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行~~中国漕运博物馆与镇淮楼

野狼

<p class="ql-block">说起淮安的古迹,除了淮安府署,中国漕运总督署与镇淮楼也是淮安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而清江浦和镇淮楼应该是淮安的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漕运总督署现在只存遗址公园,但中国漕运博物馆却将中国漕运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和展出!</p>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2日游览完淮安府署之后,游览了中国漕运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中国漕运博物馆坐落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漕运广场内漕运总督署遗址附近,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作为“运河之都”的淮安,为展示漕运文化而筹建中国漕运博物馆。淮安漕运总督署遗址是2002年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漕运博物馆建与漕运总督署遗址相整合,向世人完整地展现漕运古迹和历史。</p> <p class="ql-block">江苏淮安位于京杭大运河畔,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便有‘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之美誉。人杰地灵的老淮安除了名胜古迹众多,人文荟萃外,历史上的南粮北调、北盐南运,都途经楚州。</p> <p class="ql-block">追溯历史:自隋代起,朝廷便在淮安(都指淮安市淮安区)设立漕运专署,宋代东南六路的粮食由淮水入汴水而至京师。到了明清时期,朝廷在淮安设立漕运总督公署,以督查、催促漕运事宜,主管南粮北调等漕运工作。漕运总督公署是朝廷的派出机构,总督一般由勋爵大臣担任,权力显赫,不仅管理漕运,而且还兼巡抚,因此也称漕抚。</p> <p class="ql-block">2002年,在城市的建筑施工中,漕运大堂、二堂及其附属建筑遗迹被相继发现,并出土了大批的建筑石刻。漕运总督部院遗址暴露后,遂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并于2000年10月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第5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使这一历史上重要的遗迹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保护,进一步较为完整的研究古代的漕运史,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在原先漕运总督部院遗址建设漕运广场的基础上新建一座中国漕运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作为明清两代融“漕、河、盐、榷”四大重地于一身的淮安繁华一时,康熙、乾隆六次南巡均驻跸此地,漕运是明清时期我国经济的大动脉,是当时交通运输、物资流通、经济往来的主要形式。当时国家管理漕运的最高机构——漕运总督署就设在淮安区。</p> <p class="ql-block">漕运博物馆于2008年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分地面主体两层。地面建筑采取我国明清时期建筑风格,总体为“品”字形布局,东侧建筑为临时展厅,西侧为多功能报告厅,中间是门厅及服务空间。</p> <p class="ql-block">地下局部一层,面积5000多平方米,有三个展厅和办公配套用房及文物库房。在这里,集中陈列了古代漕运(运河水上运输)工具及附属遗留物品,漕运总督府内工作与生活用品,曾经担任漕运总督及其他漕运官员(如唐代副宰相刘宴、宋代范仲淹、明代的李三才、史可法,清代的施世伦、琦善、段祺瑞等)的信函、书札,墨迹及生活用品,以及历代有关漕粮流通的记录、证券、量具、代用品。</p> <p class="ql-block">馆内将现代化的高科技演示与文物史料巧妙结合,全面展示了中国漕运的恢弘历史和灿烂文化,每天游人如织,参观者叹为观止,流连忘返。序厅,180度巨幅投影卷轴与艺术沙盘模型的创意式组合,呈现出一场多感官的视觉盛宴,以具象而有震撼力的方式,还原漕运文化灿烂辉煌的历史原貌。