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里的乡愁]苜蓿情结

终南山

<p class="ql-block">撰文 终南山</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3491137</p><p class="ql-block">图乐 选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清晨伴着环城公园草坪那晶莹剔透的露珠,我漫步明城墙跟的早市,游人如织,人声鼎沸。卖肘子夹馍的,卖蜜枣甑糕的,卖油条豆浆的,街边地摊卖各种蔬菜干果的,令人目不暇接。此情此景使我情不自禁地,用手机捕捉民间烟火中那精彩的瞬间!突然一菜农那两大筐水灵灵翠生生的山野菜映入视角,它是那么熟悉令我心动。我加快脚步奔至跟前。嫩苜蓿!胖嘟嘟的枝杆,圆圆的叶片,散发出一股浓郁的清香气味!它宛若我久未谋面的知己和朋友。我与它有着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昔日没有如今发达的高科技产物,更无手机这一掌中微电脑,尚未留下些许老旧照片 ,一切亲身经历的“乡愁故事”仅能在大脑中储存而随时回忆。据故乡老学究邵家老爷爷讲:苜蓿原产西域大宛,汉使张骞将种籽带回京都长安,从关中开始播种,后传播至黄河长江流域。苜蓿乃多年生草本植物,那长若藤条的枝杆芽尖开着紫色小花,在我国已有二千余载的种植历史。其根系发达盘根错节入土特深。不贪嫌土壤是否贫瘠干旱,沾土即活生命力特别顽强。产量高,草质优良,在我国南北方不同纬度的地域均可生长。属内蒙古大草原,新疆伊犁河谷及边陲荒漠地域牧场改良的优质品种之一,尚有牧草之王之称。乃人类最古老的蔬菜品种之一。苜蓿的须根有类似豆类根瘤菌的作用,可以肥田可改良土壤的内部结构。昔日生产队会不断变换苜蓿的种植地点,一块苜蓿地三年一换茬。</p><p class="ql-block"> 打我记事起,我们与伯父家未分家之前,总会留一块地种苜蓿。农历阳春三月清明前后,母亲和伯母提着竹篮去苜蓿地掐嫩苜蓿,我跟着去田野玩。桃花红,杏花白,最晚当属沙果和木瓜花。南山的下山风拂过,竹子沟周边的果园小鸟鸣翠。那一簇簇一垄垄绿莹莹的嫩苜蓿随风而舞摇头晃脑,散发出它固有清香味儿。彩蝶在苜蓿地上空飞来飞去,我追着蝴蝶奔跑,有次差点跌落沟道,惊讶地额头直冒冷汗。</p><p class="ql-block"> 中午母亲和伯母下厨制作苜蓿菜疙瘩,小米苜蓿菜水饭。蒸煮熟的苜蓿菜它那固有的清香与众不同。香气四溢,成我舌尖上的永恒味蕾。</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逢三年自然灾害,农村百姓生活特别困难。每年春节后的二三月为青黄不接时段,部分农户已断粮,国家划拨了救济粮和返销粮。到芒种夏收夏播时还有待时日,各家各户只能去田间和山坡采摘野菜,与粮混合搅拌维持生活。此时苜蓿菜则成人们视角中的首选品种。无论作苜蓿菜馍,菜团子,菜粥等多菜少粮食物乡亲们则毫无怨言。当然昔日食苜蓿菜饭并非今日那种尝鲜。而是如何能够解决饥饿填饱肚子为王道。讲不切合实际的空话,手中无粮亦枉然!</p> <p class="ql-block">  人们饥不择食,生产队那块苜蓿地成人们聚焦之处。有时一夜之间会被社员采摘掉一半苜蓿。没有新鲜苜蓿,开春牲口要干重活,少了精饲料,缺憾苜蓿搭配每日仅喂食麦秸草,谷草杆,牲口上不了膘,农忙季节牲口如何整日在田野劳作!</p><p class="ql-block"> 为了夏收夏播秋收秋播方便,生产队将打麦场和饲养室搬迁至古镇东城门外一公里的本队耕地中心。此位置还靠近乡道,碾晒粮食,使用牲口,运肥耕地比较方便。自然所选苜蓿地基本在打麦场和饲养室周边。春季看护苜蓿地任务则由饲养员兼职。饲养员夜间要休息不可能像防贼般“蹲坑守候”于苜蓿地边。</p><p class="ql-block"> 那几日是苜蓿的旺盛生长最佳采摘期。本队社员趁夜深人静纷纷出动不约而至,挎笼提篮迅速采摘,苜蓿地靠田埂路边一片狼藉。针对此情社员大会上队长宣布:为确保苜蓿不被疯抢,将采取措施喷洒以往消灭棉铃虫的“3911”剧毒农药,采食者后果自负。会后队长背着喷雾器装模作样的去饲养室东南侧的苜蓿地转了一圈。手持喷雾器喷了一罐雾状“药水”。还让会计制作小木牌插在苜蓿地头,上写“苜蓿地已喷洒剧毒农药3911” 采食者后果自负!</p><p class="ql-block"> 这一招还真管用,苜蓿菜那几日无人敢采。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然而大槐树下的老碗会上,队长的饭碗惊现苜蓿菜疙瘩。其儿子悄悄告诉我们,作为队长的爸爸在家里对妈妈说,谁敢给苜蓿喷洒3911剧毒农药,倘若生产队饲养室二个小骡驹跑苜蓿地误食中毒死亡,谁能负此责任!本队岂不亏大了。其子则在夜间悄悄的去本队苜蓿地放心的采摘了几次。</p> <p class="ql-block">  据此而知, 昔日困难时期苜蓿菜让人度饥荒可救人一命功不可没。如今故乡百姓生活质量逐步提高,苜蓿菜登上大雅之堂,变为酒店的山珍美味。我惊叹时代的巨大变化。然而节约粮食不浪费一粒米,丰年防荒年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回想此事岂能怪昔日人们思想境界不高大尚!</p><p class="ql-block"> 在职时当我迈入高等学府深造学习,聆听古汉语教授那经典之论,体味幼时我的忘年之交恩师著名中学语文教师,四叔常说的那句“饿时给一口,强于有时送一斗”那丰富的蕴含!温故而知新,手机不断更新换代,“秀才不出门,方知天下事。”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高科工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