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里

臧 萍

<p class="ql-block">小时候,课本上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们对绍兴及鲁迅先生的故里充满了好奇。2025年3月28日,终于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绍兴鲁迅故里</p> <p class="ql-block">绍兴古称“会稽”,东连宁波市,南临台州市、金华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钱塘江与嘉兴市相望,常住人口约543万。</p> <p class="ql-block">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其为著名①文学家、②思想家、③革命家、④教育家、⑤美术家、⑥书法家、⑦民主战士,⑧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⑨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鲁迅有句名言,影响了我很多年。“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他“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p> <p class="ql-block">鲁迅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鲁迅先生1881年出生地,并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鲁迅故居游览:①八字桥、②柯桥古镇、③鲁迅祖居、④三味书屋、⑤鲁迅纪念馆、⑥百草园……</p> <p class="ql-block">鲁迅曾经说过一段非常有名的话,为“中国的脊梁”下定义,“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绍兴鲁迅故里不仅是对鲁迅的纪念,也是展示绍兴文化的重要窗口。‌景区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可以在这里感受鲁迅笔下的文化氛围,绍兴古城的水乡风貌。</p> <p class="ql-block">一、八字桥‌ :游览鲁迅故居的起点,这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在此感受到绍兴的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乌篷船码头‌可以乘坐“乌篷船”体验绍兴水乡风情。</p> <p class="ql-block">二、“鲁迅祖居”建于清乾隆年间,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建筑风格为典型的清代台门建筑。我们了解鲁迅家族的历史背景,绍兴传统建筑文化,也能够更好地了解鲁迅的成长背景,文学创作的过程,感受到他的文学精神与思想。</p> <p class="ql-block">祖居的“大堂前”是周氏族人公共活动场所,厅堂上方高悬一块大匾“德寿堂”,两旁柱子上有一副红底黑字楹联:“福禄欢喜长生无极,仁爱笃厚积善有徵”。</p> <p class="ql-block">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字介孚,1838-1904),同治十年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后捐任内阁中书。后因科场案入狱。图为绍兴鲁迅故居内鲁迅祖父周福清和祖母孙氏、继祖母蒋氏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古人云“江左文人多才俊”,鲁迅祖居正是这样一处文化瑰宝。这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老台门,见证了鲁迅祖辈的生活与文化。能够看到鲁迅的祖辈居住的历史背景,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展现了江南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三、鲁迅故里不仅是一处旅游景点,更是一座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鲁迅故居的存在不仅仅是对伟人的纪念,更是对鲁迅精神的传承和弘扬。</p> <p class="ql-block">过照壁北侧的小石桥,是“寿家台门”,也就是鲁迅的私塾老师寿镜吾先生的住宅。寿家台门共分三进。第一进是台门斗。</p> <p class="ql-block">第二进大堂前额枋上悬“思仁堂”匾额,匾额下太师壁上有联语“君子处事有忍乃济,儒者属辞既和且平”。意思是说,要成为君子或者说儒者那样被人称道、受人敬仰的人,首先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品行。</p> <p class="ql-block">“德寿堂”是主人接待客人和议事的场所。对联“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明月何皎,星河不耀”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象征社会需要清廉正直的风气来净化浊气,而‌“明月何皎,星河不耀”‌则寄托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德寿堂原名“宁寿堂”,因避清朝道光皇帝的年号“宁”之讳,改为“德寿堂”。德寿堂不仅是周氏家族的活动中心,也是鲁迅早年生活的重要场所。它承载了鲁迅家族的历史记忆,是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德寿堂”是鲁迅故里中周氏家族的重要建筑,主要用于喜庆、祝福和宴会宾客等公共活动。