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之清明

听绽羡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节,起源于周代,反映气候转暖、春耕开始的自然规律。《淮南子》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br><br>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其形成确实融合了三个古代节俗与节气,分别是清明节气、寒食节和上巳节。这种融合体现了自然时序与人文习俗的交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明节气<span style="font-size: 17px;">: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是农耕时令的标志,约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交节,象征“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其功能以农事指导为主,如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span></p><p class="ql-block">寒食节:<span style="font-size: 17px;">源于周代禁火习俗,后与纪念春秋时期介子推的传说结合。核心习俗包括禁火冷食、扫墓祭祖。唐代将其纳入国家礼制,成为清明祭扫习俗的主要来源。例如,唐代寒食节放假长达7天,与清明连休形成“黄金周”。</span></p><p class="ql-block">上巳节<span style="font-size: 17px;">:农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早期以水边祓禊(祛灾沐浴)、春游踏青为特色,后逐渐演变为郊游、插柳等娱乐活动。其春日活动被融入清明节,增添了节日的生机。王羲之《兰亭集序》描绘的曲水流觞即源于上巳节。</span></p> 清明节的主要习俗:<br>1. 扫墓祭祖: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理杂草、摆放供品、烧纸钱,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br>2. 踏青郊游:清明时节春暖花开,许多人会外出郊游、放风筝、赏花,感受春天的气息。<br>3. 吃清明食品:各地有不同的清明特色食物,如江南地区的青团(艾草糯米团),艾草汁与糯米粉制成的绿色团子,象征清明生机。北方吃冷食(如寒食粥)。南方有吃清明螺、艾粄等习俗。<br>4. 插柳戴柳:有些地方有插柳枝或戴柳条的习俗,寓意驱邪避灾。 门前插柳寓意驱邪避灾,因柳生命力旺盛,也象征对逝者的思念。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部分地区保留戴柳圈的习俗。<br>5. 其他活动:植树:清明前后利于植物生长,民间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农谚。拔河:古代称为“牵钩”,唐代成为清明流行活动。 作为唯一兼具节气与节日双重属性的传统节日,清明既蕴含“慎终追远”的孝道文化,又体现对自然生机的拥抱。其融合过程展现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并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代整合:唐玄宗将寒食扫墓写入礼制,并设立“寒食清明假”,使寒食与清明节气的时间重叠习俗官方化。<br>宋代定型:进一步吸收上巳节的踏青、插柳等习俗,形成兼具祭扫与春游的完整节庆体系。宋代寒食节与冬至、元旦并称三大节。<br>清代简化:寒食节逐渐消失,其核心习俗完全并入清明节,最终形成现代清明节的基本面貌。<br>现代清明节的活动体现了三者的融合:寒食遗风:扫墓祭祖、禁火(部分地区保留冷食传统,如青团)。上巳传统:踏青、放风筝、插柳等春日活动。<br>节气特性:顺应天时,既是农事节点,也承载“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 作为唯一兼具节气与节日双重属性的传统节日,清明既蕴含“慎终追远”的孝道文化,又体现对自然生机的拥抱。其融合过程展现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并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