</p> <p class="ql-block">船型超级互动桌更充分体现了游客与历史的互动。它依照船的造型,分别排布10大块漕运民俗方面的内容,包括漕神、海神、天后庙、开漕节、高碑店庙会、漕运与西游记、运河龙舟、生辰纲运输、十番锣鼓和漕运诗词民谣。游客选择触发点,桌上相应的内容随即发生变化,并且所有画面的变化会由桌面任意触发位置贯穿至整个桌面。</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厅,有组清江造船厂彩绘雕塑。工人们正在制作一艘漕船,只见他们按照各自的分工进行铁钉连接、锔加固、拼接榫构、麻絮桐油砺灰捻缝、船底涂漆,俨然就是一部真人演示版的漕船施工工艺图。</p> <p class="ql-block">在文化厅里一艘根据明清相关文献记载按比例缩小复原制作的漕舫。船头是一个巨大的“狮子”头,波浪形的毛发像涌动的运河水;船尾则是寓意平安的良渚文化的图腾神徽。这艘漕舫为明末清初督运漕粮的一种官船,名为“太平舟”,也叫“飞虎舟”。</p> <p class="ql-block">淮安厅的河下古街,有种亦真亦幻的错觉。张记铜铺内炉火熊熊、淮丰米行里五谷满仓、淮宾楼美酒飘香、清溪馆的宴席上摆着软兜长鱼、开洋蒲菜、平桥豆腐、钦工肉圆等淮扬名菜,两位士子觥筹交错、谈诗论文……</p> <p class="ql-block">作为古代衡器使用的石权、铁权、方升、方斗,交纳公粮后官府发给的文字凭据——完纳漕粮执照,清漕运总督杨锡绂上奏乾隆皇帝的奏折,由漕运官员绘制的《清山东运河备览》,记载卫漕部队规章制度的清漕标中营炮队条规残碑,漕帮的帮规《道德真经》……这些都是漕运的文化信息载体,是漕运文化变化发展的物证。</p> <p class="ql-block">淮安厅。淮安漕运文化,见证淮安千年历史、大度恢弘淮安在漕运史上举足轻重,展现“漕都”淮安的政治地位、地理位置及经济繁荣。漕运兴盛促进淮安经济、文化的繁荣。自古以来,淮安便是运河枢纽。</p> <p class="ql-block">运河厅。漕运成就运河,运河载动漕运,漕运和运河是分不开的。淮安自古就和杭州、扬州、苏州并称为运河上的四大都市。展厅展示了一系列漕运文化,包括漕运与经济、漕运与人物、漕运与民俗及漕运与城市四个篇章。</p> <p class="ql-block">历史厅。历朝历代兴盛时期,也是漕运兴旺之时,运河开凿沟通了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带动了两岸城市的发展。千年发展而建设起来的大运河及其漕运,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3</p> <p class="ql-block">镇淮楼,又称“鼓楼”。镇淮楼本名谯(读qiáo)楼,意为城门上的瞭望楼。</p><p class="ql-block">镇淮楼雄踞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城中心,巍峨高大,古色古香,是淮安古老而文明的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镇淮楼从南北朝时起,经历晋、隋、唐、宋、元、明、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具体创建时间已不可考。北宋、明弘治、嘉靖年间知州陈宪、宋继先均修缮。另安徽和县也有同名镇淮楼。</p> <p class="ql-block">镇淮楼为砖木结构城楼式单体建筑物,下层为台基,中有城门洞,上层为二层山楼,全楼通高18.5米,东西长36米,南北宽26米,造型优美,敦厚坚实。</p> <p class="ql-block">清代为镇压淮河水患,始名镇淮楼。现镇淮楼被辟为老淮安博物馆展览厅,楼四周建成市民公园。2002年,镇淮楼为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因为淮安(现淮安市淮安区)“扼江北之要冲,为南北交通之孔道”,纵贯淮安全境的大运河,便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命脉。南粮北运,要从运河穿长江,越淮河,才能北上。船只以到淮安视为安全,无论文武官员,显宦世家,巨商富贾,文人墨客和僧道名流,都要登楼祭酒,以庆幸运。在元代,淮安 “置总管府,用以控制南北舟车转输”,楼上便悬挂“南北枢机”、“天澈云衢”的金字匾额。</p> <p class="ql-block">明代楼上置“铜壶滴漏”,用以报时,故又名“谯楼”。后又置大鼓专伺打更、报警,故又称为“鼓楼”。</p> <p class="ql-block">镇淮楼如今已经成为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原县级淮安市)的象征和地理中轴线,整个区以镇淮楼为中轴线进行区域规划和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