“德寿”二字取自“积善有德、福禄长寿”之意,体现了周氏家族对德行与长寿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呐喊、热风、坟、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彷徨、而已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准风月谈、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集外集、集外集拾遗补编、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史略、译文序跋集、古籍序跋集、书信、两地书、日记、全集注释索引、全集篇目索引、布面硬精装带外壳、鲁迅注译年表等。</p> <p class="ql-block">作为读书人,鲁迅最钟情的收藏当然是书籍,其中古籍占有很大的比重。鲁迅家“祖传的书有点价值的只是一部木板《康熙字典》,一部石印《十三经注疏》,《文选评注》和《唐诗叩弹集》,两本石印《尔雅音图》”,还有一部任渭长画的《於越先贤像传》和《剑侠图传》。鲁迅十六岁前就已经读完四书五经,离家之前就几乎读过了十三经。求知若渴的鲁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特别注重古代小说、野史杂说和带有插图的书。</p> <p class="ql-block">第三进座楼,包括①小堂前、②书房、③寿镜吾先生的卧室。小堂前是接待亲朋好友的地方,堂中挂有一块“重游泮水”横匾。</p> <p class="ql-block">堂中挂有一块“重游泮水”横匾。这是“寿镜吾”中秀才60年的时候,其侄“寿孝天”送来的贺匾。入泮”是古代的入学仪式,在这里借指中秀才。1906年鲁迅回绍兴看望老师,寿镜吾先生就是在这里接待鲁迅的。</p> <p class="ql-block">寿镜吾先生的书房:叫“三余斋”。所谓“三余”,是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p> <p class="ql-block">香火堂:祭祖的场所,上方悬挂着“德祉永馨”的匾额,意味着德行和福气源远流长。这里还悬挂着鲁迅祖父周福清和两位祖母的画像,墙上挂着家训恒讯。</p> <p class="ql-block">香火堂位于鲁迅故居的第三进,是周氏家族祭祖和缅怀先祖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堂中央设有神龛,放置历代祖宗的牌位,墙上挂着鲁迅祖父周福清和两位祖母的画像,两壁上还挂着周福清的治家格言《恒训》</p> <p class="ql-block">三味书屋:是鲁迅12岁至17岁期间读书的私塾,位于寿家台门东侧厢房。“周家新台门”位于老台门的西侧,其规模和布局与老台门基本相同,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在内。</p> <p class="ql-block">鲁迅的座位最初在南墙边,因墙外为过道,经常有人经过,影响到鲁迅学习,后来换到了东北角。那个时候到私塾学习,书桌和椅子都是自带的,因此屋子里的几张书桌的样式并不一致。</p> <p class="ql-block">从第三进往东,是东厢房,著名的“三味书屋”就在这里。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原本是寿家的书房。屋中所悬“三味书屋”匾额为清代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p> <p class="ql-block">“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是为“三味”。屋正中的木方桌是老师的讲台,两旁的椅子供。</p> <p class="ql-block">书屋保存完好,包括鲁迅当年使用的书桌和刻有“早”字的桌面。这里不仅是鲁迅求学的起点,也是了解清末私塾教育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鲁迅故里的藏书数量为14000多册‌。这些藏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文学、金石学、考古学、科学史、文字学、哲学、美学、民俗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等‌12。此外,鲁迅的藏书还包括日文164种、德文和英文151种、俄文86种‌。</p> <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是个嗜书如命的人。他从十五岁开始就抄书、买书、藏书。在鲁迅的中文藏书中,线装古籍占了很大的比例,另外还有八十多部完整的丛书。鲁迅藏书的主要渠道是自行购买,还有一部分藏书是托朋友购买,当然还有出版社和著译者赠书,如北新书局、良友图书等,都将一些新印的书赠送给他。鲁迅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与其坚持不懈的藏书活动密不可分。</p> <p class="ql-block">鲁迅的卧室兼书房位于新台门的西部,现在里面陈列的一张铁梨木床,是鲁迅当年用过的原物。鲁迅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它回绍兴任教时间(1910.7-1912.2)。</p> <p class="ql-block">书画室:。‌鲁迅故里的书画作品主要,包括赵延年创作的鲁迅文学作品插图展,这些作品以黑白木刻版画的形式展现了鲁迅作品的精髓‌‌。这些版画作品立意深远,质朴遒劲,展现了鲁迅作品的深刻内涵和社会意义。例如,赵延年的作品中有一幅描绘鲁迅肖像的版画,以及一幅描绘《阿Q正传》中孔乙己的插图。</p> <p class="ql-block">餐厅:内部装饰独特,充满了文化氛围,墙上挂满了与鲁迅相关的历史照片和文献,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琴室:清朝民国时期,大户人家的女子,要求非常高,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文化、有修养、有素质的女子,所以一有时间就琴室弹琴。</p> <p class="ql-block">‌鲁迅故里的“闺房”位于周家老台门内,这是鲁迅先生的祖辈世居之地‌。