仍盛产这些农作物。《诗经·周颂·思文》:“思文后稷,克配彼天。”是说想起后稷功德无量,可以配享上天。后稷推广五谷庄稼才养育了人们,具体农作物有黍稷稻麦。《诗经·鲁颂·閟(bl)宫》:“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穆(tóng lù) ,稙(zh1)稚菽麦。奄有下国,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秬(jù)。”黍,是黏糜子。稷,是不黏糜子。重(tóng),即穜(tóng),先种后熟的农作物。穇(lù),后种先熟的谷类。植(zh1),早种的谷类。稚,晚种的谷类。菽,是豆子总称。麦,是大麦。稻,是糯稻。秬(jù),是黑糜子。意思是生下始祖是后稷,上天降下百种福。会种糜子和糯稻,豆类大麦也会种。后稷天下有了名,教民稼穑种庄稼。高粱谷子获丰收,稻谷黑黍也茂盛。</p><p class="ql-block">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弃在儿童时代,出类拔萃,有巨人之志,即有大人物的志气。他做游戏,喜欢栽麻种豆,麻和豆都长得好。等到长大成人后,遂好耕农,能观察土地性能,该种上谷物的地方便种上谷物。民皆法之,民众都照着他的方法去做。尧帝知道后,提拔弃担任农业官员,天下都蒙受弃的好处,弃立下了功劳。舜帝说:“弃,当老百姓正挨饿时,你这个农官便适时地播种了各种谷物。”于是,便把弃封在邰地,即今陕西武功县。“号曰后稷”,称他为后稷。我国以农立国,依传统惯例,把后稷长期祀为稷神。“别姓姬氏”,并让后稷独立为姓,另姓姬。黄帝姓姬,炎帝姓姜。后稷的兴起,正当尧、舜、禹的时代。司马迁评论,后稷这个部族一直表现出美好的德行,即“皆有令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武功县教稼台后稷像</p> <p class="ql-block">3、公刘迁豳</p><p class="ql-block">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夏朝后期,国运衰落,公刘失去了掌管农事的官职,在西戎地区进行改革,在豳地建国。《诗经·大雅·公刘》,就是歌颂公刘由邰迁豳的史诗。明朝何楷作《毛诗世本古义》认为:《诗经·大雅·公刘》和《诗经风·七月》,起于夏朝少康之时。因之可以推断公刘迁豳是在夏朝太康之时,距今大约在3600年前。《诗经·大雅·公刘》,具体讲述了公刘由邰迁豳的历史。公刘,姓姬,名刘,全名姬刘。公刘是对他的尊称和敬称,因为公刘是周部族的首领。公刘由邰迁豳时还有他的爷爷不窑(zhú,又读ku)和他的父亲姬鞠。《诗经•公刘》第一章生动地写道:“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场乃疆,乃积乃仓。乃裹餱(hóu)粮,于橐(tuó)于囊(náng)。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爱方启行。”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公刘是一个诚实又忠厚的人,居安思危的人,敢于开拓进取的人。他不敢安于亨乐,勤勤恳恳务农。在有邰(在今陕西武功县西)之地时,就是农业能手。在迁豳之前,首先要种好庄稼,备足粮食。他划分土地的边界,治理田埂地块,把打下的粮食堆积起来,一齐装进了仓库之内。在出发之前,他让民众把干粮包裹好,装进小袋子和大袋子。大家相信公刘的话,团结一致,没有争议,都决心跟着公刘迁移到别的地方去。并一齐武装起来。为什么要一齐武装起来,因为当时公刘遭受夏朝之乱,迫逐公刘。公刘要逃到西戎之地,西戎之地又是游牧民族,一路上会遭到西戎人的侵袭。因之,公刘在迁其民众时,要一路上平定西戎,张开弓,箭上弦,盾牌刀斧都扛上,开始了周部族由邰迁到甘肃庆阳,再迁到豳的大迁移。周部族在首领公刘的率领下,浩浩荡荡从原来居住地迁往豳地,“诸侯从之者十有八国焉”。这说明不仅有同姓族群的人,还有异姓族群的人。</p><p class="ql-block"> 公刘迁豳的路线,据武功县志记载:公刘率领族人离开祖居的邰地,越过梁山,即越过了陕西乾县的梁山。按照《史记·周本纪》记载,公刘迁豳,首先到了甘肃庆阳一带,庆阳被称为北豳。如今庆阳有周祖陵,即有公刘的爷爷不窜(zhú,又读kǔ)的坟墓。位于庆阳城东山,因山顶有一座著名的墓园周先祖不窑(zhú,又读kǔ)陵墓而得名。这里如今成为周祖陵森林公园,又说明不窑(zhú,又读 kū) 因为失掉农官,北迁定居之庆阳,在陇东庆阳一带创建了华夏文明的农耕文化。由于他功绩卓著,死后人们把他葬于此山。公刘的父亲姬鞠也受到庆阳人的尊崇,他继续发展农耕,陶复陶穴,按烧陶器时的挖掘陶窑的方法挖窑居住。公刘继任部落首领后,建立了周族武装,亦兵亦农。庆阳市西峰区有公刘庙,被称为华夏公刘第一庙。原为明代修建,位于庆阳市西峰区温泉乡刘家店西庄庙嘴村。地处董志原东侧原畔上,地势平坦,三面临沟。公刘庙上殿3间,献殿3间,戏楼1座,塑像10尊。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举行盛大庙会,香火缭绕,逛庙会的人们络绎不绝,达万人之多。公刘祭典,成为甘肃省汉民族民俗及民间文化的信仰。庆阳的人认为,公刘是由庆阳迁到今彬州、旬邑一带的,即由北豳迁到南豳的。因为庆阳在彬州、旬邑的西北边,彬州、旬邑在庆阳的东南边。</p> <p class="ql-block">公刘迁豳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4、《诗经•大雅•公刘》原文及译文</p><p class="ql-block"> 《诗经•大雅•公刘》是一首歌颂公刘由邰迁豳的史诗,现把原文及译文摘录于下,以便全面掌握当时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 [原文] [译 文] </p><p class="ql-block">笃公刘! 忠厚我祖好公刘! </p><p class="ql-block">匪居匪康。 不图安居和享乐。 </p><p class="ql-block">迺埸迺疆, 划分疆界治田畴, </p><p class="ql-block">迺积迺仓。 仓里粮食堆得厚。 </p><p class="ql-block">迺裹餱粮, 包起干粮备远行, </p><p class="ql-block">于橐于囊, 大袋小袋都装满, </p><p class="ql-block">思辑用光。 团结一起争荣光。 </p><p class="ql-block">弓矢斯张, 佩起弓箭执戈矛,</p><p class="ql-block">干戈戚扬, 盾牌刀斧都拿好,</p><p class="ql-block">爱方启行. 向着远方迈步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笃公刘! 忠厚我祖好公刘!</p><p class="ql-block">于胥斯原。 察看幽地谋虑周。</p><p class="ql-block">既庶既繁, 百姓众多紧跟随,</p><p class="ql-block">既顺迺宣, 民心归顺舒畅透,</p><p class="ql-block">而无永叹。 没有叹息不烦忧。</p><p class="ql-block">陟则在巘, 忽登山顶远远望, </p><p class="ql-block">复降在原。 忽下平原细细瞅。 </p><p class="ql-block">何以舟之? 腰里佩戴什么宝? </p><p class="ql-block">维玉及瑶, 美玉琼瑶般般有, </p><p class="ql-block">鞞琫容刀。 鞘口玉饰光彩柔。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笃公刘! 忠厚我祖好公刘! </p><p class="ql-block">逝彼百泉, 沿着溪泉岸边走, </p><p class="ql-block">瞻彼溥原。 广阔原野慢凝眸。 </p><p class="ql-block">迺陟南冈, 登上南冈放眼望, </p><p class="ql-block">迺觏于京 京师美景一望收。 </p><p class="ql-block">京师之野, 京师四野多肥沃, </p><p class="ql-block">于时处处, 在此居住美无俦, </p><p class="ql-block">于时庐旅, 快快先把宫室修, </p><p class="ql-block">于时言言, 又说又笑喜洋洋, </p><p class="ql-block">于时语语。 七嘴八舌闹嚷嚷。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笃公刘! 忠厚我祖好公刘! </p><p class="ql-block">于京斯依。 安家京邑立鸿猷。 </p><p class="ql-block">跄跄济济, 群臣侍从威仪盛, </p><p class="ql-block">俾筵俾几。 赴宴入席招待忙。 </p><p class="ql-block">既登乃依, 宾主依次安排定, </p><p class="ql-block">乃造其曹。 先祭猪神求保佑。 </p><p class="ql-block">执豕于牢, 圈里抓猪做佳肴, </p><p class="ql-block">酌之用匏。 且用瓢儿酌美酒。 </p><p class="ql-block">食之饮之 酒足饭饱情绪好, </p><p class="ql-block">君之宗之。 推选公刘为领袖。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笃公刘! 忠厚我祖好公刘! </p><p class="ql-block">既溥既长, 又宽又长辟田头, </p><p class="ql-block">既景迺冈, 丈量平原和山丘, </p><p class="ql-block">相其阴阳, 山南山北测一周, </p><p class="ql-block">观其流泉。 勘明泉源与水流。 </p><p class="ql-block">其军三单, 成立三军轮班上, </p><p class="ql-block">度其隰原, 勘察低地开深沟, </p><p class="ql-block">彻田为粮。 采用彻法治田畴。 </p><p class="ql-block">度其夕阳, 再到西山仔细看, </p><p class="ql-block">豳居允荒. 豳地宽广真非旧。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笃公刘! 忠厚我祖好公刘! </p><p class="ql-block">于嘲斯馆。 豳地筑宫环境幽。 </p><p class="ql-block">涉渭为乱, 横渡渭水驾木舟, </p><p class="ql-block">取厉取锻。 砺石碫石任取求。 </p><p class="ql-block">止基迺理, 块块基地治理好,</p><p class="ql-block">爰众爰有。 民康物阜笑语稠。</p><p class="ql-block">夹其皇涧, 皇涧两岸人住满, </p><p class="ql-block">溯其过涧。 面向过涧住处宽。 </p><p class="ql-block">止旅迺密, 移民定居人稠密, </p><p class="ql-block">芮鞠之即。 一直住到水湾湾。</p> <p class="ql-block">彬州市公刘雕像</p> <p class="ql-block">5、公刘不畏艰难,察土地,观百泉</p><p class="ql-block"> 察看豳原。公刘迁豳,起初在甘肃庆阳一带,庆阳古时是西戎地区,戎狄杂居,属于游牧民族,不种庄稼。公刘又从庆阳迁于豳地,即今陕西彬州、旬邑一带,大力发展农业。《诗经·大雅·公刘》赞美道:“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宜,而无永叹。陟则在巇(yǎn)、复降在原。”意思是说,公刘既诚实又忠厚,察看豳原土地性能,豳原地形又高又平。土地富庶树木繁多,民心归顺又舒畅,没有人叹气埋怨。公刘在察看古豳土地时,上原下沟,辛勤考察。一会儿登上小山顶,一会儿下到平原上。今天陕西彬旬一带主要是黄土原区,土层厚实,肥沃耐旱,适宜农作物生长,中部是泾河谷地,适合人类生活。诗中反复描写公刘"于胥斯原""复降在原"。而且赞美彬州这块古老的土地"既庶且繁",即土地富庶,树木茂盛,适宜于农业耕种。公刘是一个开拓性的人物,是一个英雄人物。诗中赞美道:"何以舟之?维玉及瑶,稗璋( bi beng )容刀。"他的佩刀鞘上有美玉和宝石,走动时发出清脆的撞击声,从而可以看出公刘英武高大。</p><p class="ql-block"> 观其百泉。《诗经·大雅·公刘》,第三章中赞美公刘“逝彼百泉”。百泉,说明公刘观察泉水之多,走遍了豳地的山山水水。第五章中赞美公刘“观其流泉”,观察泉水的流向,进行灌溉。当然也包括引流山谷中的河水,灌溉河流两岸的土地,更适宜开垦播种庄稼。</p><p class="ql-block"> 彬州山沟里的泉水,从古至今一直是彬州人的生命之水。龙高原梁家泉、郭村的清水沟泉、香庙太宁沟泉水、太峪镇中山村泉水、新堡子乡下川村山泉、城关镇鸣玉池泉水,彬州有山就有泉,山泉解决了古代,以至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没有自来水的时代村民日常的用水问题。还有记忆,山坡一带没有井水,村民每天要到山泉挑水,有的用毛驴去驮水,驴背上有两个筲桶,每次可以驮四担水。公刘迁豳后,“逝彼百泉”“观其流泉”。彬州山沟里的“百泉”“流泉”,为公刘开疆拓土,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水是生命之源</p> <p class="ql-block">6、制定农历</p><p class="ql-block"> 测定日影。公刘迁豳也有豳历,公刘为了便于农事,“既景(yǐng)乃冈”公刘登上山冈测定日影。“相其阴阳”,观看太阳的阳面和阴面,“度其夕阳”,又看夕阳影子的长短。这就是公刘测定阴阳分月,测定一年四季的日月长短。夏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农历。豳人把一年分为十个月,十一月叫做“一之日”,十二月叫做“二之日”,正月叫做“三之日”,二月叫做“四之日”。《诗经·豳风·七月》,充分反映了古豳之人对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已经掌握,按季节分农时种庄稼。“一之日于貉”,就是十一月打狐狸。“二之日凿冰冲冲”,就是十二月凿冰澎澎响。“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就是正月忙着修犁铧,二月下田去耕地。“其始播百谷”春天来了,开始播百谷。“八月剥(pū)枣,十月获稻”,就是八月树上打枣子,十月开始收糯稻,“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就是九月修好打谷场,十月秋粮装进囤。</p> <p class="ql-block">7、兵农结合,亦兵亦农</p><p class="ql-block">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部族在古豳之地是“奔戎狄之间”,甘肃的庆阳是戎狄之地。长武县古属西戎之地,为何取名长武,就是战争不断。据《彬县县志》记载,彬州在夏桀乱政时期,畎(quǎn) 夷人居豳,即犬戎人居豳。因之,当时泾河流域是民族杂居之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和戎狄落后的游牧方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和冲突。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生活在北方蛮荒之地,随畜牧而转移。其牲畜多马、牛、羊,还有骆驼、驴、骡。他们逐水草而迁居。没有城廓,没有常居之所,没有耕田之业。就是不种庄稼,但有分占的牧草地。也没有文字书籍,以言语为约束。