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里的乡愁——家的变迁

风信子

<p class="ql-block">  说起我的家,在湖南的乡间,那是一个贫困的小乡村,火车的影子都难得一见。三间破旧的茅草土坯房,一明两暗,两户人家共居其中,我家便占据其中的一间。一张破床、一个灶间,还有一张三条腿的桌子靠在墙边,这便是我们全部的家产。那时的空气清新,即使门窗紧闭,鸟儿和燕子也能在房顶自由穿梭盘旋。红褐色的泥土、雨鞋、田埂、水牛和油伞,构成了我幼时的记忆画面。泥泞的田埂上,水牛喘着粗气前行,种田的人赤着脚追赶。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只盼望多挣些钱,盖上一间遮风避雨的房子,吃上一顿好饭。然而,发家致富只是孩童的一句戏言,这里的穷坑窝似乎怎么也填不满。那时,乡村没有电,煤油灯也舍不得点,手电筒便是唯一的家电。那时也没有电话,唯一的通讯方式,就是要几天才能到达的信件。那时信奉旳生活准则就是,一碗一筷,一铺一盖,多了就是祸害。那时的生活也很平淡,除了邻家的媳妇生了娃,家里的小猫又下了三只小小猫之外,似乎再没有什么新闻可言。</p><p class="ql-block"> 后来,政策变了,家里的房子由土坯变成了砖。我家门前修了一方水池,种了一片菜园,还有八棵菊树和两棵蜜柚。成群的小鸡在田舍散步,小鸭大鹅在池塘里撒欢。生活渐渐改善,蔬果腊肉吃不完。每到冬季寂静的夜晚,总能听到“咚”的一声,那是熟透的蜜柚掉进了池塘,也没人去捡。家里装上了电灯,也有了电话,虽然不是智能的,但可以简短通话或用短信交流,快捷又方便。</p><p class="ql-block"> 红砖砌成的房子,随手脱下的衣服挂在门前,房子旁边的晾衣杆,挂满了洗净的衣衫,窗边的竹编篮筐,可以放些杂物或小物件。砖房的出现,让我们这个家旧貌换新颜。门前的水池倒映着蓝天白云,菊树和蜜柚在风中摇曳,<span style="font-size:18px;">菜园里绿意盎然</span>。夜晚,电灯照亮了每个房间,电话铃声成了连接远方亲人的纽带。每次接到儿女的问候,老人们的心里便涌起一阵温暖。</p><p class="ql-block">  如今,砖房又变成了临街的四层楼,生活用品一应俱全。童年幻想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在这里都已经实现。每当我上下楼时,总会想起过去的星星点点。四层楼的家,宽敞明亮,但老人们的心里却总有一丝牵挂。他们盼望着子女的归来,盼望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笑语欢颜。</p><p class="ql-block"> 木质扶手与台阶显得古朴而温馨,这不仅是家的象征,也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楼梯间承载着一家人的记忆,从土坯房到砖房,再到如今的四层楼,每一步都记录着生活的变迁。老人们虽然享受着现代化的便利,但内心深处却始终怀念着那些简单的日子,期待着家人的团圆。</p> <p class="ql-block">  好在有了手机,我们想家时,每天可以给老人发视频、发照片、发语音、聊聊天,每一条信息,每一幅照片都充满了浓浓的祝愿。而父亲也会时常用手机给我发他唱的老歌或弹电子琴的照片。说起陈年的往事,母亲总是叨念着一句,“那时的生活太苦了”,每当我听到这些朴实的话语,泪水总不禁落满衣衫。</p><p class="ql-block"> 但是,物质条件虽已改善,我的心中总有一丝伤感,这里少了童年的玩伴,子女长大后,不能陪伴在父母身边,让多病的二老孤独的守候床前。如今故乡的年轻人大多如此,为了生计在外奔波,只盼家中二老身体健康,安享晚年。</p><p class="ql-block"> 二老的房间里,床铺舒适干净,母亲病卧在床,被子整齐地盖着,起居饮食全由父亲照料。尽管子女不在身边,但我们对二老的关怀从未间断,手机那头的问候,视频中的笑容,都是支撑他们继续生活的源泉。老人们时常坐在窗前,望着远处的田野,回忆过去的时光,也期待着每年节假日里的团圆。</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站在那老房的废墟上,这里已变成郁郁葱葱的树林,只有那小河依旧蜿蜒地流淌在乡间。我站在河边的一块木板上,思索着未来的日子,或许离开喧嚣的都市,只是在这里享受片刻的宁静。这样的画面让我想起小时候,家境虽贫寒,但自然的馈赠却总萦绕在心间。那清澈的小河和茂密的树林,就是我们童年最好的玩伴。</p><p class="ql-block"> 家的变迁,正如同这河道,虽然曲曲弯弯,水却总是流淌着向前。生活,总是可喜可叹;岁月,总是带着快乐又伴着伤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