闺房的设计和装饰充满了典型的清代大户人家的风格,展示了当时大户人家的生活场景。闺房内设有雕花床、精致的绣屏等,体现了周家的显赫背景和书香门第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绣房:‌鲁迅故里的绣房是周家老台门的一部分,位于第四进楼房,是周氏家族中女性成员的生活区域‌。绣房主要用于女性成员的日常生活和刺绣活动。绣房内设有小姐的闺房、书房和沐浴房等设施,展示了清代大户人家中女性成员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沐浴房:‌鲁迅故里的沐浴房‌位于鲁迅故居附近的民宿中,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泡澡体验。这些沐浴房不仅配备了地暖和智能化马桶,还设有独立的淋浴房和卫生间,有效防止了串味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俗称灶间,据说这是鲁迅与儿时蕞为要好的朋友章运水(1879-1936年)初识并经常玩耍的地方,鲁迅曾以章运水为模特儿在小说《故乡》塑造了“闰土”的艺术形象。</p> <p class="ql-block">四、“百草园”位于鲁迅故居后面,原是周家共有的菜园,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将其描述为童年乐园。园内保留了鲁迅笔下的自然风貌,是感受鲁迅童年生活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来到周家新台门的菜园中玩耍嬉戏,捉蟋蟀,玩斑蝥,采桑葚,摘覆盆子,拔何首乌。</p> <p class="ql-block">夏天在树荫下乘凉,冬天在雪地里捕鸟。</p> <p class="ql-block">“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文中提及的泥墙根和石井至今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12岁时鲁迅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他非常留恋百草园:“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p> <p class="ql-block">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p> <p class="ql-block">鲁迅7岁时入家塾开蒙。《启蒙鉴略》,是鲁迅最早的启蒙课本。三味书屋约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三味的意思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p> <p class="ql-block">鲁迅在三味书屋的老师寿怀鉴(字镜吾)是绍兴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在三味书屋的近五年间,鲁迅依次学习了《幼学琼林》《四书》《五经》等。</p> <p class="ql-block">“孔孟的书我读得最早,最熟,然而倒似乎和我不相干。”(《写在&lt;坟&gt;后面》)鲁迅的求知欲很强,他除了学习《四书》《五经》、唐诗以及汉魏六朝辞文和其他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之外,还对许多“课外知识”兴趣盎然,如《尔雅音图》《癸巳类稿》《诗画舫》《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等等。</p> <p class="ql-block">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涯,使鲁迅受益匪浅。鲁迅在此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日后从事的文学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鲁迅《拟购书目》手稿,写于1897年前,现存北京鲁迅博物馆。清代陈淏子记述花木栽培技巧的作品《花镜》。鲁迅在阅读时颇感兴趣,并做批注。</p> <p class="ql-block">《点石斋丛画》,这是鲁迅用压岁钱和零花钱购买的画谱之一。1885年上海点石斋石印缩印本。现存北京鲁迅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科场案后,鲁迅的祖父被关押到杭州监狱,父亲被取消乡试资格,鲁迅兄弟为避株连,到亲戚家避难,被称为“乞食者”《鲁迅自传》。</p> <p class="ql-block">五、鲁迅纪念馆:通过编年体形式展示了鲁迅的生平事迹、思想发展轨迹及其与故乡绍兴的渊源关系。</p> <p class="ql-block">馆内陈列了大量珍贵文物和图片,是深入了解鲁迅及其文学成就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p> <p class="ql-block">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p> <p class="ql-block">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图为鲁迅父亲所写的借约(现存上海鲁迅纪念馆),以及少年时期鲁迅经常去的“恒记当”当铺和“光裕堂”药店。</p> <p class="ql-block">一八九八年五月,鲁迅办了八元的川资,携带着一只网篮、一个铺盖卷,告别母亲,离开故乡,前往南京水师学堂求学。</p> <p class="ql-block">是现存最早的鲁迅单人照。鲁迅在弘文学院剪辫后,拍照留念,并赠与同学兼同乡友人许寿裳一张。许寿裳称鲁迅赠与照片同时,还赠七言诗一首与他,“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p> <p class="ql-block">他获得的毕业文凭上写着:“大清国浙江省周树人,从明治三十五年四月至本年四月”。</p> <p class="ql-block">1908年,应许寿裳邀请,鲁迅与许寿裳、周作人、钱钧甫、朱谋宜五人合住在夏目漱石故居。