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岁月如梦,往事如烟,</p><p class="ql-block">过去的时光再不可能拥有</p><p class="ql-block">只有回忆印证我军旅生涯的痕迹</p><p class="ql-block">日月既往,时光荏苒</p><p class="ql-block">不禁感叹岁月带走了我的青春</p><p class="ql-block">时光苍老了我的容颜</p><p class="ql-block">一转眼,我在工程兵的岁月已经50多年</p><p class="ql-block">一回眸,我在祖国的北部边疆——</p><p class="ql-block">构筑小孤山军事坑道仿佛就在昨天</p><p class="ql-block">那是1969年3月至7月之间</p><p class="ql-block">我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黄旗海南岸</p><p class="ql-block">正争分夺秒构筑作战屯兵坑道</p><p class="ql-block">挥汗如雨决战小孤山</p> <p class="ql-block">那是1969年2月底,我结束了近2个月的新兵驻训,被分配到北京军区工程兵第1工区163团1营3连2排6班,驻扎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乌拉哈公社乌拉哈村。</p><p class="ql-block">时年,为了贯彻落实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关于反侵略战争准备和外交活动的基本方针,军队按照“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略意图,我们连奉命来到察哈尔右翼前旗境内黄旗海附近的小孤山,构筑一座步兵连规模的永备工事——坑道。</p><p class="ql-block">下图为1969年5月作者(左1)与堂兄在乌拉哈村留影</p> <p class="ql-block">小孤山坐落在黄旗海南边,乌拉哈村以东。小孤山孤峰耸立,岩石突露,四无依傍,地势险要,东西南部淋积成平坦草地,北临黄旗海。小孤山四周荒无人烟,只有西边的乌拉哈村距离最近,但也有2000多米左右。因而,我们连队近200人分散借住在乌拉哈村的老乡家中。</p><p class="ql-block">我们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工程兵连队,原在河北保定西部的太行山一带担负坑道施工任务,1968年初移防到内蒙古察右前旗。工程兵连队编制人员较多,我们连队4个排,每个排3个班。我所在的2排6班16个人。排长杜景桐,1962年入伍,北京通县人;班长耿志国山西灵丘人,1966年入伍;副班长伏玉清,1965年入伍,河北清苑县人,他们都是多年的老工程兵。</p><p class="ql-block">我们班分别住在两个老乡家中,我与副班长伏玉清等8个人挤在老乡家的一个大炕上,晚上睡觉挤得不敢翻身,很不自在。每天早上起来给老乡家挑水和打扫院子,是战士们每天争先恐后抢着必干的事。那时候,村子不通电,晚上都是用部队配发的可调节转向煤油灯照明,有时没有煤油就用蜡烛代替。</p><p class="ql-block">(网络下载相似的煤油灯)</p> <p class="ql-block">小孤山海拔不高,只有150多米,周长2公里左右,因其周边地势平坦,小孤山独峰耸立,战略位置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从而,小孤山成为扼守祖国北大门的战略高地。我们连在小孤山负责的是一座步兵连规模的具有“三防”(防核、防化学、防生物武器)功能的屯兵作战坑道。小山四周设计都有一个出口,另外,在不同方向和高度建有隐蔽的应急出口、观察瞭望口、伙房排烟口、空气交换口等;坑道内主通道两侧安排有若干个以班为单位的休息单元,还有弹药储存仓库、武器存放仓库、粮油食品库、蓄水库、伙房、厕所等作战和生活设施。每个出口外还有纵横交错的交通壕、作战掩体等配套工事。