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忠血战临沂

双月湖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文/双月湖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图/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美篇号/40393348</span></p> <p class="ql-block">临沂是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圣地,抗日战争时期,罗荣桓、徐向前、陈光、肖华、㴝玉、朱瑞等一大批开国将帅都曾在这一方热土上领导这里的人民不屈的战斗过。</p><p class="ql-block">但是在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上,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著名的有国民党第五战区右侧翼兵团总指挥、33集团军总司令兼59军军长张自忠、临沂县长范筑先等。今天我先说的是张自忠临沂抗战。</p> <p class="ql-block">1938年初,抗日战争进入全面相持阶段,徐州会战成为中日双方争夺的焦点。临沂作为鲁南军事重镇,南通徐州,西扼台儿庄,是日军南北合围徐州的战略支点。日军华北方面军派出精锐板垣征四郎第五师团(号称“钢军”)沿胶济线南下,意图与矶谷廉介第十师团在台儿庄会师,形成对徐州的夹击之势。此时,驻守临沂的庞炳勋第三军团仅万余人,装备落后,面对日军机械化部队的猛攻,形势岌岌可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急调张自忠第59军驰援,由此拉开临沂战役的序幕。</p><p class="ql-block">在这里趁着张将军还未到临沂,战役尚未展开,我先介绍一下张将军生平:</p> <p class="ql-block">张自忠,山东临清人,生于1891年,他早年就读于临清县立高等小学堂,自幼崇尚关云长、岳飞、秦叔宝等民间流传的英雄人物,学习他们的俠义肝胆,精忠报国。后考入天津法政学校,并于1911年秘密加入同盟会。1914年,他加入奉天新民第二十镇车震团,并逐步晋升为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务。</p><p class="ql-block">一次 冬季大练兵,适逢连日大雪,天寒地冻,许多官兵产生畏难情绪。有一天,张自忠将全营官兵集合起来,大声问:“下雪天敌人发起攻击怎么办?”官兵们回答:“坚决抵抗!”张自忠接着道:“现在下了一场雪,你们就不想操练了,还谈什么打仗?我们当军人的第一条就是不能怕苦。现在,请大家都把棉衣脱了,跟我一起跑步!”说完,他竟自脱了棉衣。全营官兵都愣住了,然后也纷纷脱下棉衣,跟在张自忠身后在雪地上跑步。从此,“张扒皮”的绰号就不胫而走,在西北军中传开了。</p> <p class="ql-block">1925年,张自忠随冯玉祥移驻西北,担任国民军第一军第五师第十五旅旅长。次年的南口大战中,因国民军溃败,张自忠被迫投降晋军阎锡山部。随后,他参与了北伐战争、蒋冯大战、中原大战等战役‌。中国国民党陆军中将,后(追授二级上将衔)。</p><p class="ql-block">1937年至1940年,张自忠将军先后参与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p><p class="ql-block">在随枣会战中,张自忠将军率领右翼兵团参加冬季攻势,歼灭日军第十三师团第一零三旅团,并发动反攻,这是抗日战争期间正面战场国民党军发动的唯一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p><p class="ql-block">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将军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p><p class="ql-block">1940年7月7日,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追晋张自忠为陆军上将,并交军事委员会从优议恤。</p><p class="ql-block">1947年5月10日,国民政府对张自忠实行国葬。</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2009年,张自忠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p><p class="ql-block">张自忠将军的牺牲地建有“张上将自忠殉国处”纪念碑和战死十里长山的官兵公墓。</p><p class="ql-block">国民政府在1942年明令张自忠入祀全国忠烈祠,1944年将宜城县改名自忠县以资纪念。</p><p class="ql-block">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地均设立张自忠路,以纪念这位抗日名将。</p> <p class="ql-block">在这次张自忠临沂参战之前,他曾背着很重的思想包祔。1937年北平失守后,他因留守与日军周旋,被舆论斥为“汉奸”,甚至遭遇学生围堵谩骂。此次他临危受命率59军增援临沂,也是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国人证明自已。尽管被支援的庞炳勋在中原大战中曾倒戈袭击张自忠部,致其险遭不测。面对民族大义,张自忠慨然表态:“个人恩怨事小,国家存亡事大!” 