儿童能骑羊,拉弓射鸟鼠。稍大则射狐兔,用作食物。男子力能弯弓,都当骑兵。他们的长兵器是弓箭,短兵器是刀矛。从君王以下,都吃畜肉。穿皮革衣服,披着毡裘。</p><p class="ql-block"> 公刘迁豳以后,处境艰难。面对着戎狄部落的侵略和骚扰,他建立了军队,有了武装。他一方面率领周部族在这一带仍旧重视农业生产,“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并且“自漆沮渡渭,取材用”,活动范围仍包括渭河以南的地方。近年来在长武、泾川等地常发现周代青铜器,甚至有商代青铜器。这些文物尚未得到专家断代研究,不便轻易信用。但可以相信周部族当时活动范围应包括今关中西部和今甘肃陇东一带地方,也就是甘肃的庆阳,陕西的彬州、旬邑、长武、永寿地区。另一方面,他“其军三单(chán)”,就是把军队分成三批,轮流驻防,平日就是耕田,战时就拿起武器打仗。这叫做建立军政税法,令三军耕田,发展农业,减轻人民负担。并确定军队编制及换防办法,使人民安居乐业。由此可见,公刘是一个军事家,兵农合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屯田制度,大概就是公刘“其军三单”的继承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锻造青铜武器。当时主要有戈、戚、扬、斧、锜、𨱇等等。戈,形制似斧,击刺砍劈。公刘迁豳,“干戈戚扬”。在公元前14世纪,公刘居豳时已经开始用锻铁制造兵器。“涉渭为乱,取厉取锻。”厉,是磨刀石。锻,是打铁,打造兵器。《诗经·大雅·公刘》第一章写道:“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弓,是射箭的器具。矢,就是箭。干,就是盾。戈,是平头戟。戚,是古兵器,斧子的一种。扬,是大斧子。戚扬,就是斧钺(yuè),圆刃或平刃,安装木柄,持以砍斩砍杀。《诗经·豳风·破斧》,也反映了古豳人民跟着周公东征时使用的武器。“既破我斧,又缺我斯(qiāng) ”。斯,是古代的一种斧子,装柄的孔是方的。“既破我斧,又缺我锜(qí)”。锜,是凿类的钻木工具,下端为锥形,端末有刃口。“既破我斧,又缺我銶(qiǔ)”。銶,是凿子之类,有扁凿、尖嘴凿、菱形凿。这些武器都是用铁锻造的,杀伤力很强,但都用破了用缺了,说明古豳人跟着周公东征,战争是非常残酷的,能够活着回到古豳之地就算是很庆幸。《诗经·豳风·东山》,也是反映古豳人民跟着周公东征的诗篇。“我徂东山,慆慆(tÃo tāo)不归”“制彼裳衣,勿使行枚”,即我到东山去打仗,好长时间没回家。回家缝件便衣穿,不用嘴里衔木棒。古代行军时防止士卒喧哗,让口中衔木棒以防出声,形状像筷子。“敦(dui)彼独宿,亦在车下。” 敦(dui),本义是盛黍稷的器具,因为是圆形,引申为蜷缩一团。在回家的路上蜷缩着身体独自睡,避雨钻在兵车下。周公东征,不仅有铁制的武器,而且有兵车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周朝出土的各类武器</p> <p class="ql-block">矛</p> <p class="ql-block">8、公刘发展经济</p><p class="ql-block"> 农耕生产。《诗经·豳风·七月》,详细叙述了古豳的农耕和农事。《诗经·周颂·载芟(shan)》和《诗经·周颂·良耜(si)》,反映了古豳之地的垦荒、春耕、春播、秋收。这些诗歌创作的年代非常古老,应在夏朝商朝之间,是周族公社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都属于豳颂。古豳之地是戎狄杂居之处,戎狄是游牧民族。公刘由邰迁豳,面对着豳原荒野荆棘丛生。“载芟(shān)载柞(ze)”,首先是除杂草砍杂树,拿的是铁制的斧头,开垦出可种庄稼的土地。“彻田为粮”,彻田,就是治理开发,开垦荒地。彻有剥取的意思,古豳人拿着简陋的斧头,先把粗壮的大树连根拔掉,又要清理遍地荆棘和茂密的杂草。彻,后来变为周朝的租赋制度,《孟子•滕文公上》:“周人百亩而彻。”就是说周朝纳税交粮,以百亩计算。“其耕泽泽(shi shi)”,然后耕田松土,使土地变得松软,泽泽,是松散的样子。“其笠伊纠”,劳动的人们头戴圆形的草帽。“其鎛(bó)斯赵(tiǎo)”,鎛 (bó),是锄地去草的农具,即锄头。赵(tiǎo),是扒地去草。人们拿着锄头锄地扒地。古豳的春耕场面规模宏大,用牛耕地可以追溯到西周之前。“有略其耜(si)”,翻土农具犁铧是铁制的。“畟畟(cè cè) 良耜(sì)”,耕犁特别锋利。春天田野里到处都是耕田的人们,场面宏大。/“千耦(ǒu)其耘,徂(cú) 隰(xi)徂畛(zhěn)”,二人并耕,有千对农夫之多。有的在田间,有的在低田,有的在路边。“俶(chù)载南亩”,开始耕种南边的土地。“播厥百谷”,播下黍稷谷子和豆子。公刘把土地按家庭分配,让土地占用者给部落交税。“同我妇子,馌彼南亩”,就是家庭式的劳动耕作。同时邦族内部也互相帮助,村社成员都有一定的宗族血缘关系。“侯主侯伯”,长子跟着一家之主。“侯亚侯旅”,还有众小叔和众兄弟。“侯彊侯以",有的是帮工,有的是受雇。春耕以后是春播,“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播下的种子发了芽。“驿驿其达”,幼苗长出地面茁壮成长。“有厌其达”,先出的壮苗长得好。“绵绵其麃(biǎo)”,大家细密地除草。“以薅茶(hāotú)蓼”,除去杂草清理田畦。“茶(tú)蓼朽之”,水草野草都烂掉。“黍稷茂止”,糜子谷子长得茂盛。</p><p class="ql-block"> 《诗经·大雅·公刘》有“豳居允荒”的诗句。允,是实在。荒,是大的意思。古豳的荒野实在是广阔,但是开垦种地是非常困难的。古豳农夫虽然使用的不再是原始人用的石刀石斧,但是劳动工具还是非常简陋的。古豳人开荒用的折(qiāng),是一种圆孔或方孔的斧子。先得把粗壮的大树连根拔掉,又要清理遍地荆棘和茂密的杂草,才能开垦出一块块可以种庄稼的土地。男劳力体格强壮在地里干活,女劳力送饭到田间地头。“有嗿(tǎn)其馌(yè)”,就是送饭到地头的场景。“思媚其妇”,那个送饭的妇女多漂亮。“有依其士”,身体强壮的汉子偷着看。喰(tǎn),是众人吃饭时发出的声音。餷(yè),就是送饭。古豳人盛饭的盘子叫豆,豆是古代食器,形状像高足盘子,有陶制的豆,有木制的豆,盛行于商周时期。古豳人吃饭的碗叫登,是盛汤的碗,一般是陶制的。</p><p class="ql-block"> 古豳人用锋利的耜(si),把土地翻开整理后,就开始播种百谷。“播厥百谷,实函斯活”。实,是种子。函,是种子吸收水分。活,就是种子发了芽。“驿驿其达,有厌其杰”。驿驿,是长势旺盛。达,是种子出土长苗,厌,是美好貌。杰,是壮苗。种下的百谷破土出苗了,而且春苗长得很旺盛。“厌厌其苗,绵绵其麃(biāo)”。厌厌,也是说春苗长得旺盛。绵绵,是长出的庄稼苗连绵不断。麃(biǎo),是耕耘、除草,与我们今天的耕作一样。“其镈(bó)斯赵(tiǎo),以薅(hāo) 荼蓼(tú liǎo)。”镈(bó),是锄地去草的农具,即锄头。赵(tiǎo),是扒地锄草。薅(hāo),是除去田中的杂草。荼(tú),是生长在水中的茅芦二草。蓼( liǎo),是杂草。古豳人用锄头锄草又翻土,除去地里的水草和野草。古豳人也特别认识到“荼蓼(tú liǎo)朽之,黍稷茂之”,即水草野草在地里都烂掉了,谷子糜子才长得旺盛。今天我们也是除了头遍草,又除二遍草。又搞秸秆还田,与古豳人一样。夏天联合收割机收麦子,麦子脱粒后,麦秆被粉碎,埋在地里变成肥料。</p><p class="ql-block"> 农作物丰收。一年四季,春种秋收。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古豳人在秋天收获的季节,充满了一片喜悦和欢乐。《诗经·周颂·载芟(shān)》,是这样歌颂喜获丰收的,“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zi)。”获,是收割庄稼。济济,是收割庄稼的人很多。实,是谷物。积,是堆在碾场上。秭(zI)是一种容量单位,十万为亿,十亿为兆,十兆为京,十京为垓,十垓为秭(zI“万亿及秭(zi)”,言收获的谷数之多也。秋天开始收获了,收获庄稼的人很多。