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岩 2025年3月</h1> <h1> 2025年3月11日~23日,我们夫妇随团赴古巴、墨西哥旅游13天,其中古巴6天。古巴是我们青少年时代就知道的国家。当时,古巴糖是生活奢侈品,歌曲“美丽的哈瓦那”是难得听到的抒情歌曲。亲眼看看古巴是我多年的期待。我们在古巴游览了哈瓦那老城区、西恩富戈斯、特立尼达等世界遗产,坐着老爷车巡游了革命广场,参观了雪茄烟工厂,品尝了大龙虾。这个充满魅力的岛国,以其复古风情、革命历史、热情文化和自然美景吸引着全球旅游者。</h1><h1> 古巴,位于北美洲加勒比海西北部,墨西哥湾入口处。面积11万平方千米,人口1108万人,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1492年,由哥伦布发现。1510年,被西班牙占领。1898年,被美国占领。1902年,正式独立。1959年,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人民推翻了独裁者巴蒂斯塔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与古巴友好关系密切。</h1><h1> 古巴,镍、铁、钴等矿产资源丰富,甘蔗、烟草、雪茄、镍出口和旅游业是外汇收入主要来源。该国是世界上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实行计划经济和基本生活免费配给制,人民温饱生活,社会安定,长期遭受美国制裁,物资相对匮乏,经济发展缓慢。</h1> <h1>特里尼达。位于古巴中部,隶属圣斯皮里图斯省,距首都哈瓦那约300公里。这座古城由西班牙殖民者于1514年建立,曾是古巴糖业贸易的中心。18至19世纪因甘蔗种植和制糖业繁荣,积累了巨大财富,遗留了大量保存完好的殖民时期建筑。被认为是地球上正在消失的100个景点之一。1988年,特里尼达与附近的“洛斯因赫尼奥斯山谷”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h1> <h1>保存完好的殖民小镇,鹅卵石街道与糖果色房屋构成明信片般的画面。<br></h1> <h1>徜徉于街巷,恍如隔世。</h1> <p class="ql-block"><br></p> <h1>国营超市。品种不多,但商品满架。</h1> <h1>马约尔广场。位于城市中心,环绕着色彩斑斓的殖民建筑,如贵族和富豪宅第、教堂等。</h1> <h1>教堂</h1> <h1>原贵族宅第(右),现浪漫博物馆,陈列19世纪贵族生活用品,展现奢华过往。</h1> <h1>民间艺人正在创作</h1> <h1>历史博物馆(中)。原为糖业大亨宅第,现展示特里尼达的历史与糖业兴衰。</h1> <h1>历史博物馆顶部钟楼大钟</h1> <h1>登上钟楼可俯瞰城市全貌和远山景色</h1> <h1>钟楼圆窗</h1> <h1>巡游马车。据说,转一圈5~10美元。</h1> <h1>革命博物馆</h1> <h1>革命者使用过的电台</h1> <h1>革命者使用的物品</h1> <h1>鞋帽</h1><p class="ql-block"><br></p> <h1>前苏联高尔基汽车厂生产的卡车</h1> <h1>小船</h1> <h1>民间艺术工坊和商店</h1> <h1>美国和欧洲的游客很多。旅游业是古巴外汇收入第一大来源。</h1> <h1>门上的蓝色标记表明这是一处家庭旅馆,可接待客人。</h1> <h1>专门负责国家配给生活用品发放的“商店”。干净整洁、货架空空。</h1> <h1>沿途景色</h1> <h1>钟楼。曾用于监督蔗农干活。</h1> <h1>人工甘蔗压榨设备</h1> <h1>古巴手工蕾丝</h1> <h1>古巴的猪肉和海鲜不免费配给</h1> <h1>羊皮画“切•格瓦拉头像”</h1> <h1>公共汽车</h1> <h1>栗色斑䳍</h1> <h1>圣克拉拉。位于古巴中部,距离哈瓦那约270公里。这座城市因切•格瓦拉而闻名于世。1958年,他在这里指挥了决定古巴革命胜利的“圣克拉拉战役”,推翻了巴蒂斯塔政权。1997年,他的遗骸在玻利维亚被发现后迁葬于此,并建立了切•格瓦拉纪念馆。圣克拉拉因此成为全球左翼运动的精神圣地。</h1> <h1>切•格瓦拉纪念馆分三部分: 切·格瓦拉纪念广场,切·格瓦拉陵墓和博物馆。广场中央矗立着切•格瓦拉举枪冲锋的青铜雕像(高7米),底座刻有其名言 “永远向胜利前进!”,雕像后方墙壁雕刻着切•格瓦拉在革命战争中的场景,以及菲德尔·卡斯特罗的悼词。无论你是否认同他的理念,都能感受到一个时代的热血与理想主义。他凝视远方的雕像,提醒着世界:有些人只为信念而活。</h1> <h1>切·格瓦拉陵墓和博物馆。陵墓的地下墓室存放着切·格瓦拉及其战友的遗骸,墙上刻有每位牺牲者的姓名与国籍。博物馆陈列了他牺牲时佩戴的贝雷帽、哮喘喷雾器、亲笔日记等珍贵遗物,以及古巴革命时期的枪支、地图、照片、书信、医疗工具、游击战装备等,展现他从阿根廷医生到革命领袖的传奇一生。美国人是不准进入陵园和纪念馆的。由于当天停电,陵墓和博物馆关门。我们无法进入参观,真是太遗憾了!</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