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通宝”背穿下“三”银质手雕钱

源能成

<p class="ql-block">  关于“洪武通宝背穿下‘三’银质雕母钱”,需结合历史背景、存世情况、真伪鉴别及市场动态综合分析。</p><p class="ql-block">一、核心特征与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1. 基本属性和特征</p><p class="ql-block"> ① 铸造年代: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1368-1398年)铸造。 </p><p class="ql-block"> ②面值:背穿下“三”为“当三钱”,属洪武通宝折三系列。但这一枚的特征是面文与背文倒置。穿下“三”字需将钱币旋转180º倒过来读。</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面文“洪武通宝”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  背文穿下“三”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  导致钱币不翻转就是穿下倒“三”,翻转180º就是穿上正“三”,令其版本识别混乱。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查见所有公开的钱币信息中明代“洪武通宝”背上单字“三”均为穿上“三”,属“试铸币”,并未正式铸行,因而极为罕见(后来改铸穿右“三钱”币正式铸造发行),从而令藏品更加特殊!这种字体布局结构是唯一案例。推测可能是此钱为雕母样钱,当年承担始刻的雕刻师将雕刻方向整反了之故!</p> <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互联网,不保证是真品 </p><p class="ql-block"> ④减笔及书体</p><p class="ql-block"> 此藏银币另一个特别之处是“武”字减笔,就是“弋”部上少一个“、”,这也是同时代铸钱“洪武通宝”所没有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  再有就是这枚银币的其他币文“洪武通宝”和背“三”的书体美观程度均明显优于铜质币。</p><p class="ql-block"> ⑤藏币尺寸:</p><p class="ql-block"> 直径29.5mm,厚4.2mm,穿口5.2mm,穿廓1.2-1.5mm,外缘2.8mm,币文高1.4-1.5mm,重量14.9g。</p> <p class="ql-block">  ⑥材质:银质。</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普通流通钱多为铜质。这枚“洪武通宝背三”雕刻钱是银质钱。</p><p class="ql-block"> 这枚银钱可能是特铸的样币,纪念币或赏赐钱,因其镌刻数量极少,存世尤为稀罕。我在互联网查询许久,未见有第二枚,可能是“孤品”。与铜钱相比,银钱的珍稀度更高,且品相完好的雕母钱更是凤毛麟角。</p><p class="ql-block"> ⑦钱币性质:</p><p class="ql-block"> 此藏币因穿口内壁未修为鱼脊梁,无拔模斜度,它是手雕钱但不是祖钱,而是样钱或赏赐钱,它无需用于翻铸子钱。</p><p class="ql-block"> 它的雕刻铸造工艺极精,存世罕见。另外,因它的“武”字右上少一个点,也不适合做母钱。在已知的“洪武通宝”子钱中从未见到此“武”缺一点的铸品!</p><p class="ql-block">2. 历史特殊性</p><p class="ql-block"> - 洪武初期推行铜钱与“大明宝钞”并行,但因宝钞贬值,后期以铜钱为主,银质钱未大规模流通。 </p><p class="ql-block"> - 银质雕母可能为中央工部或地方局试铸样钱,或为宫廷赏赐所用,存世多为孤品级。</p><p class="ql-block">二、真伪鉴别要点</p><p class="ql-block"> 对此类钱币,需重点关注以下特征:</p><p class="ql-block"> 1. 材质测算:用金属圆柱体及铸材比重公式计算,铸材比重达10.5g/cm³,应系银质。</p><p class="ql-block"> 2.材质检视: 它具有真品银质雕母的成色(明代银纯度约95%以上),表面有温润氧化包浆和银质泛光,无现代仿品的刺眼“贼光”。 </p><p class="ql-block"> 有条件时,可借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检测金属成分作进一步验证。</p><p class="ql-block"> 3. 工艺细节</p><p class="ql-block"> ①文字:此币笔画清晰,字口深峻,笔画书法有韵,笔锋锐利,起落笔有顿,从楷书书法的角度与前图的穿上“三”铜钱图比较,币文明显要币行用铜质钱规范许多。</p> <p class="ql-block">  ②另外,藏品地章平整,无流通磨损痕迹(普通钱字口较浅)。 </p><p class="ql-block"> ③雕痕:此币可在币文表面,笔画侧立面和穿口内壁目视到手工雕戳的痕迹。如刀痕、戳痕,修整痕迹。刻痕随意,无机制压铸仿品那样的刀具行进之平行线条。 </p><p class="ql-block"> ④穿口:穿孔方正,穿廓规整表面光洁。内穿壁用雕刀从币两面向内戳修,在币厚度中间位置留下未全部修掉的部分留银。</p> <p class="ql-block">  已修戳部分整洁,可见刀刻痕与仿品的铸造穿孔,边缘粗糙,明显有别。</p><p class="ql-block"> 边轮精修得光滑圆润。</p> <p class="ql-block">  4. 形制比对 </p><p class="ql-block"> 参考已知馆藏洪武钱标准器(如国家博物馆藏洪武通宝铜雕母),直径、厚度、重量参数,此银质藏币符合明代折三钱规制。</p><p class="ql-block">三、存世情况与市场价值</p><p class="ql-block"> 1. 已知记录</p><p class="ql-block"> - 洪武通宝银钱极罕见,公开记录中仅有数枚铜质雕母存世(如中国钱币博物馆藏洪武通宝背“桂三”铜雕母)。 </p><p class="ql-block"> - 真品手雕银质币,系首次发现。</p><p class="ql-block"> 2. 市场参考 </p><p class="ql-block"> - 普通洪武楷书背“三”铜钱,美品约 </p><p class="ql-block">价格约为4000元。</p><p class="ql-block"> - 铜质雕母:2017年嘉德拍卖一枚明“洪武通宝”背“三”铜雕母,成交价约48万元。 </p><p class="ql-block"> - 银质雕母:无公开拍卖记录,若经权威认证,估价可能超百万元,具体需结合品相与学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四、延伸研究方向</p><p class="ql-block"> 作为学术研究,还可进一步结合以下几方面对此帮作深入探究: </p><p class="ql-block"> ①明代银钱铸造制度(如《明会典》中银作局记载)。 </p><p class="ql-block"> ②洪武年间地方钱局(北平、豫、浙等)是否曾试铸银钱。 </p><p class="ql-block"> ③对比元代“至正通宝”银钱与洪武银钱的工艺传承。</p><p class="ql-block"> 这是后话。</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3日撰稿于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