谷子糜子堆在碾场上,万亿万秭(zI)数不清。《诗经·周颂·丰年》写道:“丰年多黍多稌(tú),亦有高廪,万亿及秭(zi)。”黍,是糜子,有黏糜子,也有不黏糜子。稌(tú),是一种糯稻。廪,是米仓。就是丰年小米糯米多,座座粮仓高又大,万呀亿呀,以亿来计算。</p><p class="ql-block"> 《诗经·周颂·良耜(si)》,写古豳人秋天的收获更生动。“获之挃挃(zhi zhi)”,挃挃(zhìzhi)是收割作物的声音,即手中挥舞镰刀嚓嚓响。“积之栗栗“,即收割的庄稼禾垛堆得很多。“其崇如墉”,粮垛堆得像高高的城墙。“其比如栉”,栉是梳子,粮垛堆得栉比鳞次。“以开百室”,把大小仓库都打开。“百室盈之”,百家仓库粮食都满囤。“妇子宁止”,老婆孩子都放心,都有粮食吃了。</p> <p class="ql-block">9、狩猎畜牧养殖。</p><p class="ql-block">古豳农夫,冬日狩猎。《诗经·豳风·七月》,也表现了古豳人冬日的狩猎活动,“一之日于貉(hé),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一之日”,就是农历十一月。骆(hé),就是狗獾。狗獾外形像狐狸,但体较胖,尾巴短,体色棕灰,为重要毛皮兽之一,毛皮可以做皮衣皮帽。狐狸,傍晚出外觅食,天明始归,毛皮极为珍贵。就是古豳人十一月打狗獾,剥取狐狸的皮毛,为贵族公子做皮袍。“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二之日”,就是农历十二月。十二月大伙再聚结,又到野外去打猎。“言私其豵(zōng),献豣(jiān) 于公。”縱(zōng),是一岁的野猪,又说是六个月的野猪,泛指小猪。豜(jian),三岁的野猪,泛指大猪。公,就是公堂。古豳人在冬日打的一岁小野猪归自己,打的三岁大野猪送到公家去。</p><p class="ql-block"> 古豳农夫,冬天还有别的劳役。《诗经·豳风·七月》写道:“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同,是聚拢。上,是尚且,还要。执,是干活。宫,是房子。功,通“工”,即劳役。这三句意思是,可怜我们这些农夫们,庄稼活儿刚收场,又到官府去盖房。“昼尔于茅,宵尔索绹(táo)。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昼,是白天。茅,是白茅草。宵,是晚上。索,是搓绳子。绹(táo),是绳索。亟,是着急。乘,是攀升,指上房修缮。就是白天割茅草,晚上用手搓草绳。第二天急忙上房给公家修房屋,到了春天就该播种百谷了。</p><p class="ql-block"> 古豳农夫,冬天的日子难熬。给公家干了劳役,自己家里的日子也发愁。首先是到了冬天,没有御寒的衣服,所以发出“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的感叹。到了冬天,家中的窑洞到处透风。“穹窒熏鼠,塞向墐(jìn)户。”穹,是穷尽,全部。窒,是塞,指堵塞洞穴。向,是朝北的窗子。墐(jìn),是用泥堵塞。就是到了冬天堵住洞穴熏老鼠,挡住北窗泥门缝。所以又发出感叹,“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住。”</p><p class="ql-block"> 养马养牛,养羊养猪。《诗经·豳风·绵》:“古公亶(dǎn) 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古公亶(dǎn) 父,是公刘的十世孙。他为了躲避戎狄的袭击和侵扰,在率领周族人从古豳国迁往岐山周原时,一大早就骑着马急驰赶路,从古豳之西沿着水边前行,一直到岐山脚下才停住脚步。由此可见,古豳人在当时就养马,马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车耕地,还可以乘骑走远路。《诗经·豳风·东山》写道:“之子于归,皇驳其马。”古人骑着马还可娶媳妇,那马是黄白色的。古豳人是农耕部族,自然离不开养牛。牛身体大,力气大,可用黄牛拉犁耕地。《诗经·周颂·良耜(si)》:“畟畟(cècè)良耜(si),俶(chú)载南亩。”就是写古豳人在春天的时候,用牛拉着锋利的铁犁耕地。这首诗还有“杀时犉(chun)牡,有捄(qiú)其角”的句子,就是古豳人在秋季大丰收后,宰杀那黄毛黑唇牛,取下一双弯弯的牛角,用以斟酒祭祀祖先。古豳人养羊留下许多诗句,“敦(tuán)彼行(hóng)苇,牛羊勿践履”,是《诗经·大雅行(háng)苇》中的诗句。《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酒”,还有“朋酒斯飨,曰杀羔羊”,都证明古豳人养羊。《诗经·大雅·公刘》:“既登乃依,乃造其曹。”就是待到大家都坐定后,开始设立祭祀猪神的祭坛。“执豕(shǐ)于牢,酌之用匏(páo)”,就是把猪圈里的猪牵出来宰杀,并用葫芦瓢斟酒,开始了祭祀猪神。</p><p class="ql-block"> 古豳的“豳”字,一个“山”字里边有两个“豕(shi)”字。豕,就是猪。养猪能攒肥,马粪牛粪羊粪猪粪都是有机肥。由此可见,养马养牛养羊养猪,从古豳人一直延续到现在,这是农耕文化的体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人狩猎图</p> <p class="ql-block">10、采桑养蚕</p><p class="ql-block"> 相传黄帝的元妃嫘祖最早发明了养蚕缫丝,被后世尊为“先蚕圣母”。这是远古时候的文明,这一文明传到了夏末商初,周部族首领公刘迁豳以后,古豳姑娘在春日采桑养蚕。《诗经·风·七月》写道:“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古豳姑娘多么美丽啊!在春天阳光灿烂的日子,在黄鹂鸟儿的鸣叫声中,她们提着深深的筐子,沿着古豳之地的小路去采摘嫩桑叶。“春日迟迟,采蘩祁祁”,春天的白天变得特别长,姑娘们养蚕还把采下的白蒿用水一煮,再浇到蚕卵上,这样小蚕就容易出来。“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古豳姑娘在春日采桑的时候,心中也很伤悲很担心,害怕遇上那公子哥。若是遇上那贵族子弟,都害怕被公子哥带走做了陪嫁。《诗经•豳风·七月》第三章中又写道:“蚕月条桑,取彼斧斨(qiāng)。以伐远扬,猗彼女桑。”就是在养蚕的月份修剪桑树,拿着方孔大斧子,砍下高处的长枝条,摘下上边的大桑叶。这么多诗句写养蚕,这证明在公刘居豳时已经有了养蚕业和织丝业。过去,我们彬州姑娘在春天里也采桑养蚕,彬州的村边路畔都长着高大的桑树。养蚕时把蚕放在平底的筛子里,蚕要蜕皮四次才结茧。采桑叶要上树爬高,最害怕雨天,蚕没有桑叶吃。有的姑娘拿着长长的钩子,钩高处的大桑叶。有的摔伤了胳膊,为的是有丝线绣花。绣花裹肚,绣花鞋,绣花鞋垫。养蚕也很快乐,能听见蚕吃桑叶的沙沙声。</p><p class="ql-block"> 古豳姑娘春日养蚕,说明古豳国就有了丝织业。周朝官府设立了典丝官,专门负责丝织品的质量检验以及原料储存和发放等事务。另外还设立了筐人,负责煮练丝帛。又设立了染人,负责丝帛及其他纺织品的染色。从事养蚕织丝的主要是妇女,所以把纺丝劳动称为妇功。怎样织丝,先要缫(sāo)丝,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织丝,用经丝和纬丝交叉而成。古豳时,一般农夫穿的都是麻衣,而那些公子贵族穿的都是丝衣,《诗经·豳风·九罭(yù)》,具体描述了公子贵族穿的衣服,“我觏(gòu)之子,衮衣绣裳。”觏(gòu),是遇见。之子,就是贵族公子。衮衣,是五彩下衣,即绣裤。我遇见那个公子,穿着龙袍和绣裤。又写道:“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这是一个女子乞求公子的诗,藏起那龙袍绣衣,不让公子归去,不要使她心里忧伤。这充分证明古豳姑娘养蚕织丝,是“为公子裳”。那时是奴隶社会,时代是商朝时期,阶级差别很大。《诗经·豳风·狼跋》又写道:“公孙硕肤,赤舄(xi)几几。” 赤舄(xi),即金鞋,铜锡合金做鞋前头装饰。就是公孙肥胖大肚子,金鞋亮光光。