在“伍所”居住期间,鲁迅经常从各处书店购书,但较少游览。鲁迅在吃穿住上并不讲究,却花费大量资财购买外国书刊,以此学习、练习翻译文学作品并做文章,很是勤奋。</p> <p class="ql-block">1909年,鲁迅回国,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并兼任博物课(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日籍教员铃木珪寿的翻译。</p> <p class="ql-block">据夏丏尊回忆,鲁迅在上课时要求学生不许笑,因为他认为自己授课时的态度是严肃的,如果有人发笑,严肃的氛围就遭到破坏。“周先生很严肃,平时是不大露笑容的,他的笑必在诙谐的时候。他对于官吏似乎特别憎恶,常摹拟官场的习气,引人发笑”。</p> <p class="ql-block">为浙江绍兴中学校旅京同学会合影,鲁迅在当日日记中记载此事:“十三日晴。星期休息。午后同二弟至留黎厂德古斋,偶检得《上尊号碑》额并他种专、石杂拓片共六枚,付泉一元。又至北京大学访遐卿,并赴浙江第五中学同学会,有照相、茶话等,六时归寓”。</p> <p class="ql-block">鲁迅、林语堂与几个学生在南普陀寺西南的小山岗上照相,这里到处生长着鲁迅喜爱的龙舌兰,满山是馒头一样的洋灰的坟墓。鲁迅写信给许广平说:“今天照了一个照相,是在草木丛中,坐在一个洋灰的坟的祭桌上”。鲁迅后来把照片用在杂文集《坟》中。</p> <p class="ql-block">1930年9月25日摄于上海。对于自己的五十岁寿辰,鲁迅显得格外重视。在日记中,鲁迅写下:“晴。午后同广平携海婴往阳春堂照相。”该日鲁迅照相三张,分别为单人照(上题“九月二十四日照于上海,时年五十”)、与许广平并海婴照。五十岁诞辰的鲁迅单人照,是最为著名的鲁迅照片之一,这张照片上的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场合曾被广泛使用。</p> <p class="ql-block">1933年2月24日于上海。当日鲁迅与杨铨、李济在“中央研究院”国际出版品交换处,鲁迅在日记中记载了这次出行,“午,杨杏佛邀往新雅午餐,及林语堂、李济之”。1933年1月,鲁迅加入了由宋庆龄、蔡元培、杨铨等人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被选为上海分会执行委员。</p> <p class="ql-block">1935年,鲁迅从大陆新村住所去往内山书店路上。1933年4月,鲁迅一家迁入大陆新村,这是鲁迅在上海的最后一处住所。此地荒僻,“雨后蛙声大作,如在乡间”。鲁迅与外界的信件邮件,甚至房租、水电费等事宜,全由内山书店代转代办。在此处,鲁迅曾多次掩护共产党人。1934年瞿秋白离开时,曾将一张书桌留存在鲁迅大陆新村住所中。次年瞿秋白遇害后,鲁迅将这张书桌保留下来,以纪念亡友。</p> <p class="ql-block">1936年3月23日于上海。去世前的几年,鲁迅对左联内部的斗争极其失望,瞿秋白已被杀害,冯雪峰远在他乡,鲁迅颇感“独战”的悲哀,这种情绪上的消极也加速了他身体的衰弱。</p> <p class="ql-block">1936年4月,冯雪峰作为特派员抵沪,急于见到鲁迅,未先与党组织联系就径直来到鲁迅家中,“那时已经黄昏,他在楼下已经从那个老女工那里知道我在楼上了;我听见他上来,心里快乐得很激动,同时以为他也一定很高兴,并且会先问我如何到上海之类的事情的。</p> <p class="ql-block">但他走进房来,悄然地握了握我兴奋地伸过去的手,丝毫也不以我的到来为意外,却先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两年来的事情,慢慢告诉你罢。’”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叙述源于冯雪峰1952年《回忆鲁迅》,十余年后,冯坦然自己之前对此场景中鲁迅原话做了改写,鲁迅原话为“这两年,我给他们摆布得可以!”,冯雪峰按记“这他们是指周扬等人”。</p> <p class="ql-block">改写策略与记忆组织的纠葛,也暗示着鲁迅研究中历史学与政治学的话语暗战。逝世前11天,鲁迅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参观全国第二回木刻流动展览会上,其时他已病重。在专门记述此次展览会的文章中,沙飞曾写,“饭后赶回会场,不料鲁迅先生早已到了。</p> <p class="ql-block">1910年1月10日于杭州。许寿裳、鲁迅回国后受沈钧儒邀请,到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沈离任后,夏震武继任。夏思想顽固、妄自尊大,被称为“夏木瓜”,后被许寿裳、鲁迅驱逐,戏称“木瓜之役”。图片为“木瓜之役”胜利后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27年9月11日摄于广州。鲁迅、许广平与蒋径三合影。蒋时任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馆员兼文科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曾邀鲁迅至学术讲演会演讲,讲题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p> <p class="ql-block">1930年3月27日摄于上海。海婴六个月,鲁迅双手将海婴举高高。</p> <p class="ql-block">1931年4月20日摄于上海。编订左联机关刊物《前哨》创刊号后,鲁迅与冯雪峰两家一同合影留念。据冯夏熊(冯雪峰之子)回忆说,拍这张照片时,许广平刚哭过,眼泪未干头微低。因为左联成员柔石刚被杀害,鲁迅一家正经受着悲痛的煎熬。《前哨》创刊号即为“纪念战死者专号”。</p> <p class="ql-block">1932年11月,鲁迅赴北平探望母亲期间,分别应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之邀,发表了著名的“北平五讲”。在北师大的演讲,起初在教室内,但听众甚多,只好转到室外,大家把鲁迅抬到方桌上。这一天演讲的题目是《再论“第三种人”》。