这种中华民族存亡大于个人恩怨的凝聚力,使二人冰釋前嫌通力配合,不仅扭转了战局,更成为他洗刷污名的关键转折。</p><p class="ql-block">历史学者指出,临沂战役中59军与40军均非中央嫡系,装备简陋,却以血肉之躯对抗日军机械化部队,以灵活的战术重创日军,成为“杂牌军”团结抗日,创造奇迹的典范。蒋介石曾电令嘉奖:“开作战以来之歼敌新纪录,振国军之气势!”</p><p class="ql-block">书归正传,张自忠自接李宗仁命令后,急率59军于1938年3月12日自滕县出发,以“一昼夜强行军180里”的速度直抵临沂。这一急行军远超日军预期(日军估算需三天),打乱板垣师团的作战计划。59军抵达后未与庞炳勋部会合,而是迂回至日军侧背,采取“以攻为守”的主动战术,于3月14日凌晨强渡沂河发起突袭。</p> <p class="ql-block">针对日军依赖火力优势的特点,张自忠充分发挥西北军擅长的夜战与近战。白天用阵地战消耗日军,夜晚则以大刀队突袭敌营,反复争夺关键据点。刘家湖一战,阵地易手四次,全歼日军第三大队千余人。士兵回忆:“白天鬼子靠飞机大炮占阵地,晚上我们用刺刀手榴弹夺回来!当师长向他汇报部队伤亡太大快坚持不住时,张自忠下了一道有名的手渝:“敌人亦到最后关头,看谁能忍最后之一秒钟,谁就能成功。我困难,敌人之困难更大;我苦战,敌之苦处数倍于我。”</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保卫战告捷后,59军短暂调离,日军趁机反扑。3月25日,张自忠再度回援,与庞炳勋残部死守阵地,直至援军抵达。两次临沂战役共歼敌6000余人。</p><p class="ql-block">4月11日,日军第5师团在得到了第114师团150联队1个大队和独立第5混成旅团2个大队的增援后,即着手以第9旅团为基干编组国崎支队,准备对临沂第三次展开攻击。张、庞两部以残破之师占领城外阵地顽强阻击。至18日,临沂被敌三面包围,形势危急。4月19日晨,临沂外围阵地被悉数摧毁。坚守城内的中国军队与日军奋力拼杀,在经过1天的巷战后,第231团损失近千,加上之前的损失,已基本丧失战斗力,遂在掩护了保安团撤退之后也乘机撤出往城外与军团会合。临沂至此失守。</p><p class="ql-block">战役中,59军伤亡达9210人(含军官199人),营长伤亡三分之一,连排长全部换血,部分连队仅剩十余人。张自忠严明军纪,战前即处决克扣军饷的军需官与触犯民女的手枪营长孙二勇,含泪强调:“我要的是一支铁军!” 这种“军法无亲”的作风极大提振了士气。</p> <p class="ql-block">临沂战役打破了日军“南北会师”的计划,迫使板垣师团未能如期会师台儿庄,导致矶谷师团陷入孤立。李宗仁评价:“若无临沂之苦战,则台儿庄之胜利不可想象</p><p class="ql-block">战役期间,临沂百姓自发支援前线,游击队参与侧翼作战,见证了沂蒙老区军民鱼水情关系,促使了战役的胜利,印证了毛主席“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思想的伟大正确。</p><p class="ql-block">张自忠在临沂的浴血奋战,让他从“汉奸”骂名到成为“抗战军魂”。张自忠此役后,晋升第27军团军团长。他致电鹿钟麟:“战而死,虽死犹生;不战而生,虽生亦死。” 这种以死明志的气节,为其1940年枣宜会战壮烈殉国埋下伏笔。在二年后的1940年在枣宜会战中,張自忠率部下仅剩的二千之众与数倍于已的日寇激战中壮烈牺牲,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日寇确认他的身份后竟然给予厚葬,并冠其为“活关公”称号。其夫人得知噩耗痛心入骨,绝食七日随他而去。</p><p class="ql-block">当移灵重庆时,十万宜昌市民在江岸自发恭送灵柩。在运送灵柩的过程中曾有数架日机凌空盘旋,但出于敬重始终未投一弹。将军灵柩抵达重庆后老蒋亲率数百文武和各级代表上船致哀,并抚棺号啕大哭。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分别题写“尽忠报国”、“为国捐躯”、“取义成仁”的挽词。</p><p class="ql-block">今日重新回顾这段历史,仍能感受到那份“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豪情,以及“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临沂战役的烽火虽已远去,但其铸就的军魂,永远镌刻在临沂人民乃至中华民族的记忆长河中。</p><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献给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张自忠将军千古!</p> <p class="ql-block">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缅怀牺牲的革命先烈,值此清明之际写了“张自忠血战临沂”,以此祭奠为抵御外侮,把一腔热血洒在沂蒙大地的中华儿女们!</p><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欣赏!</p> <p class="ql-block">  金立武,滿族。多年来坚持随看、随拍、随感、随笔的态度,以朴实无华、辛辣直白的写作风格创作,作品先后在《北方文学》《黄埔》《文化研究》《山东商报》《沂蒙晚报》等报刊及网络公众号发表;文学和摄影作品多次获奖。现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协会员、临沂市摄协会员、王羲之研究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