贵族公子穿丝衣穿金鞋,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古豳时丝织和刺绣已经相当兴盛。如今,在彬州的香庙乡、龙高镇,北塬、南塬一带的很多偏远乡村,依然保留着很多刺绣服饰,最有特点的是裹肚、兔鞋、猪鞋、虎鞋,一般村童穿得多。刺绣离不开养蚕,离不开丝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人养蚕图</p> <p class="ql-block">11、纺线织布,裁剪制衣</p><p class="ql-block"> 《诗经·豳风·七月》写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流,是自天空向西斜行。火,是古星名,也叫“大火”,是夏夜星空中主要亮星之一。农历五六月份黄昏时最高最亮,到了七月份就开始偏西斜行了。古时九月份就要制备寒衣,所以叫做“九月授衣”。对这句话有几种解释,有的说是九月天气凉了,就要给那些不能自备衣服的人发御寒的衣服。或者是官方,或者是主人授给冬衣,授给那些奴隶们。有的说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妇女们。那时没有棉花,穿衣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十一月份北风已经呼呼响了,十二月份寒气已经刺骨冷了,没有粗麻制成的衣服,怎么能煎熬到年底?古豳人种麻,古豳妇女纺麻,这叫做“八月载绩”,这是写纺麻业的。绩,就是纺麻缉麻线。究竟古豳妇女是怎样纺麻的,我们看看半坡先民在原始社会怎样纺麻就知道了。半坡先民纺麻有石纺轮、骨梭。他们采用野生植物的纤维,如葛、麻等,用纺轮捻成线,织成布。当时的织布机是一端固定经线,另一端系在腰际,使用时手持骨梭来回穿梭编织,这种麻布粗的类似今天的麻袋布。半坡遗址还出土了281枚骨针,在骨针的尾部还有供穿线的针眼。半坡先民穿衣,是把一块麻布披在身上,腰间系根绳子,这种衣服无上衣、下衣之分,也无领无袖。另一种式样"衣"和“裳”可能是分开的,像现在的短衫和短裙。短裙主要是盖住下身,这就是人类最原始的衣裳样式了。</p><p class="ql-block"> 古豳国已进入奴隶社会,已是夏商朝时期,纺织工具和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纺轮是铁纺轮,织梭是木质的。这是一种简单的机械纺车、机械织布机。我们彬州妇女过去都会织布纺线,只不过纺的是棉花,织的是棉布。古豳国时期是没有棉花的,纺的都是麻线。纺车架子上有固定轴,纺轮安装在固定轴上。纺轮在轴上转动,麻线就纺出来了。在当今社会,还有手工纺麻织麻的。首先绩麻,就是先把砍回的苎麻剥皮,刮麻后进行漂洗晾晒,最后放到坛子里用硫磺水浸泡,随时都可以拿出来绩绕纺麻。苎(zhù)麻,茎皮纤维洁白而有光泽,拉力耐力强,能织成帆布帐篷麻袋。今天,我们彬州人也种麻,妇女们捻麻线,用麻线纳鞋底。麻皮纤维还可以搓麻绳,捆庄稼,绑笤帚。《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中有“东门之池,可以沤(ǒu) 麻”的诗句。就是把收获的苎麻浸泡在池塘里,苎麻茎上的皮纤维才能剥下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人纺织图</p> <p class="ql-block">12、古老的印染技术</p><p class="ql-block"> 古豳妇女织麻纺麻,又掌握了印染技术。《诗经·豳风·七月》写道:“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载绩,是缉麻线。玄是黑色,黄是黄色,朱是大红色,孔阳是红得鲜艳。先看黑色是怎么印染出来的。古代染黑色的植物主要是了实、橡实、五倍子、柿叶。我们彬州出产柿子,柿子叶子能染成黑色。五倍子,是盐肤木等叶上五倍子蚜虫所形成的干燥虫瘿。把五倍子采集下来,把上边的虫烫死,可作黑色染料。再看黄色是怎样染出来的?黄色染料早期主要用凿子,凿子果实中含有"藏在酸"的黄色素,是一种直接染料,染成的黄色微泛红光。槐树,夏季开花,花是黄绿色,槐树上的花也可以做黄色染料。最后看红色是怎样染出来的?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周代开始使用茜草,茜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根可以做红色染料。如今乡村女孩子用指甲花染红指甲,指甲花也是红色染料。有一种草叫红花,一年生直立草本,花朵可作红色染料。最后看蓝色是怎样染出来的,有一种草叫蓼蓝,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做蓝色染料。不管染哪一种颜色,都要首先把麻漂白,在古代则多用草木灰加石灰反复浸煮。比如漂白苎麻,半浸半晒。就是将用石灰煮过的苎麻缕摊开在平铺的苇帘上,半浸半晒多日,直到麻缕极白为止。过去,我们彬州妇女也染自己织的粗棉布,在商店里买几袋子化学染料,拿回家后在自家做饭的铁锅里印染。有的白粗布染成枣红色,有的白粗布染成黑色,有的白粗布染成蓝色。衣服穿旧了,也放在铁锅里印染,染一下就变新了。而古豳妇女用的染料都是植物染料,没有污染,绿色环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3、酿酒技术</p><p class="ql-block"> 中国酿酒的历史渊源久远,最初起始于商、周时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了。古豳人在居豳时期,就掌握了酿酒工艺。《诗经·豳风·七月》写道:“八月剥(pú)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稻,我国宋以前种的都是糯稻,糯 稻米粒可以酿酒。春酒,冬天所酿的酒,至春所熟。介是祈求。眉寿即长寿。人年老者必有豪毛秀出者,古以豪眉为寿者相,用为祝寿之词。就是说八月树上打枣子,十月拿镰收糯稻。冬日酿酒春天喝,祝愿老人多长寿。这就是古豳人酿酒的历史记载,古豳人又特别重视酒文化和酒礼仪。酒代表一种礼仪,礼仪通过酒来加以表现,这是古豳社会一个十分显明的时代特征。一是古豳人年终聚会喝酒,又宰杀羔羊。《诗经·豳风·七月》写道:“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sìgŌng),万寿无疆!”朋酒,是双杯酒。飨,是用酒食款待。称,是举杯。兕觥(sìgŌng),是牛角酒杯。这是写古豳人在年终聚会,热热闹闹。大家一起登上公堂,吃着宰杀的羔羊肉,举起牛角酒杯子,相互喝上两杯酒,并祝福万寿无疆! 二是秋收了酿酒,祭祀祖先。《诗经·周颂·丰年》写道:“为酒为醴(li),烝畀(bi)祖妣(bi)。” 醴(li),是甜酒。烝,是进上。畀(bi),是给予。祖妣(bi),是祖父祖母在内的上辈先人。意思是丰收了,酿造清酒和甜酒,献给上辈先人来品尝。三是推选宗君,宴饮群臣,以示隆重。《诗经·大雅·公刘》写道:“执豕于牢,酌之用匏(páo)。食之饮之,君之宗之。”匏(páo),是酒葫芦。就是从圈里把猪拉出来宰杀,用酒葫芦喝酒饮宴,公推公刘为周族宗君。四是族内宴请,以酒敬老。《诗经·大雅·行(háng)苇》中写道:“曾孙维主,酒醴(li)维醹(rú)。酌以大斗,以祈黄耇(gǒu)。”曾孙,就是公刘。醴(Ii),是甜酒。醺(rú),是醇厚的酒。黄耇(gǒu),是长寿老人。就是公刘作为主人请客,甜酒味道醇厚。并亲自用大勺给族内老人敬酒,祝愿老人长寿。《诗经·大雅·行(háng)苇》写道,“或献或酢(zuò)”。献,是主人向客人敬酒。酢(zuò),是客人以酒回敬。今天,我们彬州人办喜事喝酒,也是主人向客人敬酒,客人再向主人以酒回敬,与古豳人的礼仪一样。这就是古豳国的酒文化和酒礼仪,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以酒肉宴请族人。《诗经·大雅·行(háng)苇》诗中写道:“戚戚兄弟,莫远具尔。或肆之筵,或授之几。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或献或酢(zuò),洗爵奠斝(jia)。