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篇昵称:水落石出 </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16706718</p><p class="ql-block"> 又到清明节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我就翻看手机里的照片,看着看着,故乡的往事、古井的容颜又飘浮在眼前。老家田间地头的那口井,是村里唯一的一口古井。自从村里安了自来水管,古井就停用了,因年久失修,周边的石头斑驳陆离,沾满了泥土,井边土地荒芜,杂草丛生,整个古井像老去的时光岁月一样,孤零零地立在田野里。两年前回老家,我给古井及周边拍了照片,存在手机里,时不时就看它们一眼。今日再看,更加感慨万千:往事如烟,青春如梦呀!</p><p class="ql-block"> 古井离我家最近,仍然记得每挑一担水来回得走二十分钟左右,有两条小路可以选择,如果选择走稻田中间的小路,穿越一片田野、走过一排树木就可以到达古井。手机里的这口水井,已经改造过,成了方型,印象中,以前这口古井是个椭圆,很深,人行打水道全是大大光光的青石板,从井口盘旋而下,直至井底。</p>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这口古井里的水,十分清冽,捧起喝一口,都感觉到非常凉快清爽。古井不大,但从不断流,记得有一年,大旱,周围村庄的水井都没有水了,人们到很远的地方去拉水,我们村里这口古井却还有清水冒出,好像是通了地下的龙脉一样。这源源不绝的清泉,就这样,年复一年,静静地流淌着,滋润着老家村里几十户人家的世代生灵。</p><p class="ql-block"> 仍然记得,每隔一两年,村里总要对古井进行清理,每次清理都要投放不少石灰,石灰在水里发生化学反应,冒出很多泡泡,发出咝咝的响声,石灰把水中的杂质全部吸附,沉淀到井底。那时村里没有抽水机,便组织全村所有的劳动力,在井里架起竹排,分成几行,每行一桶水一桶水往上传递,有时还喊着口号,每一行都相当于一台抽水机,快速往井外排水,场面十分壮观。经过清理后的古井水,变得清澈透明,每一次清理,石灰水都把藏在洞里的鲶块鱼和塘角鱼熏得晕晕沉沉,鱼儿纷纷游出洞外,<span style="font-size:18px;">迷迷糊糊就</span>被村里人抓获,这些大大土生土长的鱼儿,和豆腐一起焖,是难得的一道美味佳肴,如今想起,还令人垂涎欲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挑水是村里每天每户必须做的一件大事,可惜我手机拍不到那些动人的画面了,但我知道,村里人挑水,大都选在做农活前的早上,或者是做完农活回家后的傍晚。每当天蒙蒙亮,勤快的媳妇们就出门挑水去了,天亮的时候,挑水的队伍越来越大,经常看见三五成群,你来我往,行走在水田边上,她们擦肩而过时互相打着招呼,成为村里一道特别的风景线。碰到新来的媳妇,第一次去古井挑水,总有人带着,就更加引人注目,大家都想看看这新媳妇长得怎样,也想从她的挑水姿势、步伐和言谈举止等等,看看她的劳动能力、为人处世。这时候,挑水的人就特别多,有的故意等着新媳来了再一起走,队伍拉得好长好长,有说有笑,颇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家里每天至少要用4至5担水,记不清楚什么时候我开始分担家里挑水重任了,只记得四五年级时,我每天放学回家,先去挑一担水回来,然后淘米煮饭,饭煮好了再去挑一担水回家。那时,喜欢看课外书,经常边煮饭边看书,有时看入谜火都烧到脚下才猛然发现。那时书很少,《青春之歌》《第二次握手》及手抄本之类的书,能弄到的都看了,常常为苏冠兰与丁洁琼纯洁的爱情故事而感动。</p><p class="ql-block"> 我刚上班的前几年,弟弟还未成家,每次休班回老家,我总要帮母亲做些农活,也经常去古井挑水,因为久不挑担,肩膀有些痛,但我都坚持挑着。为这,还得到村里人的赞扬,就连外村的亲戚们都拿我来教育那些表弟们,我觉得没有什么,都是应该尽的义务而已。</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这口井也有些神秘,小孩一个人去挑水的时候,有些害怕,隔壁婶婶家的小女孩单独去挑水时,不小心就掉进这个深井里被淹死了,时隔两年,阿婶去挑水发现井里浮起小女孩的鞋子,又哭了一场,那悲伤的故事与场景,深深刻在我童年的脑海里,至今仍挥之不去。世事沧桑,如今阿婶也去了天堂,我想她应该与小女孩团聚了,天堂里没有悲伤。</p><p class="ql-block"> 手机里的这条古道,从古井边穿越而过,小时候听母亲讲,这条古道,国民党军队走过,日本鬼子走过,解放军也走过,留下不少故事。我上五年级至初中的时候,也天天走过路过,许多上学的故事和母亲讲的故事一样,都留在我的记忆深处。</p> <p class="ql-block"> 如今,古道早已荒芜,有的路段芳草连天,有的路径路况变了,两边原野的面貌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变的只有这口古井,仍孤独地守望在那里。</span>现在村里也不用挑水了,年轻人好多都不知道这口古井,只有上了年纪有过挑水经历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像我一样,久不久就会想起故乡、想起故乡这口古老的水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