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智化寺

archer84

<p class="ql-block">  趁着这几天不出差,又赶上北京的天儿好,又是可以到处赏花的季节,谁最近每天基本上都到一个地方去拍摄,今天去的是智化寺,去领略百年梨花的美,梨花与复古的建筑真的是绝配。</p> <p class="ql-block">  智化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胡同5号,仿寺院“伽蓝七堂”规制而建,堪称京城最大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智化寺始建于明代正统八年(1443年),原为司礼监太监王振的家庙。明英宗时期,王振作为皇帝幸臣独揽朝廷大权,虽为太监,但却家资颇巨,所以他所建造的家庙穷极土木,富丽宏伟。因是皇帝宠臣,加之王振冠以感念皇恩的名义营建庙宇,故英宗赐名为“报恩智化禅寺”。智化寺是京城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构建筑群。寺中的建筑虽经后代多次修缮,但仍旧保存着明代初期的规制,特别是殿内的藻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为研究明代木构建筑提供了很好的实例</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智化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刺入侵,王振怂恿英宗率军亲征,败于土木堡,全军覆没,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代宗即位,王振被抄家灭族,但智化寺因系敕建,故不在籍没之列。明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后,追念旧事,即于当年冬天在智化寺内为王振建旌忠祠,立塑像;明天顺六年(1462年),英宗又特颁赐大藏经一部,并经橱二座,由此,这座寺庙愈发盛极一时。终明一代,智化寺盛况不减,香火不绝。清乾隆七年(1742年),王振塑像被诏令毁去,并将为其歌功颂德的碑文磨去,寺由盛而衰,至光绪年间,寺内建筑已破败不堪。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又毁坏垣墙,封闭佛殿,寺遭破坏。民国年间,智化寺日益破败,仅余房199间,靠出租房屋来维持寺中生计。民国二十七(1938年),曾对钟鼓楼、万佛阁、智化门等建筑进行修缮,但部分寺院被占为啤酒厂。1990年,智化寺正式对社会开放。1992年,智化寺全面开放。1994年,北京市文博交流馆成立,设在该寺。</p> <p class="ql-block">山门:山门在智化寺最南边,砖砌仿木结构,拱券门,黑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通宽7.1米,门额上有石刻“敕赐智化寺”。山门前有石狮一对,门对面原有照壁,解放后拆除。</p> <p class="ql-block">建筑格局智化寺建筑群共由五进院落组成,主要建筑全部建于寺庙的南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智化门、智化殿、万佛阁、大悲堂、万法堂等。每进主殿的两侧均有附属建筑组合而成。寺中原有房数百间,占地2公顷多,原有中路五进院落,及东跨院后庙和西跨院方丈院。现中路仍保留山门、钟鼓楼、智化门、智化殿、万佛阁和大悲堂等建筑,东跨院为小学所占用,西跨院为民居</p> <p class="ql-block">智化殿位于智化门之后,面南朝北,是智化寺的正殿,为单檐歇山顶,黑琉璃简瓦屋面,面阔三间,宽18米,进深14.5米,殿后接有卷棚顶抱厦,檐下施以重昂五踩斗拱。建筑装修明间五抹隔扇门,次间三抹槛窗,均为三交六碗建筑雕饰,抱厦为正十字格装修。殿内中央建有汉白玉石须弥座,上供佛像,现已无存。智化殿最重要的应属位于殿内明间正中的方形藻井,其形制为内圆外方,外雕卷云。莲瓣,内为数攒如意斗拱相连,中央作圆形,雕刻龙云蟠绕,线条流畅。</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山门之内为钟鼓楼,分列东西,形制相同,黑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为7.1米,下层为拱券门,单昂三踩斗栱,上层四壁为木障日板,四出门,单昂三踩斗栱。</p> <p class="ql-block">在智化殿后,是中轴线上最大的建筑,殿内供奉如来本尊像,因此得名如来殿;殿为上下两层,四面墙壁上除有门窗地方饰满佛龛,龛内置小漆金佛造像,相传有九千余尊,因此又得名万佛阁。由于智化寺特殊的历史背景,其彩绘和雕塑艺术不仅表现出强烈的宗教色彩(如转轮藏),又带有浓重的世俗社会气息。</p><p class="ql-block">万佛阁位于全寺的中心,重檐庑殿顶,黑琉璃筒瓦屋面。阁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面阔三间,墙壁隔扇遍布佛龛,内置佛像九千尊,故上檐匾额“万佛阁”。下层因殿内供奉如来佛祖像,故又名如来殿。殿内设有两座曲尺经橱,是明英宗御赐之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