醓醢(tǎnhǎi)以荐,或燔(fan)或炙(zhì)。嘉殽(yáo)脾臄(jué),或歌或弓。”戚戚,是相亲相爱貌。几,是矮小的桌子。爵和斝(jiǎ),是古代酒器。醓( tǎn),是肉酱的汁。醢(hǎi),是用肉鱼等制成的酱。脾,是牛胃。臄(jué),是牛舌头。意思是公刘在宴请族人时,谦恭好客,热情招待,命人又铺竹席又设宴,又送木几坐下,又有侍者陪同。厨房里一片忙碌,洗净了酒杯,温好了甜酒。公刘作为主人,向来客献酒,来客向主人回敬。酒席宴会菜肴丰盛,又端上肉汁肉酱,又有烤肉又有烧肉,佳肴是牛胃牛舌头。宴会上又是歌唱又是击鼓,这真是热烈而又和睦的气氛,既是宴饮,又有歌乐。公刘居豳,仁者之心施及草木,那么他对兄弟族人更加有殷勤和蔼之态度。不仅亲于兄弟,而且仁及族人。公刘身上体现出中华民族所固有的和睦友爱的传统美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公刘宴请族人,是公刘重视宗族血缘关系,注重宗族兄弟团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人酿酒图</p> <p class="ql-block">14、安置民众,仁及草木</p><p class="ql-block"> 尊老祈福,民之父母</p><p class="ql-block"> 安置民众。《诗经·大雅·绵》说周部族在豳的时候,过的还是“隐复陶穴,未有家室"的生活。陶,就是挖土为窑洞。复,同“覆",是从山崖旁边往里挖的窑洞,即山窑。穴,是从地面往下挖的窑洞,就是今天的地窑。"未有家室”,是指当时古豳国还没有建立宫室,没有城门,没有王官,没有宗庙,公刘初到豳地,首先在豳地要安置民众,使民众有居住的地方。“止基乃理",就是公刘选择基址,大都在山谷河/两边,有水源的地方挖窑洞。“夹其皇涧”,在皇洞两岸水边挖窑洞居住。“溯其过涧”,又面向过涧水边挖窑洞居住。“止旅乃密”,迁豳民众人口稠密,居住地越来越多。“芮鞠(ruiju)之即",芮,水边向内凹进去住满了人。鞠,水边向外凸出去住满了人。公刘对村落选址,勘探、考察、规划、安置、搬迁,都对后人有一定的启示。村落都选在水边河旁,便于取水,又能就近经营土地。豳人在豳地有了家园,有了住处,就安心耕种定居了。从此周部族不再迁移,在豳地住了三百多年。皇涧,就是彬州城关的南沟河,在彬州城南边的山里,那儿有南沟村。南沟河水从南向北,直流到州城北边的泾河里。过去,州城的居民挑着水桶去南沟河挑水吃,河水清澈甘甜。</p><p class="ql-block"> 仁及草木。《诗经·大雅·行(háng)苇》写道:“敦(tuán)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敦(tuán),是聚拢丛生的样子。行,是道路。苇,是芦苇。方,是正在开始。体,是芦苇的枝茎。泥泥,是茂盛貌。即芦苇丛生在路旁,牛呀羊呀不要践踏。芦苇开始长苞吐茎,只有叶子又嫩又长。这是一首赞美公刘仁及草木的诗。明朝何楷《诗经世本古义》:“《行(háng)苇》,美公刘也。公刘有仁厚之德,行燕射之礼,以笃同姓,诗人美之。” 这一论断解决了《诗序》“周家忠厚,仁及草木”的“周家”具体指何人的问题。《诗经·大雅·行(háng)苇》是与《诗经·大雅·公刘》《诗经·豳风·七月》可以互相参证的诗。汉儒班彪《北征赋》:“慕公刘之遗德,及行(háng)苇之不伤。”《吴越春秋》:“公刘慈仁,行不履生草,运车以避葭苇。”这都是对公刘仁慈草木的赞美,也是对公刘厚德于民的一种比喻。</p><p class="ql-block"> 尊老祈福。《诗序》说,《诗经·大雅·行(háng)苇》是歌颂周室“忠厚,仁及草木,故能内睦九族,外尊黄耇(gǒu 老人),”《左传 隐公三年》说,《诗经·国风》中有《采繁》《采苹》,《诗经·大雅》中有《行(háng) 苇》《泂(jiǒng)酌》,都是表明公刘忠信忠厚仁慈的诗。《行(háng)苇》诗中写道:“曾孙维主,酒醴(li)维醹?(rú)。酌以大斗,以祈黄耇(gǒu)。黄耇(gǒu)台背,以引以翼。寿考维祺,以介景福。”曾孙,是公刘的自称。醴(Ii)酒,是甜酒。醹(rú),是醇厚的酒。黄耇(gǒu),是老人。台背,称长寿老人。引,是引路相扶。翼,是扶持。介,是祈求。景,是大福。译成现代文就是曾孙公刘请客作主人,准备了醇厚味道美的甜酒,并亲自用大勺给族中老人斟酒敬酒,祝愿族中老人长寿永不老。古时候认为长寿的老人背上生斑如鲐鱼背,所以诗中说“黄耇(gǒu)台背,以引以翼”。有鲐(tái)背,指上了年纪的高龄老人,在宴席上左右都有人引扶帮助。长寿老人是一种吉祥,福气最大,是天上降下的老寿星。诗中歌颂公刘向族中老人敬酒祝寿,关怀长者,祈天赐福。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风尚是尊老敬老,这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美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古豳人不仅给老人祝寿,而且一般老百姓也相互祝寿祈福。《诗经·豳风·七月》:“跻彼公堂,称彼兕觥(sì gōng),万寿无疆。” 兕(si),是古代犀牛一类的兽名,皮厚可以制甲。觥(gōng),古代酒器,青铜制,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就是古豳农民在年终聚会的时候,大家一起登上高大的公堂,举起牛角杯子,相互祝福万寿无疆。</p><p class="ql-block"> 民之父母。《诗经·大雅·泂(jiǒng)酌》也是歌颂公刘的诗。诗中歌颂道:“泂(jiǒng)酌彼行潦(lǎo),挹(y1)彼注兹,可以饋館(fēn chi)。岂弟(kǎi ti)君子,民之父母。泂(jiǒng)酌彼行潦(1ǎo),挹(yi)彼注兹,可以濯罍(léi)。岂弟(kǎiti)君子,民之攸归。泂(jiǒng)酌彼行潦(lǎo),挹(yi)彼注兹,可以濯溉。岂弟(kǎi ti)君子,民之攸塈(xi)。”泂(jiǒng),远的意思。泂酌,即从远处取水。行潦(lǎo),流动的水。挹(yì.是舀取。注,是灌溉。鱝(fēn),是蒸饭。饎(chi),是酒食。岂弟 (kǎi ti),同恺悌,和悦近人。君子,这里指公刘。濯,是清洗。罍(léi),用以盛酒。攸归,是所依归的意思。溉,是盛酒的漆器。塈(xi),是休息安居的意思。全诗译成现代文就是,从远处舀那流动的水,舀出来倒在这里,可以蒸饭和做酒。和悦近人的公刘,你是民众之父母。从远处舀那流动的水,舀出来倒在这里,可以洗濯用青铜做的酒坛子。和悦近人的公刘、百姓顺从依归你。从远处舀那流动的水,舀出来倒在这里,可以洗用漆器做的酒坛子。和悦近人的公刘,人民安居依靠你。老百姓歌颂公刘是“民之父母”,公刘也能使民众归附自己。为什么要从远方取水,因为远方的流水要用人力来取,是为了用来比喻安定四方的人民。为什么公刘能使“民之攸归”“民之攸塈(xi)”呢?因为公刘由邰迁豳,务耕种,行地宜,从而使得外出的人有财物,住家的人有积蓄,民众依靠他过上了好日子,所以民众称他为“民之父母”。这是一首赞美公刘可以为民父母的诗。《诗三家义集疏》:“戎狄浊乱之区而公刘居之,譬如行潦(lǎo)可谓浊矣,公刘挹(yi)而注之,则浊者不浊,清者自清。由公刘居豳之后,别田而养,立学以教,法度简易,人民相安,故亲之如父母。”诗中从远处取水,强调融合远方的部族,从而将同姓和异姓的族众凝结成新的超血缘的邦国。公刘注重族群团结,人民就把公刘当父母看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祭祀扬景</p> <p class="ql-block">15、《诗经•豳风•七月》原文及译文</p><p class="ql-block"> 《七月》是我国文化史上全面反映远古农事的诗歌。《七月》共八章八十八句,是《国风》中创作年代最早、篇幅最长的一篇。本诗以农夫的口吻,描述其全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反映出当时的生产关系和人民的艰苦生活。作品将读者带至那个遥远的时代和生活场景,观其日常所做所为,倾听他们互诉衷肠,与他们一同忍受严寒的煎熬,一同享受春天的温暖和丰收的喜悦。