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武夷山玉女峰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武夷山大王峰 南平市红色旅游示意图 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中山路69号列宁公园内(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对面)。<br> 从1931年开始,方志敏曾两次率领红10军入闽到崇安作战,开创了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苏区的辉煌时期。以黄道为书记的中共闽北分区委、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仿效中央苏区做法,于1932年在城区原城隍庙旧址开辟公园,占地50亩,取名“列宁公园”,作为苏维埃活动中心和苏区人民的集会、练兵、休息等娱乐场所。<br> 1998年,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对公园进行扩建,公园面积扩大为80亩。并在公园东南方向入口处建一牌坊,牌坊上书“列宁公园”4个镏金大字。列宁公园牌坊与坐落在公园内的闽北革命烈士纪念碑、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闽北六烈士纪念亭、粟裕大将骨灰安放处等相邻耸立,汇成武夷山“红色之旅”游览线路的中心景点。<br>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弘扬老区革命精神,1983年中共建阳地委、行署决定在闽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崇安县筹划建设“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1986年,中共南平地委、南平地区行政公署和中共崇安县委、崇安县人民政府兴建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1988年建成开馆,国务院原副总理方毅为其题写馆名。该馆占地面积3293.7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1840.27平方米,建筑面积3680.54平方米,是一座“回”字型仿古建筑,展馆功能分大厅、展厅、书法厅、多功能厅、文物库房、办公室等部分。<br> 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设有7个展厅和1个红色讲堂,展线1300米,陈列革命文物364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8件、三级文物181件,图表、照片320余幅,文献资料220余件,全面、系统、集中地展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闽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不屈地进行革命斗争的史实。展览内容主要有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中共闽北地方党组织的建立;第二部分,掀起土地革命热潮;第三部分,广泛开展抗日反顽斗争;第四部分,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五部分,永远的丰碑;第六部分,亲切关怀。<div> 展览对闽北革命历史中的十大特点做了翔实的阐述:“闽北是福建最早建党的地区之一”“闽北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福建五大农民暴动地之一”“闽北是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之一”“闽北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北是中央苏区东北战线的前哨阵地”“闽北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战略支撑地之一”“闽北是新四军的重要来源地之一”“闽北是中共福建省委的诞生地及长期战斗地”“闽北是闽浙赣边游击战争指挥中心”“闽北是解放福建的前进基地”等。<br> 纪念馆采用传统和科技相结合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墙面浮雕、地面塑型等方式,将展陈内容与场景再现融为一体,展线流畅,具有互动性,给参观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序厅由著名油画家薛行彪创作的大型油画《闽北红军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和主体雕塑《闽北革命史》两个部分组成,陈列厅陈列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闽北解放期间的文献资料,特别是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人民在近30年革命斗争中留下的革命文物、图表和照片等,是南平市唯一全面、系统、集中展示闽北党史和革命史的纪念馆。<br> 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于1994年4月被共青团福建省委公布为福建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995年3月被中共南平市委、南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南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3月被中共武夷山市委、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武夷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10月被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1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2009年9月被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2010年4月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6年12月,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2017年3月,被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20年5月,签署联盟协议,发起成立浙赣闽皖四省边际纪念馆红色联盟,2022年7月,列入福建省新时代国防科技工业文化教育基地等。<br> 开馆时间:上午:8:30-12:00 下午:14:00—15:30;<br>门票免费,讲解免费(参观前需提前预约);列宁公园有停车场。<br> 图片资料由南平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罗永胜(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原馆长)提供,文字资料由武夷山市新四军研究会汪东峰、张珍秀提供 。</div> 武夷山市列宁公园。全国苏区仅存的苏区两大列宁公园之一 列宁公园内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 列宁公园内闽北革命烈士纪念碑 闽北革命烈士纪念碑建成于1958年。纪念碑坐北朝南,由碑柱、须弥座、台基三部分组成,碑身高20米,宽25.6米,由统一的方形黄岗岩石材砌造而成,台基总占地面积40多平方米,台基四周有白玉栏杆围绕,栏杆中间各留有宽敞大理石长方形台阶,可供游人拾级而上近距离阅读须弥座上的碑帖。