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暨“莫高精神”红色主题展目前在北京展览馆隆重举办。首季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0月28日。展览现场身姿曼妙的舞者饰演飞天神女,展现“反弹琵琶”的飘逸灵动,也为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震撼与感动。</p> <p class="ql-block"> 3月27日至29日,“跟着艺术游甘肃”文艺展示活动在北京展览馆举行。“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开幕式上敦煌乐舞以及美轮美奂的敦煌服饰展,为京城的三月留下了一抹绝美的“敦煌色”。</p> <p class="ql-block"> “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海报。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此次展览以“复制洞窟+文物+壁画彩塑+文化体验”为架构,全景展现敦煌艺术的千年积淀与丝路文明的开放包容。展览历时三年精心研究、策划与筹备,依托高精度数字技术与匠心手作,将跨越十个朝代的九座莫高窟艺术精华,近300幅/件高保真壁画与彩塑,凝练于逾3000平方米展厅中。</p> <p class="ql-block"> “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共呈现九座复制洞窟,近300幅/件临摹壁画、雕塑及文物真迹。</p> <p class="ql-block"> “莫高千窟列鸣沙,崖壁纷披五色霞。”本次展览核心亮点之一是以尖端技术复制的九座洞窟:西魏第285窟、初唐第57窟、初唐第220窟、盛唐第217窟、盛唐第45窟、榆林窟中唐第25窟、中唐第158窟、晚唐第17窟(藏经洞)和元代第3窟。涵盖从北魏至元代跨越十个朝代的经典之作,既有展现多元文明交融的丝路盛景,亦有佛教中国化的艺术巅峰,还有藏经洞出土精美文物数字化回归成果。</p> <p class="ql-block"> 初唐第220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部。主室为覆斗形顶,西壁开一龛,是唐代的代表窟之一。宋或西夏时,此窟壁画全被覆盖,绘以满壁千佛。瑰丽壁画描绘唐代开国气象与丝路商旅,见证初唐艺术鼎盛与文明交融。</p> <p class="ql-block"> 盛唐第217窟。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中国建筑多以木构为主,经过千百年来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保存至今的古代建筑已经不多,尤其是唐代以前的建筑实物更是非常罕见的。217窟的壁画中保存了大量建筑形象,对于研究古代建筑的形制具有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中唐第158窟以“最美涅槃佛”而著称于世。该窟作为涅槃窟,是将涅槃作为洞窟的主体,表现释迦牟尼涅槃时的情景。当没有遮挡的卧佛像赫然横陈在观者面前,给人以巨大的艺术冲击力:但见这尊长达15.6米的卧佛像双目半闭、唇含笑意,丝毫没有凡人入卧终的痛苦和悲哀。相反犹如欣慰,满意而入睡,整个形态、表情深刻地表现了“寂灭为乐”的哲学意境,堪为中唐时期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 卧佛西壁菩萨:他们作为大乘修行者觉悟很高,深知释迦牟尼涅槃是进入最高理想境界,因此表情多为羡慕憧憬。</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图》。这幅出自莫高窟第61窟的巨幅壁画,面积达45.9平方米,是同类题材中规模最大的一件。展览完整呈现这一杰作,令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和感受其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 复制的元代第3窟,在敦煌莫高窟日常并不对外开放。该窟以其精美的“千手千眼观音”壁画而闻名,观音像的手臂层层叠叠,展现了元代佛教艺术的独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 现场以实物还原、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敦煌壁画和泥塑佛像的制作流程,以及花砖、藻井纹样等敦煌建筑装饰艺术中的瑰宝。