</p><p class="ql-block">小孤山地质结构十分复杂,小而尖的塔形山地,主要由沙土、鹅卵状巨石构成堆积起来的小山丘。这样松散型的地质结构非常容易塌方,对于坑道施工风险极大。众所周知,当年坑道掘进的主要手段,是依靠在作业面打眼放炮,爆破碎石的方法进行的。而掘进爆破是利用炸药在土石介质中所产生的压缩、松动、破坏、抛掷的作用,达到纵深掘进目的。但爆破形成威力巨大的震动,极易造成塌方。鉴于这种极易塌方的不利因素,连队决定采取明挖、支护、被覆与观测四位一体相结合的施工防范方式,即在坑道开挖施工初期采用明挖法,随着断面开挖进度随时采用木桩支护加固,或随时采取水泥被覆。另外,安全员随时观测周边情况,发现异常立即示警处置。虽然我们在施工期间没有出现较大塌方和人员伤亡事件,但发生过多次塌方化险为夷。随时可能发生塌方,这也是每天在小孤山施工中笼罩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作为新兵,每天上山施工都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小心翼翼的干活。</p><p class="ql-block">(下图为类似步兵坑道样 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为了加快施工进度,连队采用24小时“三班倒”,1个排成为1个班次,分别在不同方向掘进施工。那时,全部采用手工挖掘,打眼放炮的施工方式,没有施工机械。要说机械的话就是仅有的空压机加风钻<span>。</span>主要依靠8磅或12磅重的大铁锤打眼放炮,辅加钢钎、十字镐、铁锹、独轮小推车等工具,用蚂蚁搬石头的精神坦然作业。</p><p class="ql-block">当年,我还是一个不满17岁身体瘦弱的小兵,每天头戴藤条编织安全帽,身穿破旧棉衣棉裤工作服(夏天也是这套棉服),<span>叮</span>里<span>当</span>当的跟在老兵身后上山干活,学着老兵抡大锤、推小车,扶钢钎、打炮眼或铲石渣,什么活都学<span>着</span>干,在干中学。诸如抡锤打眼,点火放炮,推车背石等等,我都不甘人后。虽然我是一个农村兵,但入伍前是个“赤脚医生”,没有干过重的体力活,到了工程兵连队,可吃尽了不少苦头。不过,12磅大铁锤我可抡不动,8磅的铁锤最多只能抡上30多下就举不起来了;开始我也不会推独轮小车运石渣,因为掌握不好人与车的支撑点和平衡点,加上装载的石头上重下轻,稍微驾驭不好就翻车了。磕磕碰碰,久而久之,我也能够驾轻就熟了;空车拉着走也是件不容易的事,也要把握好平衡和尺度,小车的铁腿经常把我的脚后跟磕得鲜血直流。好在老兵们对我年少力薄宠爱有加,特别危险或重体力活不让我干,并不失时机教我一些巧干实干小技巧。尤其是1965年从湖北京山入伍的老兵李成芳,以及66年从湖北天门入伍的谢宝林、熊世金,更是把我当成小弟弟看待,不管是上山施工干活,还是日常生活起居,他们总是嘘寒问暖<span>。</span>呵护备至。</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坑道施工相似场景 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在小孤山坑道施工中,我们连队掘进放炮选用的是内部直列装药爆破方法,钻爆法开挖作业工序包括测量、钻孔、装药、爆破、通风、出碴。作业时,每个班大部分人主要任务是在作业面打炮眼,少数人往外运石渣。每个班次工作8个小时,大约要放两次炮,间隔4个小时放一次。步兵坑道作业面不大,但也要打20多个炮眼,每个炮眼深80公分左右。作业面所有炮眼打好后,就将预先制备好的管状炸药用木棍逐管填进炮眼中。导火索连接雷管和装填炸药都是非常危险的工作,稍不小心可能发生爆炸,因而这些活都是由有经验的老兵承担。点火放炮是一件胆大心细、手疾眼快的活,我原来胆小不敢放炮,后来在老兵的指点下练胆练手,最终也能一次点十几根导火索不害怕了。在老兵的带领下,我也逐渐学会了雷管衔接、炸药装填和点火放炮这些高风险工作,其间经历了从生疏到熟练、从害怕到勇敢的过程。</p><p class="ql-block">放炮炸石掘进是坑道作业至关重要的环节。每次放炮除留下点炮人员外,其他人员都要快速撤到坑道外边的安全地带。导火索预留的长短,要与放炮的数量和点炮人员撤退距离密切相关。当然,这些老兵都会考虑周全,做到可靠可控,万无一失的。