纪念碑碑柱为长形方柱体,象征着闽北人民团结统一,在碑柱顶端,东南西北侧各镶嵌着一颗鲜红的五角星;碑柱正南面五角星下方还刻着正楷隶书“闽北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柱北面是朱德亲笔题词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红色大字。须弥座的碑帖分为四个部分:南面碑帖在黑色大理石碑帖上采用镏金字体简述从1926年到1949年10月闽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革命斗争的重要历史事件及最后取得胜利的光辉历程;东、西、北三面碑帖分别刻有陈毅、张鼎丞、邓子恢、邵式平、叶飞、范式人、左丰美、刘健夫、江一真、伍洪祥等领导人的题词。<br> 闽北革命烈士纪念碑于1991年3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列宁公园内六烈士纪念亭 徐履峻、陈耿、徐福元、黄立贵、王助、汪林兴烈士墓 纪念亭建于1982年5月,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传统民族风格的亭阁。亭内正中竖立一块高2.2米、宽1.2米的石碑。碑的正面刻有闽北早期献身革命的徐履峻、陈耿、徐福元、汪林兴、黄立贵、王助六位烈士的英名,碑背面刻着六烈士的简介。亭内半圆形墓穴,直径2.5米,高1.5米,安放着烈士的忠骨。徐履峻、陈耿烈士分别是中共崇安县委书记和上梅暴动的主要领导人。徐福元烈士先后担任过中共崇安县委书记、崇安赤卫军军长、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和闽北银行行长等职。汪林兴烈士担任过中共崇安县委书记、中共西南战区委员会书记、中共闽赣省第一分区委书记、中共闽浙赣特委组织部部长、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省委民运部部长等职。黄立贵烈士曾任闽北红军独立团团长、闽北红军独立师师长、中共闽赣省委委员、中共邵(武)顺(昌)建(阳)分区委书记等职。王助烈士曾任闽北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闽东北军分区政委、中共闽东北分区委书记、闽北特委宣传部、统战部部长、闽东特委委员、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主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等职。他们的英雄事迹镌刻于碑,令后人永远怀念。 粟裕大将骨灰安放处 粟裕大将,1907年8月出生,湖南省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枫木树脚村人。1926年11月加入共青团,1927年6月转为党员。参加过南昌起义。红军时期,历任红4军参谋长、红11军参谋长、红7军团参谋长、红1军团教导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闽浙赣军区参谋长、红10军团参谋长等职,并率领红军挺进师北上抗日,宣传抗日救亡的主张,策应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br> 1935年2月,粟裕师长率领红军挺进师进入崇安县坑口的车盘坑,与闽北红军会合。中共崇安中心县委书记曾昭铭到车盘坑会见粟裕师长,双方商议坚持游击战争和彼此配合等问题。闽北将抗日先遺队留在崇安的5团2营编入挺进师。挺进师将马长炎率领的一个小分队30多人留在崇安,编入闽北红军独立师第4团。粟裕此行停留车盘坑,目睹了这里被国民党火烧后的残垣断壁和一片废墟,决意在此停留,亲自带领红军指战员,日夜加班帮助群众打土墙盖房,为车盘坑老区群众恢复生产和生活增添了信心和决心。<br> 火红的土地革命时期,在武夷山留下足迹的粟裕大将,临终时念念不忘转战过的武夷山老区。1984年5月20日,遵照将军生前的遗愿,夫人楚青带领一家三代人把粟裕大将的部分骨灰安放在武夷山市列宁公园内,实现粟裕生前将骨灰撒在战斗过地方的愿望,并亲手栽下一株常青树。1990年4月,武夷山市委、市府立碑以示纪念。<br> 粟裕骨灰安放处占地面积0.75平方米,基座高0.35米,碑高 1.68米,宽1米,花岗岩材质,两边用四根条形错落镶嵌碑面,正面用楷书阴刻碑文。 孙克骥将军之墓 开国少将孙克骥,武夷山市城区南门街人,1932年参加共青团,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任中共闽浙赣特委委员兼统战部长。1938年调任新四军后,历任新四军第3支队、挺进纵队政治部宣传科长、第4团政治处主任、第1旅新4团政治委员、中共苏中第3地委宣传部长、苏浙军区第4纵队10支队政治委员、军区政治部宣教部副部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军区政治部宣教部长、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兼苏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31旅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海军政治部办公厅主任。解放后,历任南京市公安局长、政务院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广州军区公安军政治委员、总参谋部警备部副部长、云南省军区政治委员、军事科学院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顾问等职。曾获一级解放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一级功勋荣誉章。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5年3月在南京病逝。<br> 2009年4月3日清明节,孙克骥将军夫人束颖带领全家子孙三代将孙克骥的骨灰送回故里,安放在列宁公园内。武夷山市委、市府立碑以示纪念。墓地面积0.84平方米,花岗岩材质,基座0.47米,墓碑高1.6米、宽0.6米,用两块条形石柱镶嵌墓碑,碑面上端烤瓷孙克骥授衔将军像。 刘国兴将军骨灰安放处 刘国兴(1920.9—1992.1),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星村镇曹墩村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福州军区军事检察长,福州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副政委、顾问等职,1955年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6月晋升为大校军衔,1982年12月按正军级待遇离休,1992年12月6日,因病在福州逝世。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br> 在刘国兴的情感深处,最浓烈的那部分是对故土的眷恋。临终之际最具分量的嘱托是“不要忘记老区人民,要继续关心老区建设”“把我埋在家乡,我要看着他们一天天富起来”。<br>根据刘国兴的遗嘱,1993年3月,刘国兴妻子崔华捧着他的骨灰,与子女们一起回到武夷山。武夷山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让刘国兴长眠在市中心的“列宁公园”。市里还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在西北角竖立刘国兴骨灰安放处纪念碑。占地面积11.36平方米,呈椭圆形,用花岗岩铺设,外圈是亮黑色,中间是暗红色。纪念碑是用亮黑色花岗岩,底座2块花岗岩石重叠,碑高1.6米,宽0.7米,正、背面均刻有碑文。 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 序厅大型油画:《闽北红军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闽北革命史上的十大特点 陈列板块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和福建省、南平市党史部门的领导与新四军第3支队和第5团新四军后代等在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参观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