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龙岩寺位于广东省惠东县多祝镇大南山半山腰,始建于明崇祯13年(1640年),距今已有380多年历史。寺庙由罗浮山的七世祖观法大和尚筹建,八世祖镜珊禅师建成庙堂,后经九世祖、十世祖、十一世祖化缘筹集资金,于康熙38年(1699年)扩建而成规模。龙岩寺因建在一具巨大的“龙舌石”岩下而得名,当地人称之为“石庵”。主殿被“龙舌石”覆盖,仿佛积聚了山之灵气。寺庙周围奇峰突兀,沟壑纵横,林木葱翠,自然风光优美。</p> <p class="ql-block">寺庙建筑古朴,瓦顶为绿色,与背后的绿山融为一体,显得精致大气。佛殿左侧建有观音殿,硬山顶,三开间,一进深,建筑面积75平方米。观音殿上方建有祖师堂,佛殿两侧分别建有接待室和招待所。</p> <p class="ql-block">龙岩寺周边还有天龙潭、地龙潭、水鹅、银坑、石陂坑、五马归槽等瀑布群,以及莲花顶仙人桥、飞来石、石臼、石室、石船、石门等自然景观。目前,当地已开发“南山漂流”项目,并计划整合周边的客家古民居“田坑城”和角峰畲族村等景点,打造“南山旅游区”。</p> <p class="ql-block">惠东县龙岩寺。海拨1050米。此外,龙岩寺还流传着一个民间传说:道光年间,惠州府城一位叫唐秀的寡妇为救治患重病的家婆,经仙人指点来到“莲花顶”采集灵仙草,家婆药到病除,此事传开后,南山龙岩寺香火旺盛。</p> <p class="ql-block">如今,龙岩寺已成为徒步大南山的热门起点,吸引了不少游客和登山爱好者。寺庙设有停车场,交通便利,周边景色宜人,是体验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绝佳去处。</p> <p class="ql-block">大南龙岩寺位于惠东县九龙峰旅游区大南山半山腰,海拔1050米。</p> <p class="ql-block">惠东昙畲族村位于惠东县九龙峰旅游区大南山深处,海拔约400米的半山腰上。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畲族聚居村落。昙畲族村历史悠久,据考证,元末明初,惠东境内便已有畲族活动足迹,明中期后,惠东畲族群众逐渐由游耕转向定居,最终形成今日的聚居格局。</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早期活动:元末明初,畲族先民在惠东境内活动,过着游耕生活。逐渐定居:明朝中期后,畲族逐渐从游耕转向定居,最终形成了包括昙畲族村在内的多个聚居村落。现代发展: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昙畲族村在基础设施、旅游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p> <p class="ql-block">文化特色语言与传统:畲族有自己的语言,昙畲族村约有三分之二的村民会讲畲语,保留着丰富的畲族文化传统。民俗活动:村里会举办各种畲族民俗活动,如“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展示畲族舞蹈、美食和传统习俗。建筑特色:村中保留有畲族特色的石头房子和用石头堆砌而成的羊肠小道,展现出原始古朴的生活风情。</p> <p class="ql-block">人口与经济人口构成:昙畲族村现有常住人口30多户,约200人,主要有盘、蓝两大姓氏。</p> <p class="ql-block">经济活动:村民以农耕为主,拥有耕地100多亩。近年来,随着旅游开发,旅游业逐渐成为村里的重要经济来源。</p> <p class="ql-block">旅游开发:村里将梯田、茶园、果林和独特的自然资源相结合,打造了极具特色的畲族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村。</p> <p class="ql-block">基础设施:近年来,村子累计投入约2000万元,进行了整体规划和设计,完成了蓄水池、道路硬底化、登山道、观景台、文化活动场地等提质升级建设。</p> <p class="ql-block">惠东昙畲族村以其独特的畲族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了惠东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惠东县多祝镇皇思扬村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古村落,以下是其详细介绍:历史沿革起源与发展:皇思扬村始建于明中期,繁荣于清康乾时期,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明末清初,萧、杨、许、郑等姓族人从闽南地区迁入此地,各族各姓经过数百年繁衍生息、悉心经营,逐渐聚族成寨,开启皇思扬古围村的数百年荣光。</p> <p class="ql-block">惠东县多祝镇皇思扬村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古村落,以下是其详细介绍:历史沿革起源与发展:皇思扬村始建于明中期,繁荣于清康乾时期,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明末清初,萧、杨、许、郑等姓族人从闽南地区迁入此地,各族各姓经过数百年繁衍生息、悉心经营,逐渐聚族成寨,开启皇思扬古围村的数百年荣光。</p> <p class="ql-block">更名与荣誉:原名黄沙洋,于清朝康熙年间更名为皇思扬,因嘉庆皇帝御书“介寿诒谋”牌匾一方并恩准建造,取名意为该村是皇帝值得思念赞扬的地方。2014年11月,皇思扬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p> <p class="ql-block">建筑布局:皇思扬古围村的建筑群按“设治防御”体系设计,巧妙融合了居家生态与世俗传统文化,占地约20万平方米,屋连屋,墙连墙,把四姓的民居紧凑相连。整个村落由东、西、南、北门和围墙联结民居组成,民间房屋的外墙往往不设窗,村内建筑由四大姓民居分别筑墙围成,再以鹅卵石铺道连接成一座座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大部分住宅是二进或三进硬山式结构,屋檐、门楹、窗棂,有灰塑、石雕、木雕,这些是以蝙蝠、龙、鹿、花草等为题材,表示吉祥如意,整幅画生动形象,内容丰富,装饰华丽,工艺精巧,堪称岭南民间建筑装饰之精华。</p> <p class="ql-block">特色建筑:村内有城门、神庙、青丝观、书院、学堂等,还有介寿诒谋牌坊、武魁楼、龙光书室等标志性建筑。其中,“介寿诒谋”圣旨牌坊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全国皇帝圣旨赐建的牌坊之一。</p> <p class="ql-block">文化特色科举文化:皇思扬村在清朝有过鼎盛时期,村人非常重视文化,经商有钱就设私塾、办书斋、兴学堂,当时全村就有十多间的书室。据四姓的族谱记载,当时考取二十多位进士、举人,官居一品至六品。</p> <p class="ql-block">宗族文化:在这村庄生活的人们主要有萧、杨、许、郑四大姓氏,他们从明末清初从福建漳州迁至这里围寨建屋,繁衍生息,谋划“天人合一”,图展未来的建筑布局,打造基业。</p> <p class="ql-block">保护措施:近年来,多祝镇以皇思扬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为核心,通过风貌管控、河道整治、亮化工程、完善周边基础设施等有力措施,推动古围村保护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做到保护、修缮、开发深度融合。</p> <p class="ql-block">惠东县多祝镇皇思扬村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了惠东县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