但唯独不可控的是怕发生哑炮,因此,每次放炮的时候大家都要数炮响数量,发现数量不符,需要等待爆破后的安全时间和坑道硝烟散尽,需要有经验的老兵前往排除。这也是一项风险极高、危险极大的工作。诚然,工程兵连队对于各种作业安全防范的措施齐全,管理非常严格,各个流程监管到位,因为很多措施大多是鲜血或生命换来的。我在小孤山施工的几个月中,还从来没有发生过重大人员伤亡事故。</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坑道施工相似场景 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在坑道施工作业中,坑道被覆是一项劳动强调最大的连续性工作。由于小孤山地质条件特差,坑道在挖掘一定长度后就要尽快被覆。被覆的主要工序是先支好模板,绑扎完钢筋后再用现浇混凝土不间断连续灌注,与此同时用风动捣固器震荡捣固,尔后进行石头回填。被覆现浇混凝土是将水泥、粗砂、碎石与水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机混合搅拌而成的水泥混凝土,密实成型,经养护硬化而形成的一种坚固的整体,它广泛应用于构筑永久性军事工事。现场被覆灌注时,用小推车将混凝土一车一车推倒堆积在拱形状模板之上,立即用捣固器进行振捣,以便排除混凝土中气泡,消除混凝土的蜂窝麻面现象,以提高其强度。被覆完一段,就要用石碴填埋剩下所有的空隙。</p><p class="ql-block">被覆必须不停歇连续作业,施工场地空间狭窄,无论是推车运送石头或砂浆,还是其他人员作业,都要弓着腿弯着腰、甚至趴着干活,那种有力使不上的憋屈劲甭提多难受。我对被覆特别发怵,即使是“三班倒”,中间一刻也不能休息,又困又乏又累综合叠加,心身疲惫之感油然而生。至今说起被覆时的情景,我仍谈虎色变,寒毛卓竖。但有一点值得高兴和开心的是:被覆期间连队伙食标准最高,吃的最好;另外,被覆完成后还要放假休息1-2天。</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坑道施工相似场景 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小孤山在连队驻地的东边,驻地到小孤山之间是一片小树林和盐碱荒地,这是我们每天上山施工必经之地。那时,小树林里有很多野兔窜来窜去,老兵们特别喜欢组织我们逮野兔,追兔子时众人不停的高声呐喊围剿,边追边叫,或用树枝棍棒和石头击打,一直追到野兔筋疲力尽,趴地不起,再生擒活捉,这也是难以忘怀的开心趣事。另外开心的事,就是星期天或节假日老兵带着我们到黄旗海边钓鱼。乌拉哈村在黄旗海的南边,相距不到2公里,一到星期天,老兵就会借老乡家的鱼竿或渔网到海边捕鱼,钓的鱼就在老乡家烹熟,几个人悄悄地坐在一起打打牙祭,也是昔日一件乐不可支的幸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结 束 语</b></p><p class="ql-block">1969年2月底,我从新兵下连在小孤山打坑道,至7月下旬部队奉命改编,共在小孤山打了5个月坑道。这是我实打实在班排当战士的5个月(改编后在连队担任卫生员),也是名副其实当工程兵的5个月。</p><p class="ql-block">这5个月的工程兵经历,使我从一个幼稚笨拙、年少无知的新兵,逐渐锤炼成为一个少年老成、张弛有度的小伙子;</p><p class="ql-block">这5个月,点燃了我心中的热血,使我眼里就充满着阳光,给了我许多宝贵的东西,特别是一个军人的追求、意志和品格,乃至军人使命和担当;</p><p class="ql-block">这5个月,铸就了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秉性,使我从一个身单力薄的弱夫,锻造成为一个工力悉敌的勇者;</p><p class="ql-block">这5个月,无论是体力、毅力、心理,还是军人气魄、意志和信念等等竿头日上,精进不休,为我的军旅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小孤山,是我戎马生涯的起跑线,也是我笃志保家卫国的练兵场。</p><p class="ql-block">小孤山,将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