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日谷雨,恰逢喜雨。水润万物,雨水后土膏脉动;雨生百谷,谷物得雨而茂盛。 谷雨三候:一候,萍始生,浮萍开始生长;二候,鸣鸠拂其羽,布谷鸟鸣叫,提醒人们要开始播种;三候,戴胜降于桑,桑树上已经可以见到戴胜。谷雨三候对应的花信是:一候牡丹;二候酴醾;三候楝花。</p> <p class="ql-block"> 雨中赏景,喜柳絮飞飘,赏雨翻浮萍,观鸣鸠拂羽,怀春风拥春色,陶醉于“杨花柳絮随风舞”的景观,放眼绿意无边和悄然生长的嫩青。我贪婪地感受着天上人间处处洋溢着的盎然生机,朦朦欲醉。不,是真的醉了!</p><p class="ql-block"> 忽闻落在房脊和树梢的两只喜鹊的合欢对唱,又见几只春燕巷口处雨里衔泥,冥冥中它们是在提醒我:今天是纪念造字先人——文圣仓颉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以前我只知道有这么个传说,而真正对仓颉产生骨子里的敬仰,还是从2018年的4月初在传统文化辅导员培训时,聆听李瑞成主任分享的《寿光的历史由来》开始。李主任讲解“寿光三圣”时,让我更多的了解了文圣仓颉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传说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了汉字,这一伟大贡献感动了上天。为了奖励仓颉,上天降下了一场特殊的“谷子雨”,即天空中落下大量谷米,象征着丰收与吉祥。后人将这一天定为“谷雨”,以纪念仓颉的功绩。并且轩辕黄帝为表彰其功绩,赐予其“仓”姓,寓意“君上一人,人下一君”,象征其地位超越常人。</p><p class="ql-block"> 关于仓颉造字的故事,在寿光还一直流传着一个美丽传说:2500多年前,孔子听说在周初时北海(今寿光一带)的仓颉墓中出土了一块石刻,上面记有28字却无人能识。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他便带弟子们风尘仆仆赶到寿光造访仓颉石刻。结果,孔老夫子看完后也没有认出是什么字。从此,在寿光一带的百姓口中,诞生出“仓颉造字圣人猜”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 后人们对仓颉有很多种尊称,比如:“文祖仓颉”、“造字圣人”、“字圣”、“仓圣”还是“四目老翁”,无论是哪一种都体现了仓颉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其在文字创造和文明传承和发展中的不朽贡献。他的发明不仅解决了结绳记事的局限性,还为后来的各种文字系统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来到仓圣公园的仓颉塑像前,我驻足而立,掸袖拂尘,双手合十,仰望着“龙颜四目,生有睿德”的尊容,不由地想:文祖仓颉为什么还在凝神沉思着?五千年过去了,难道他还在研究造字吗?还是在想着当年“鸟迹书”的28个字有什么新的进展呢?</p><p class="ql-block"> 我想,仓颉造字的初衷也许表达着这样的心愿:让黄帝跟炎帝联合起来,使整个民族走向繁荣昌盛?也或许随着时过境迁,他又在与时俱进地表达了他的另一个心愿:他石刻的28个字里揭示了人世上生存的基本需要,那便是“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更或许他高赡远瞩,应该是看到了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分明地,文祖仓颉那慧眼炯光里透出的自信的神情是在告诉我们:他已经看到了咱们的总书记习近平主席带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践行者的标签走出国门,他也听到了习近平主席在不同的场合引用合适而又富有内涵和诗意的句子!</p> <p class="ql-block"> 恭恭敬敬地站在文祖仓颉的脚下,我以精神和心灵跟他对话,努力感受着他的气息,更渴望能从中吸收到先人的那份文气。其实,我已分明地感受到了是他的造字为后人带来的智慧,才使古国文明以延续,还有他的开拓精神一直有效传承,弘扬传承中华优秀统文化永远在路上……</p><p class="ql-block"> 情不自已,我再一次双手合十,顶礼膜拜。这时侯,我似乎吸收到了一种渴求的文气,我的身心也仿佛得到了谷雨的润泽。疫情过后,春暖花开,和昫的东风携带着十三亿颗感恩之心迎来的谷雨毫不吝啬,眷顾每一寸华夏热土,以滋润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田,涤净了每一处角落的霾晦,使国泰且民安,无不给人一种文明向善的奋进勇气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文字原创:王丽丽</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图片来源:网络(若侵立删)</u></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