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传儒家微言大义,教商贾允执厥中,培养新时代儒商。</p> <p class="ql-block">《论语》第十四篇原宪篇第四十三章教学录音</p> <p class="ql-block">大家好,我是万守杰,今天让我们一起分享《论语》第十四篇宪问篇第四十三章。</p><p class="ql-block">原文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原壤( rǎnɡ)夷俟( sì)。</p><p class="ql-block">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jìnɡ)。”</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这样。</p><p class="ql-block">原壤蹲在地上等孔子。</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你这个老不死的,就是个祸害。”说罢用手杖敲打他的小腿。</p><p class="ql-block">窃以为,此段话是后人借孔子之口指斥老而无德者之辞。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是这样释义的: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p><p class="ql-block">中国近代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钱穆是这样解释的:原壤,鲁国人,孔子之故人。夷:古人两膝着地而坐于足,与跪相似。但跪者直身,臀不着踝( huái)。若足底着地,臀后垂,竖膝在前,则曰踞,亦曰蹲。臀坐地,前伸两脚,形如箕( jī),则谓箕踞。故夷,蹲踞也。古时东方夷俗坐如此,故谓之夷。俟,等待之义。夷俟,谓踞蹲以待,不出迎,亦不正坐。无述:述,述义之。人在幼年,当知逊悌。既长,当有所称述以教导后进。老而不死:此等人,无益于世,老而不死,则是偷生。相传原壤习为吐故纳新之术,从事于延年养生之道,所以说恐因《论语》此言是附益之言。是为贼:贼,偷生之义。叩其胫:膝上曰股,膝下曰胫。以其踞蹲,故所叩当其胫。</p><p class="ql-block">原壤到底是什么人?原壤是鲁国人,大家一致认为是孔子的老朋友,窃以为,说不定原壤是孔子的发小。《礼记》记载了他的故事,大概是说原壤的母亲去世了,孔夫子带着徒弟们来帮忙料理丧事,可这哥们却站在棺材上唱起了歌。夫子没理睬他,徒弟们都劝老师与他绝交,夫子感叹了一句,“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孔子意思是,亲人终究还是亲人,老友终究还是老友。因为这事,朱熹揣测原壤大概属于老庄之流,不讲儒家礼仪,与庄子丧妻“鼓盆而歌”一个类型。</p><p class="ql-block">这段话“没头没脑”,没有史料证明这是什么场景,自古大儒也说不清楚。窃以为,一定不是原壤的母亲死时的场景,因为孔子不可能在那个时候说出这样的话。有的国学大师翻译这句话时说:原壤蹲踞,不出迎,所以孔子才说他无礼。鄙以为,此说不妥。理由很简单,如果是孔子带徒弟来帮助原壤料理他母亲的丧事,即使原壤不出迎而失礼,孔子也不会在人家母亲死了的时候说出“老而不死是为贼”这样伤人的话。窃以为,大概率是原壤拜见孔子,而孔子不在家,他在门蹲着等孔子;抑或说,原壤为了感谢孔子帮助他料理丧事,特意去孔子家表示谢意。</p><p class="ql-block">窃以为,这句话翻译的重点是“夷俟”。“俟”是等待之义,自不必说,关键是“夷”这个字。“夷”原本是指中国东部民族的称谓,比如“东夷”。“东夷”有九个部落,故谓之“九夷”。“九夷”部落首领乃大家都熟悉的“蚩尤”,后来“蚩尤”被黄炎联军打败,被杀死,从此“九夷”被迫南迁,分散在边远的野蛮地区。在这里,“夷”不是指东夷人,而是指东夷人坐着的一个动作。上面讲了,夷人之坐是“蹲踞”,足底着地,臀后垂,竖膝在前,这叫做“蹲踞”。而春秋时中原坐礼不是这样,与“跪”差不多,“坐”与“跪”的区别是,“跪”是身直而屁股不坐在脚踝上,而“坐”则是屁股坐在脚踝上。兴许有人问:原壤是如何坐的?窃以为,原壤“蹲”在那里,乃未开化的夷人之习气,见了孔子还不起身行礼。孔子一见,气不打一处来,开口骂他,还用手杖敲打他的小腿。</p> <p class="ql-block">与华师李星明教授调研“诗语花面”项目</p> <p class="ql-block">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孔子说:“幼而不孙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此言谆谆教诲,对于人生之途有着清晰而深远的指引。其中“孙悌”分为“孙”和“悌”,“孙”与“逊”同义,指的是恭敬,“悌”指的是爱护。言下之意是指小的时候不懂得尊敬和关爱他人;“长而无述焉”,意即成年后没有成就或者没有可述说的道德行为;“老而不死”,则指的是虚度年华至高龄,而未能为社会为家庭留下一点痕迹,把这样的人称作“贼”。通过这一描述,孔子表达出一个人应尽孙悌,求有为,至死不渝的人生观。“以杖叩其胫”,这是一种惩戒的方式,杖代表权威,胫处于行走之途,表明孔子师道尊严的同时,也希望学生改过自新,走上正途。孔子在教育弟子时,不仅注重思想品德的教化,也会适时采用严厉的手段以示警诫。尽管原壤不是孔子的学生,但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把这段话编入《论语》,其用意也许是借孔子半带开玩笑地骂老友原壤以教育后人吧。</p><p class="ql-block">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德行与教育的高度重视。孔子强调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应有所为,有所成。在这样的论述中,孔子展现出严谨而实践的教导态度。夫子所崇尚的并非道德的空谈,而是道德在实践中的体现。这种实践是循序渐进的,从年幼的孙悌做起,到成年的有所成就,最终达到晚年的不悔。不难发现,孔子的这段教导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道德沦丧,孔子的这番话恰恰体现了他对于恢复社会秩序与道德建设的深邃思考。孔子之所以被钦称为圣人,就在于他的思想内涵具有普遍性与时代意义的超前性。此段论语也被后世儒家尊为立身处世的标杆,由此可见其言之凿凿( záo záo),行之有效。它并非一般的说教,而是借由教化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反映了一种历叽( jī)不息的责任感与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鄙以为,这段论语并非孔子对原壤个人的训诫,而是《论语》编纂者借原壤这个人物,弘扬孔子的一种人生观,“幼而不孙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抑或说,如果“幼而不孙悌,长而无述焉”,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是这样子的话,不就是“老而不死是为贼”吗?抑或说,如果像原壤这样,年龄活得越大越是没有意义,只是苟且偷生而已,还不如早些死了的好。因此,这段话不仅语言简洁明了,易于传颂,更深藏着孔子教育的本质思想:尊重与爱护、实践与成就、慎终追远,其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教育智慧至今仍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力和实践价值。</p><p class="ql-block">鄙以为,这段话究其根本,乃借原壤这个人的无礼,依然是反映孔子礼教之思想,与《礼记.礼运》引用孔子所说的“人而无礼胡不遄( chuán)死”一脉相承。有道是:“幼孙悌”是礼,“孝父母”是礼,“长述焉”也是礼,故人生皆是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p><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鄙人不得不加一句,今之老板为什么绝大多数总是事与愿违,而且不得善终?一言以蔽之,皆无礼也。抑或说,正如《易经.系辞》所云:德薄而位尊,识少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故,中国未来成功之商人必定是新儒商,即学礼、知礼、用礼的“玄鸟之商”;抑或说,“龙商”。</p><p class="ql-block"> 好,今天的课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p><p class="ql-block">——写于《万子私塾》武汉 2025.4.3 亥时</p> <p class="ql-block">考察利川佛宝山莼菜项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