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洛阳桥</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泉州的最后一站,去了洛阳桥。我很奇怪,泉州的桥怎么会用洛阳的地名?搜索后得知,因为当时有许多中原人从内地移居到此,修桥时又是集资兴建,因思念家乡故命名为洛阳桥。</p><p class="ql-block"> 洛阳桥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原名万安桥,因其址为古万安渡口而得名,是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p><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即 1053年,王实、卢锡等十五人合力建万安渡石桥,历三年不成。1056-1059年,蔡襄任泉州太守,主持建桥并成功。此后,宋、明、清、20世纪40年代、20世纪90年代等均有修葺。</p><p class="ql-block"> 洛阳桥长约731米,桥宽约4.5米,有45座桥墩、47道桥孔,依托中部自然小岛中洲而建。全桥有石梁板335根,最长11米,最宽0.98米,最厚0.8米,有的重达15吨。桥两侧栏杆645档,有梭貌望柱104根,平头望柱、短柱共525根。</p><p class="ql-block"> 洛阳桥的三大创举:</p><p class="ql-block">(1)浮运架梁。这里因是江海汇合处,江涛澎湃,海潮汹涌,人们将巨大的石梁运上木排,然后利用海水的自然涨潮架上桥墩,落潮后拖去木排。</p><p class="ql-block">(2)筏形基础法。此地以前江海涛汇集,波浪汹涌,当时根本无法在江中心立桥墩。人们想出一个办法,船运巨石沿着桥梁中轴线抛入江中,在江底垫出矮石堆,然后在其上用中长条石交错垒砌建起桥墩。桥墩砌为船型结构,朝山洪方向尖翘头,以分水势缓水流,可以有效地减轻汛期上游洪水对桥墩的冲击。</p><p class="ql-block">(3)殖蛎固基法,即利用牡蛎生物技术,强固桥墩。抛入石块垫高江底,在此之上建桥墩不免石堆间有较大缝隙。牡蛎是海洋物种,咸淡水交汇处生物养料极丰富,在桥墩下大量养殖牡蛎,充分利用牡蛎生长繁殖速度快,牡蛎壳附着力强的特点,使桥梁基础与桥墩紧密凝固胶合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漫步洛阳桥,千年历史凝重如磐,思绪万千,再次感知了古人的智慧与勇气,领略了泉州这座古城的独特魅力。这座跨越千年的时光之桥,将永远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光芒,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蔡襄</p> <p class="ql-block">桥北是惠安,路上见惠安女。</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巨石之间还浇铸铁紧固石块。</p> <p class="ql-block">望江</p> <p class="ql-block"> 洛阳江是泉州第二大河流,发源于闽中腹地的戴云山脉,从德化向南偏东奔腾,最终在泉州湾入海。在洛<span style="font-size:18px;">阳桥上东望,天际尽头是东海。</span></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洛阳江水裹挟着的泥沙沉积在洛阳桥下。如今淤泥滩已种满红树林,这片江海交汇湿地即将成为一道亮丽的生态屏障。</p> <p class="ql-block">沿路所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