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人的一生,总有记忆中难忘的人和事。有人把它写成回忆录,向他人分享旅途的雪泥鸿爪,有人把记忆说给孩子们听,有人也会把它留在心底,陪伴自己的灵魂。我让记忆点滴留痕在纸笺上,点缀人生的真情实感,感悟赤子情怀!</b></p><p class="ql-block"><b>60多年前的1963年,在年迈老母亲的动员下,我从军入伍,开始了前半生的军旅生涯,部队是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现武警部队)。这是一支为新中国做出了杰出贡献的英雄部队,新中国成立的13年里,虽然经历过多次改编,部队的公安性质和内卫基本任务始终未曾改变,那枚盾牌的军种符号始终随着部队流动。我是公安部队恢复建制后第一批入伍的义务兵。</b></p><p class="ql-block"><b>是年年底,国家动员适龄青年应征入伍,当兵为打仗,是动员参军最响亮的口号。特别是“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宣传口号占据了宣传标语的版面,“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参军的志愿,是想当一名边防战士,怀着为国戎守边疆的英雄梦而参军。最后却分配到了公安部队,母亲来信鼓励,只要国家有需要,你就要好好去当兵。听从母亲的教导,在祖国边陲站岗执勤,为保障社会安宁贡献了全部青春。</b></p> <p class="ql-block"><b>当年报名参军的场景,热烈而积极又慎重。我是共青团员,团支委兼团小组长,完全应该积极应征入伍,第一时间却没有去报名。因为三年自然灾害中,父亲病故,母亲身体受到严重伤害,拖一拖扛一扛是农村当年医疗的实际。母亲在那种情况下硬扛了几年,落下了白内障晚期的眼疾,生活已经失去了自理能力。老母需要儿子侍奉,儿子需要奉养母亲。当兵为国,侍奉老母,两者都是人之常情,困惑于两难中,一直也没有去报名。</b></p><p class="ql-block"><b>虽然没有报名,公社武装部和征兵部队的首长一直在关注我,并且多次上门了解情况。特别是接兵部队中一位大尉军官,后听说他是北京标兵部队,特别有兴趣关注我。征得母亲的同意,他和公社武装部长一同来家访,做我的思想工作。部长开门见山说出意见,他说:“你放心去当兵,你母亲的生活困难,由公社全部负责。自留地由生产队包种,粮食柴草分配,按生产队最高数额分配,多分细粮少分粗粮,生产队安排专人帮你母亲挑水。”他把我心中的一切困难都包揽进去了。</b></p><p class="ql-block"><b>送走他们后,母亲对我说:“幺儿!领导上门多次了,你不要考虑妈妈的困难,国家有需要,你就要去。”还不忘补充一句“人不出门身不贵”。这是我第一次听妈妈说到这句话,感触非常深刻。即刻对母亲表态说:“妈,我听你的,明天就去报名。”第二天到了公社武装部,部长听说报名参军,他非常高兴,立即带我到乡卫生所进行体检,前脚回到家,后脚就收到了入伍通知书。</b></p> <p class="ql-block"><b>因为时间仓促,留作准备的时间就很少。平时我在家,耕种自留地,浇灌蔬菜,舂米推磨,切菜烧火做饭,出工劳动,下工上山拾柴火,生产队分配粮食等,全由我承担,参军一走,一切就要由母亲独自承担。参军离家容易,真要离开母亲,也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b></p><p class="ql-block"><b>趁着两天时间,为母亲清洗衣物,帮母亲准备煮饭用的柴禾,尽量多做一点,自己才勉强放心。第三天早上,我和母亲简单吃过早饭,母亲只说了一句话:“到部队要听党的话,好好当兵。”一切均在无言之中度过。</b></p><p class="ql-block"><b>后来知道,山沟里两千多人的两个生产大队,参军入伍仅我一人。农村经历了大食堂,刚开始实行家庭厨房,人们还处于极度贫困,人与人之间来往显得也极其平淡。院子里的长辈们头天晚上来家看望,说了一些安慰母亲的知心话,鼓励我好好当兵多保重。一早,正值冬季,穿着平时的旧棉袄单布鞋,记得那天的天气却格外晴朗。</b></p><p class="ql-block"><b>母子俩在这熟悉的田埂上,身上除了穿戴,空着两手什么也没带,一前一后显得冷冷清清的走着。短短的两段田埂,走得很难很慢,空气好像凝固。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去从军至何方?母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村里的军属模范,懂得当兵的道理,离别的滋味显得特别不平凡。</b></p> <p class="ql-block"><b>走了约二里路,转身对母亲说:“妈妈,不要送了,回去吧!”母子俩对视着,我补充说:“妈,等我服役期满,立即回来看你。”母亲听后也没说话,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为了打破这种离别的局面,我只好转身向公社方向走去,走了十来步,折转回头看看母亲,她还静静地站在原地没有挪动。</b></p><p class="ql-block"><b>我大声说:“妈,你回去吧,好好保重身体啊!”远远看见妈妈慢慢扭转身子,抬手在两眼揉着,一定是在擦拭眼泪,坚强的妈妈真的流泪了?此时,我的眼泪好像也要夺眶而出,面对母亲只能紧紧地控制着绝不能流泪,绝不能辜负妈妈的心愿。走了一段路,再回头,见妈妈拐着小脚缓慢朝小山冈走去,慢慢消逝在山冈的南边。</b></p><p class="ql-block"><b>到了公社驻地大门口,部长指挥入伍青年分成三排站在台阶下方,举行了简短的欢送仪式。一队小学生给我们每人戴上一朵大红花,公社领导致欢送词,部长让我代表入伍青年表决心,欢送会就简单结束。部长带队步行约40里山路,到达县城武装部,按花名册逐一核对,向接兵部队办理新兵移交。</b></p><p class="ql-block"><b>接兵部队集合点名编班,以新兵排为单位,去领取装备装具服装被褥。每个新兵脖子上挂着大皮鞋,肩上挂着水壶挂包里面装着牙膏牙刷军用漱口杯还有背包带,两肩搭着崭新绿军被和白色褥垫,两手环抱着棉军装绿衬衣绒衣短裤棉线祙军用解放鞋等衣物用具。挂着抱着,人人喜笑颜开,引来行人伫立拍手致敬!</b></p> <p class="ql-block"><b>列队到了新兵临时驻地,排长带到澡堂洗澡,换下旧衣服,穿上新军装,旧衣服捆成包裹交给送行的公社武装部长,带回转交每个新兵的家庭,到此,我们正式入伍了。新兵班长教会打背包,学习内务条令,简单列队,成立革命军人委员会,任命新兵临时副班长。军人委员会由指导员提名,我被选举为组织委员兼群众委员,任命为临时副班长。“人不出门身不贵”,妈妈的古训再一次在我耳边响起,妈妈慈祥的形象在我心中冉冉升起!</b></p><p class="ql-block"><b>晚上县政府在县川剧院召开欢送大会,约四百名新兵和接兵部队以及县里的领导和干部群众,把县城川剧院兼大礼堂坐得满满的,隆重而热烈,耳熟能详的川剧《岳母刺字》牢记心里。第二天早晨,锣鼓声口号声欢呼声夹杂快乐的歌声响彻晨雾中的小县城,我们身上栽绒帽和背包上飘满了纸花瓣,在夹道欢送的人群中热泪盈眶,满怀激情地奔赴保卫祖国的内卫边陲,开起了我的前半生军旅生涯。</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摘自《石门坎的孩子》第二篇“军旅”片断之一</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3日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