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明——气清景明 万物皆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气清景明,万物皆显</p><p class="ql-block">“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是古人对清明时节自然景象最生动的描述。这句话出自《历书》,原文是“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意思是每当到了清明这个节气的时候,自然界恢复了它的勃勃生机,景象开始变得清秀明亮起来,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齐放,万物皆显欣欣向荣之象。清明节气的名称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清明一般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并不固定在某一天,但4月5日最常见。清明位于仲春与暮春之交的盛春时节,此时正至阳春三月,“满路桃花春小香”,“春梦暗随三月景”。从立春时的大地回暖,万物复苏到雨水时的时降甘露,万物以嘉,至惊蛰时已是阳和启蛰,品物皆春了。岁至清明,大自然把春天最光鲜亮丽的一面展现在我们面前。人们常把春天比作姑娘,这个春姑娘从初春时的豆蔻少女,到清明时已长成一个楚楚动人的待嫁姑娘了。</p> <p class="ql-block">清明“正是春光最盛时,桃花枝映李花枝”,杨柳青青,雨量渐增,蒙蒙细雨中但见景色清秀,鲜花娇艳,人们的心情一下子舒展开来,何不亲近自然,快意酣畅地与大自然的物候来一场约会?正是在这样一个时节,公元353年,乘“曲水流觞”的雅兴,微醺的王羲之挥笔写下了流芳千古的《兰亭集序》。描写清明节气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当属杜牧的《清明》,全诗通过描写细雨和路上的行人,传达了凄美而又美丽的意境,牧童和杏花村又燃起生活的温暖和希望。</p> <p class="ql-block">(二)扫墓祭祖,慎终追远</p><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中,唯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兼具自然节令与人文礼俗的双重属性。作为节气,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与气象物候相关。作为一个节日,清明节的核心内容是扫墓祭祖,慎终追远。</p><p class="ql-block">扫墓祭祖源于上古时代的“墓祭”活动,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据记载,扫墓始于后汉建武七年(公元34年),由光武帝刘秀倡始的,而由皇帝真正下诏扫墓则是在公元734年,唐玄宗诏令,寒食上墓,随以为俗。很多人都不知道,是朱元璋发起了清明扫墓的统一行动。朱元璋为了推崇孝道,规范祭祀礼仪,将清明扫墓推广到了全国。扫墓祭祖体现的是儒家“孝悌”伦理和“生死相通”的哲学观。通过清除杂草、供奉时鲜、焚烧纸锭、叩拜行礼等环节,以怀念先人和感念逝去的亲人,唤醒家族的记忆和代际的传递。</p> <p class="ql-block">慎终追远这个汉语成语出自《论语而学》: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终”即人死了,“远”指祖先。旧指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来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这种观念不仅仅体现在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上,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肯定。慎终追远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报本反始”,“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思想的延续,包含了历史传承和文化认同。</p> <p class="ql-block">现实社会中,虽然这种观念的形式有所变化,但其核心价值依然存在。清明节不仅是一个祭祖的日子,更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扫墓过程中,家族成员聚集在一起,增强了凝聚力和归属感,进而增加了对家族的忠诚和热爱,让我们懂得时刻都应保持对过去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敬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p><p class="ql-block">站在墓前,我们不仅祈求祖宗的庇佑,也应向他们汇报自己的德行礼数,功业如何。我们在感恩的同时,也应提醒自己,清清明明做事,干干净净做人,仰无愧于天,卧无愧于地,行无愧于人。“与人为善,与物为春”。(庄子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4.4清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