以泥塑佛像为例,传统工艺的核心步骤分为搭骨架、扎大形、泥塑塑造、彩绘装饰四大部分,通过天然材料与精细技法结合,最终形成立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其中骨架搭建是奠定造型基础,在制作初期需用木棒、竹竿或金属丝构成主支撑,敦煌本地特有的红柳、杨柳枝干因其柔韧性与耐腐蚀性,常被用于制作核心骨架。</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的壁画、藻井,是洞窟顶部的璀璨明珠。那精美的莲花图案,层层叠叠,宛如盛开在天际的花朵,散发着圣洁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的音乐与舞蹈相得益彰,共同演绎出一场震撼人心的艺术盛宴。</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的音乐与舞蹈交织成一场摄人心魄的艺术盛筵,跨越千载,承载民族底蕴,为千年艺术传承注入蓬勃活力,散发着难以抗拒的迷人魔力。</p> <p class="ql-block">九色鹿于壁画间灵动如生,九色光芒交织,演绎着善良与正义的千古传奇。</p> <p class="ql-block"> 自清朝以降,莫高窟便受到了各代政府的护持。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爱国诗人于右任亲临敦煌视察,目睹莫高窟的壮丽与沧桑后,心潮澎湃,遂以笔为剑,写下了振聋发聩、引人深思的诗句,唤起了社会各界对莫高窟保护的关注。“仆仆髯翁说此行,西陲重镇一名城;更为文物千年计,草圣家山石窟经。”——于右任。</p> <p class="ql-block"> 1941年5月,张大千携家人、弟子及裱工等前往敦煌考察研究石窟壁画。在此后近三年时间里,他匍匐于昏暗洞窟角落,对十六国、两魏、北周、隋、唐等历朝历代的壁画进行临摹,共完成276幅作品。</p> <p class="ql-block"> 旧时,在那段黑暗的岁月里,诸多来自英国、俄国等国家的所谓“探险者”,实为贪婪的文物掠夺者。他们觊觎敦煌的珍贵文化遗产,肆无忌惮地窃取了大量佛像、佛头、精美壁画、经卷以及古籍文本等。</p> <p class="ql-block"> 本人曾经探访过的英国驻喀什领事馆旧址。英国所谓“探险家”斯坦因以喀什为据点,非法从敦煌石窟掠夺大量珍贵文物,藏于英国驻喀什领事馆内。我踏入这座领事馆旧址,仍能感知历史的沉重。这里曾隐匿着无数来自新疆、甘肃的文化瑰宝,如佛像、经卷、壁画等。斯坦因的行径,使中国文化遗产损失惨重,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屈辱印记,警示后人重视文化遗产保护。</p> <p class="ql-block"> 往昔动荡岁月,英国与俄罗斯驻喀什领事馆相距不远,成为列强文化掠夺的“据点”。英国斯坦因等及俄方人员,窃取海量中国文化遗产,敦煌壁画、经卷等诸多瑰宝惨遭劫掠。这些流失的遗产,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刻下深刻屈辱的伤痕,警醒后人守护文化珍宝。</p> <p class="ql-block"> 藏经洞,被誉为“打开世界中世纪历史的钥匙”。其出土文物记录了“全世界最古老的星图”和“古代的乘法口诀”等古代智慧,并生动描绘了当时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回溯历史:1900年夏天,道士王圆箓无意中发现藏经洞,在3平方米不到的洞窟内竟堆满5万多件中外文书、经卷、织绣和画像,是从三国魏晋到北宋一千多年间的古文献。这一发现轰动了世界,自1905年至1915年期间,先后有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吉川小一郎、俄国人鄂登堡等纷至沓来,他们陆续用低廉的价格从王道士手中骗购文书、经卷和其他文物近四万件,敦煌藏经洞文物中的大多数精品就此流失海外。现场展陈的文图资料,也对这一令人痛心的过往有所介绍。</p> <p class="ql-block"> 在“如是莫高”展览中,那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敦煌莫高窟文创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壁画元素的丝巾、憨态可掬的飞天玩偶,每一件都凝聚着千年文化的神韵。</p> <p class="ql-block"> “如是莫高”展览,规模浩大,莫高窟灿烂辉煌的艺术在此呈现,悠久历史文化交织,带来无与伦比的震撼体验。</p> <p class="ql-block">本文图片、说明文字、历史资料来自展览介绍和网络,在此一并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