</p><p class="ql-block">【原文] [译 文] </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七月流火, 七月里火星沉西方, </p><p class="ql-block">九月授衣。 九月里妇女缝衣裳。 </p><p class="ql-block">一之日觱发, 岁后一月北风响, </p><p class="ql-block">二之日栗烈。 岁后二月刺骨凉。</p><p class="ql-block">无衣无褐, 粗布衣裳都没有, </p><p class="ql-block">何以卒岁。 怎样过冬心悲伤。 </p><p class="ql-block">三之日于耜, 岁后三月修锄耙, </p><p class="ql-block">四之日举趾 。 岁后四月下地忙。 </p><p class="ql-block">同我妇子, 老婆娃娃莫忘记, </p><p class="ql-block">馌彼南亩° 送饭村南地畔上。 </p><p class="ql-block">田畯至喜 。 监工田官喜洋洋。</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七月流火, 七月里火星沉西方, </p><p class="ql-block">九月授衣。 九月里妇女缝衣裳。 </p><p class="ql-block">春日载阳, 三春太阳暖洋洋, </p><p class="ql-block">有鸣仓庚。 黄莺儿枝头把歌唱。 </p><p class="ql-block">女执懿筐 ,姑娘们手挽深竹篮, </p><p class="ql-block">遵彼微行, 沿着小路向前方, </p><p class="ql-block">爰求柔桑。 忙着桑园去采桑。 </p><p class="ql-block">春日迟迟, 春日白天悠悠长, </p><p class="ql-block">采蘩祁祁. 采蒿人多闹嚷嚷。 </p><p class="ql-block">女心伤悲, 姑娘不禁暗悲伤, </p><p class="ql-block">殆及公子同归。怕与公子同道往</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七月流火, 七月里火星沉西方, </p><p class="ql-block">八月萑苇. 八月里收割芦苇忙。 </p><p class="ql-block">蚕月条桑, 蚕月里桑树要整枝, </p><p class="ql-block">取彼斧戕. 拿起刀锯和斧戕。 </p><p class="ql-block">以伐远扬, 除掉高枝与长条, </p><p class="ql-block">猗彼女桑。 拉着树枝采嫩桑。 </p><p class="ql-block">七月鸣鵙, 七月里伯劳树上叫, </p><p class="ql-block">八月载绩。 八月里纺纱织布忙。 </p><p class="ql-block">载玄载黄, 染成黑色染成黄, </p><p class="ql-block">我朱孔阳, 只有大红最鲜亮, </p><p class="ql-block">为公子裳。 好为公子制衣裳。 </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四月秀葽, 四月里远志穗儿长, </p><p class="ql-block">五月鸣蜩。 五月里知了树上唱。 </p><p class="ql-block">八月其获, 八月里家家庆丰收, </p><p class="ql-block">十月陨萚。 十月里黄叶随风扬。 </p><p class="ql-block">一之日于貂, 岁后一月里打狗獾,</p><p class="ql-block">取彼狐狸, 猎得狐狸取下皮</p><p class="ql-block">为公子裘, 为那公子做裘装。</p><p class="ql-block">二之日其同, 岁后二月农闲人欢聚 </p><p class="ql-block">载缵武功。 继续练武上猎场。 </p><p class="ql-block">言私其豵, 猎得小猪自家吃, </p><p class="ql-block">献豜于公。 大猪送上公家堂。 </p><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五月斯螽动股 ,五月里蚱蜢抖腿唱 </p><p class="ql-block">六月莎鸡振羽 六月里蝈蝈颤翅膀</p><p class="ql-block">七月在野, 七月里蟋蟀郊野鸣, </p><p class="ql-block">八月在宇, 八月里爬到檐下方, </p><p class="ql-block">九月在户, 1九月里怕冷躲门后, </p><p class="ql-block">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十月里钻入床下藏。 </p><p class="ql-block">穹窒熏鼠, 清除垃圾熏老鼠, </p><p class="ql-block">塞向墐户。 泥塞门缝堵北窗。 </p><p class="ql-block">嗟我妇子°, 干完关照妻和娃, </p><p class="ql-block">曰为改岁, 不久年终逢岁首, </p><p class="ql-block">入此室处 咱就进入这间房。 </p><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六月食郁及薁, 六月里野李葡萄尝尝鲜, </p><p class="ql-block">七月亨葵及菽。 七月里烹煮葵莱烧豆汤。 </p><p class="ql-block">八月剥枣, 八月里齐把枣儿打, </p><p class="ql-block">十月获稻。 十月里稻谷阵阵香。 </p><p class="ql-block">为此春酒, 新米新枣酿春酒, </p><p class="ql-block">以介眉寿. 祝贺延年福寿长。 </p><p class="ql-block">七月食瓜, 七月里好瓜吃在口, </p><p class="ql-block">八月断壶, 八月里葫芦断了秧, </p><p class="ql-block">九月叔苴。 九月里来拾麻籽。 </p><p class="ql-block">采荼薪樗, 采摘苦菜砍臭椿, </p><p class="ql-block">食我农夫 。 做咱柴米当咱粮。 </p><p class="ql-block">(七)</p><p class="ql-block">九月筑场圃, 九月里筑好打谷场, </p><p class="ql-block">十月纳禾稼。 十月里粮食要进仓。 </p><p class="ql-block">黍稷重穋, 小米高粱和谷子, </p><p class="ql-block">禾麻菽麦。 粟麻豆麦分开放。 </p><p class="ql-block">嗟我农夫, 感慨我们种田人, </p><p class="ql-block">我稼既同, 庄稼活儿刚忙完, </p><p class="ql-block">上入执宫功。 又为公家修住房。 </p><p class="ql-block">昼尔于茅, 白天野地割茅草, </p><p class="ql-block">宵尔索绹 夜里搓得绳儿长。 </p><p class="ql-block">亟其乘屋°, 急忙上房盖屋顶, </p><p class="ql-block">其始播百谷。 开春播种格外忙。 </p><p class="ql-block">(八)</p><p class="ql-block">二之日凿冰冲冲, 岁后二月里凿冰咚咚响, </p><p class="ql-block">三之日纳于凌阴。 岁后三月里搬进冰窖藏。 </p><p class="ql-block">四之日其蚤°, 岁后四月里行祭礼, </p><p class="ql-block">献羔祭韭 韭菜羔羊齐献上。 </p><p class="ql-block">九月肃霜, 九月霜降天晴爽, </p><p class="ql-block">十月涤场。 