</p> <p class="ql-block">1933年2月17日摄于上海。萧伯纳访华,与蔡元培、鲁迅合影。鲁迅喜欢萧伯纳,但二人身高有差,站在一起有些好笑。鲁迅回忆起这张照片时曾说,“并排一站,我就觉得自己的矮小了。虽然心里想,假如再年青三十年,我得来做伸长身体的体操…”。</p> <p class="ql-block">1933年9月13日摄于上海。这是鲁迅五十三岁生辰全家合影。鲁迅当日日记写道:“上午同广平、海婴往王冠照相馆照相,大雨一阵”。</p> <p class="ql-block">写作《朝花夕拾》后记时,鲁迅对儿时听说的“无常”详加描绘,并绘画了一幅“无常图”。上图中上方为鲁迅根据记忆中绍兴迎神赛会中活无常的形象所绘制的画作,下右侧为鲁迅从南京李光明庄本《玉历钞传》中描出的“死有分”,下左侧为鲁迅从广州宝经阁本《玉历》中描出的“活无常”。显然,鲁迅所绘更胜一筹。</p> <p class="ql-block">许广平(1898-1968),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团成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笔名景宋,祖籍福建,1898年2月12日生于广东番禺一个败落的官僚家庭里。</p> <p class="ql-block">鲁迅去世后,许寿裳在回忆录中将这首诗定名为《自题小像》。鲁迅一生很看重这张照片,多次将其洗印赠友。</p> <p class="ql-block">六、“土谷祠”:紧邻长庆寺,是鲁迅笔下《阿Q》的故乡。这座小庙坐东朝西,北依东咸欢河,南接穆神庙。虽然规模不大,仅有一间门面,但这里供奉着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是当地人祈求丰收的圣地。解放前,土谷祠除了农历四月十四日土地神生日外,平时少有人来。这里曾是无家可归的游民和乞丐的避风港。如今,虽然神像前不再有香火,但土谷祠依旧散发着历史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七、长庆寺:位于绍兴城南的塔子桥南堍,都昌坊口以北约200米处,曾是绍兴八大寺庙之一。这座寺庙坐落在斜对面,旧时香火鼎盛,如今虽热闹,但仍保留着历史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八、“仁里”小巷南口立有一座两柱冲天石牌坊,南面坊额为“仁里”,坊联为“旭日辉仁里,祥云护德邻”。</p> <p class="ql-block">北面坊额为“德邻”,坊联为“翠竹虚心有节,君子朴实无华”。这座牌坊是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后,当时的国民政府批准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孔乙己‌是鲁迅所著短篇小说《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是清朝科举制度下的牺牲者,他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华,沦落到求乞还不肯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他说话时“满口之乎者也”,时刻强调自己是读书人,甚至被别人戏弄,还自命不凡、孤芳自赏。</p> <p class="ql-block">读过书,一心想向上爬,但却连一个秀才也没有考上。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思想对孔乙己的毒害,使他养成了鄙视劳动、好喝懒做的恶习,他不愿以自己的劳动(替人抄书)去争取生存,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他偷了何家的书,被吊着打;偷到丁举人家之后,“先写服辩”,又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最后被推向了死路。‌</p> <p class="ql-block">‌《孔乙己》‌是鲁迅在1919年4月发表在《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上的短篇小说,后编入小说集《呐喊》。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p> <p class="ql-block">篇幅不长,但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所著的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自1922年以来就作为小说的典范被编入不同时期的语文教材之中,在1986年被确定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1911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称帝,复辟势力猖獗,革命成果被窃夺。小说写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尽管科举制度已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依然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p><p class="ql-block">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革命的知识分子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为了愤怒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为了“描绘社会上的另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后,于1918年冬创作了小说《孔乙己》。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4日晚20:10,完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