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案头之上,一本由沈从文编著的《边城》静卧其中。岁月的痕迹悄然爬上书页,早些年因置于阳台书架而遭受雨水侵袭,字</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迹</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略显泛黄,但这丝毫未能削减我对它的热爱。每一次阅读,都仿佛是一场心灵的洗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每当翻开这本经典之作,就如同踏入书中那遥远而宁静的湘西小镇。沈从文在开篇对湘西官道通往“茶峒”小镇“溪如弓背,山如弓弦”的景致描绘,早已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之中。这段精妙的文字,也时常在我的文章中被引用,成为我笔下的一抹亮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读《边城》,我深深感受到翠翠的纯真、傩送的深情以及爷爷的慈爱。书页间流淌着清澈见底的溪水,带着淡淡的忧伤与无尽的温情,将我一次次引入那片宁静的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每一次重读《边城》,总能发现新的细节,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情感愈发浓烈。初次阅读时,我为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感到惋惜;而如今再读,却更多地体会到沈从文笔下的人性之美,那是一种超越爱情的生命尊重与关怀。书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仿佛都拥有生命,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湘西的山水是《边城》的灵魂所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十年前,我曾自驾前往湘西边城,亲身感受那灵动绝美的原始风景。正如书中所描绘,通往“茶峒”小镇的官道旁,碧绿的溪水依旧流淌,古老的渡船码头草棚遗迹尚存。在岸边,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爷爷、翠翠与大黄狗的身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人说,《边城》是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我深以为然。沈从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走出湘西小镇时的理想化乡村世界。那里没有喧嚣与纷争,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然而,这种理想化背后,却隐藏着翠翠的孤独、爷爷的离世以及傩送的远去,正是这种无奈与无常,让《边城》更加真实动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读《边城》,不仅是为了重温那个美丽的湘西小镇,更是为了寻找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归属。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沉迷于手机上“光怪陆离”的网红新闻,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阅读这些名著,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边城》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更为简单、归于自然的生活方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书中每一个字句,仿佛都带着泥土的芬芳与溪水的清凉。它们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或许,这正是我为何对它爱不释手,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它的原因。因为在其中,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边城。”</span></p> <p class="ql-block">编辑:周国平</p><p class="ql-block">摄影:周国平 </p><p class="ql-block">音乐:QQ纯音乐 江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