十月里清扫打谷场 </p><p class="ql-block">朋酒斯飨, 双杯美酒敬客人, </p><p class="ql-block">日杀羔羊。 宰杀大羊和小羊。 </p><p class="ql-block">跻彼公堂, 登上公堂同聚会, </p><p class="ql-block">称彼兕觥, 牛角杯儿举过头顶上, </p><p class="ql-block">万寿无疆。 高声齐祝寿无疆。</p> <p class="ql-block">垦荒种地</p> <p class="ql-block">狩猎场景</p> <p class="ql-block">16、永垂千古</p><p class="ql-block"> 长眠土陵。公刘墓位于彬州龙高镇土陵村南、泾河北岸的山谷间。墓丘长 1500米,高约50米,因地形似蟠龙,故称“周墓蟠龙”。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建立庙碑,后庙毁,碑现存彬州文化馆内。听一位老人讲,公刘墓地形庞大宽阔,西边有龟蛇二将,东边有牛头马面,南边有十八罗汉,势如蟠龙。陵墓之南泾水萦回,神秘莫测,时隐时现。四周沟壑丘陵,连绵不断,如爬行的龟,蟠曲的龙,又若牛头,若马面,皆披绿装,随风浮动,更添几分灵气。俗语说,公刘墓是线穿珍珠,地处金盆养鱼穴。沟底有一个村子,叫陵滩,当初的守陵户已发展到160人。这里的水土好,没有柳拐病,村子里的人个个长得端端正正。沟底土质呈黑色,亮亮的,像是浇了一层油。这里年年五谷丰登,又盛产药材,生长的红知母,指头般粗,被大医学家李时珍写进了《本草纲目》,曰“土陵知母”。泾河水边,这里有渡口,名石桥头。乘木舟过河,登上南岸的山腰,只见两座土垄形状奇异,有如人工堆砌而成,旁有清泉一泓,深广各三公寸。相传公刘死后,他的两个女儿各用衣襟包土,携带酒壶,欲渡泾河封土奠祭。适逢泾河猛涨,不能涉渡,只好将土就地倾倒,将酒洒在地上。那知翌日,就已长成土垄,流作泉泓,至今不曾干涸。</p><p class="ql-block"> 公公刘墓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早年间,人祖爷(公刘)墓坑里,埋了好多人世间稀罕的东西,金鸡、金马、玛瑙、珍珠都有,原来这些东西都是陪葬品,后来这些东西修炼成功啦,每到晚上,金鸡就“喔喔”打鸣,金马拉着金磨轰隆隆地转,不停地磨白面,磨呀磨呀,磨出的白面都堆在墓堆上。这样,墓冢就越来越大,把原来一马平川的河套地快占完,人都当这墓在长,整天唉声叹气,有一个放羊的人,一天晚上到陵上寻羊,黑灯瞎火地进了陵眼,才看清了,墓坑里吆磨子的女人见他进来了,就把他推出来,扔出一把笤帚,那人拾起来一看,笤帚是金的,人家想捂他的嘴,可放羊人不贪这小便宜,把这话给人都说了,这一下人都求土地爷,土地爷也没法子,只好将这事报告给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知道这事之后,就决定把这些宝贝收回来,好好一片川道地,陵都占完了,叫百姓吃啥。这么决定了,就派金甲神下凡去收宝贝,金甲神领命后,到半夜三更时分驾了一片祥云,悄悄落在西山上,从怀里掏出一面宝镜,对着墓崮堆一照,只听“嘎崩”一声,天摇地动,墓冢裂开一条缝,金甲神从西山跳进墓坑里,牵出金马,驮上所有宝贝,攀上西山,又把怀里的宝镜掏出来,对着墓一照,“轰”地一声,墓又合在一起。金甲神这才牵着金马,踏着祥云,回到天宫去了。</p><p class="ql-block"> 宝贝被金甲神收去后,陵墓也不长了,土地爷便给村里人托梦,第二天人们一看,见土地爷说的是真的,就烧香拜天,给玉皇大帝献猪献羊,都说玉皇大帝是个大好神,给陵边住的人把饭碗保住了。从此以后,人祖爷墓再也没长过</p><p class="ql-block"> 二女祭公刘。从公刘墓往南走,下面有个渡口,叫石头桥,坐船过泾河上了南岸山腰,平出有两座土垄拔地而起,如同人工砌的土城,旁边有一眼清泉,日夜不歇地流淌,口径、深度都是一尺左右。</p><p class="ql-block"> 据说,这两座土垄和一眼清泉,记载了一段悲壮的故事。原来人祖爷公刘去世后,他的两个女儿心跟刀子搅一般,就用前襟包了土,带上酒壶,跑到河边,想过河来封土祭奠,端不端这时泾河猛然涨水,当下过不了河。公刘两个女儿就放声大哭半天,只好望着父亲坟茔,把土倒在平地,把酒泼在山腰。</p><p class="ql-block"> 说来也奇,到了第二日,倒土的地方长出两座城状的土垄,泼酒的地方形成一眼水泉,人们都说是人祖爷女儿的精诚感动了天地。</p><p class="ql-block"> 金盆养鱼穴的传说。传说公刘对地理风水很有研究,病重期间,到处寻墓穴,选中土陵陵滩这个豳国海拔最低地带。又经多次验证,据说每晚在穴中埋一个空碗,第二天去看盛了清水,公刘去世后埋入穴内。这个墓冢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500米,北高61米,南边呈斜坡状渐入泾河滩,总面积500亩。为了表示对祖先的崇敬,建陵用土,都从乾县取回,一点一点蒸熟晾干,整整用了两年零八个月,才把国人烧的纸灰和撒的杂粮盖住,埋成一头大一头小的鱼形坟墓。墓周围都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墓南永寿县那边的山岭黑茫茫一片,传说那是七十二将长揖参拜公刘:西边的山岭当地传说是线串珍珠岭:墓东边的山坡一起一伏,传说是风展五面龙旗。西来的泾水绕过伏龙山在墓的南端与土陵沟水相会,龙脉环绕贯通,一派灵气集聚景象。每到秋天,满陵树叶变黄,四山草枯,远远望去,墓冢就像一条金鱼游荡在金盆之中。因而当地人说,公刘墓的穴位是“金盆养鱼穴”。金盆养鱼穴被人们认为是真脉龙穴,这种穴位聚气:“积聚财气,积聚人气”,埋在这种穴位的人,其后代往往人财两旺,贵不可言。这种“头枕高山,脚蹬泾龙”,是阴宅穴位的绝佳之地。公刘墓经过几千年的暴雨冲刷无沟壑,在窦氏家族几千年的看管维护下完好如初。</p> <p class="ql-block">土陵全貌</p> <p class="ql-block">彬州市祭祀公刘大典</p> <p class="ql-block">三、彬州远古历史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p><p class="ql-block"> 1、远在新石器时代,先祖就在彬州生产生活,从水北村出土的彩陶、村落遗址、石器骨器等等,可以看出,距今约七八千年前,当世界上大多数地区尚处于不毛之地时,彬州已经有人们创造了文明,这是值得我们彬州人民骄傲和自豪的。</p><p class="ql-block"> 2、在人类进入到奴隶社会历史时期,周族人在夏朝少康时期,迁移到豳地,开疆拓土,生产生活,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明,彬州是古老的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3、古豳人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锻造铁器,筑造青铜器,为人类历史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4、古豳人还养蚕织布,印染布料,改善了人类生存条件,其历史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p><p class="ql-block"> 5、古豳人驯养牛马猪羊,极大的减轻了人们的苦力,对改善人们的生活,推动生产力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6、公刘忠厚老实,尊老爱幼,仁及草木,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p><p class="ql-block">(文史资料参考了王兰英老师等研究资料,在此致谢)</p>

后稷

公刘

姜嫄

庆阳

诗经

彬州

水北

大雅

就是

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