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苍山一飞鹰<div>图片:苍山一飞鹰</div><div>视频:苍山一飞鹰</div><div>美篇号:1751699</div><div><br></div> <h5>从安宁河大桥进入冕宁</h5> 四川·冕宁 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到冕宁走高速,全程70公里,经过安宁河大桥进入冕宁县城区(城厢镇)。大桥两边的灯柱为嫦娥飞天造型,十分漂亮,仿佛在欢迎每一个来到冕宁的客人。<div><br> 凉山区域地形狭长,两边山峦起伏,中间为盆地,安宁河在这条狭谷中自北向南流入金沙江支流雅砻江,全长320公里,像一条银线将两岸城镇穿起,德昌、西昌、冕宁都在这条线上。我们和当年红军一样,顺着这条凉山州的母亲河逆流而上,进入它的发源地冕宁。</div><div><br></div> <h5>安宁河</h5> 今日的冕宁和红军经过时相比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街道纵横,高楼林立,一片繁华景象,早已不是当年两条大街几间平房的荒僻衰落模样。<div><br> 我们先来到城区东部的红军文化广场,广场看上去不是很大,却热闹非凡,很多父母带着孩子乘坐游乐玩具车,一片欢声笑语,广场雕像前还有彝族妇女们在唱歌跳舞,我们也随着看热闹的人群,边欣赏表演边观赏雕塑。</div><div><br></div> <h5>《长征颂》雕塑</h5> 广场上最醒目的是《长征颂》雕塑,8个红色大理石的人物头像呈山字形排列,毛泽东最高,两边是周恩来和朱德,再往下是张闻天、王稼祥、陈云、刘伯承、聂荣臻,整个雕塑宽20.5米,高7米。背面为四组浮雕,反映了欢迎红军、建立政权、彝海结盟和护送红军的历史情景,并有《长征颂》铭文。<div><br> 细读铭文,我与妻说了两处疑惑。铭文中称冕宁是红军长征到四川进驻的第一座县城,前面说过红军之前占领德昌补充给养。还有冕宁是“长征”一词的诞生地,1935年2月22日二渡赤水后红军总政治部在《告工农劳苦群众书》中就使用了“长征”的说法,其本意应该是指“万里长征”一词,礼州称其为首发地,看来冕宁也在争这个荣誉。“万里长征”一说出现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此布告在红军进入冕宁前可能已发布,但目的确是为了通过冕宁彝族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而制订。</div><div><br></div> <h5>雕塑背面</h5> 红军文化广场和雕塑是冕宁红色文化草地公园景区的一部分,这里紧靠安宁河,风景秀丽,旁边还有红色冕宁纪念馆,我们饶有兴致地游览起来。<div><br> 红色冕宁纪念馆,内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冕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冕宁”、“未来的冕宁”3个展厅,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将文字、图片、实物及影像有机结合,真实地记录历史,再现了冕宁发展的光辉历程。</div><div><br></div> <h5>红色冕宁纪念馆</h5> 长征发生在冕宁境内的第一件大事是泸沽改道分兵。红军北上有两条路,一是泸沽经越西到成都的大道,从大树堡过大渡河,一是泸沽经冕宁到安顺场的小路,需通过彝区。<div><br> 红军派出以刘伯承为司令员、聂荣臻为政委的先遣队作为开路先锋,同时为加强宣传工作,特成立一支宣传队随军而行,队长为萧华。1935年5月20日,先遣队到达冕宁南面的泸沽镇。冕宁地下党组织负责人陈野苹、廖志高派人与红军取得联系,根据他们提供的情报,结合侦察报告,刘伯承建议中革军委从泸沽分兵,主力部队和中央纵队改走冕宁小路,在安顺场一带渡过大渡河,同时派左权和刘亚楼率红一军团二师五团作为先遣二队,佯装主力继续顺着大路前进以迷惑敌人。</div><div><br></div> 先遣队的判断是正确的,负责防堵的二十一军王泽浚部、二十四军刘文辉部已在大渡河一线布防完毕,其中刘文辉部第四旅守泸定桥一带,第五旅守安顺场和大树堡富林一带,刘湘派出的增援部队正沿着大路向富林开进。<div><br> 5月21日中革军委收到电报,立即在礼州召开了会议,同意了先遣队的建议,并电告先遣队继续向拖乌方向前进,要求日行一百二十里,最迟24日午前赶到渡口,此时先遣队已到达冕宁大桥场。</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红军长征纪念馆(原赵家大院)</span></p> 从正对广场的长征路往西走约1公里就是东街,这是一条热闹的商业步行街,店铺密布,人流如潮,红军长征纪念馆就在这里——赵家大院,这幢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老房子大门外墙上,刻着“长征时毛主席接见彝族代表处”。<div><br> 听说红军要来,国民党官兵仓惶而逃,冕宁城没有了敌对力量,地下党在城隍庙召集群众大会,释放犯人,准备粮草,欢迎红军。据不完全统计,冕宁有200多人参加红军,其中17人到达陕北。同时为红军筹集了大批粮食、骡马等军需物资,据说粮食足可供红军3天所用。</div><div><br></div> <h5>红军长征纪念馆内一角</h5> 1935年5月22日,中央军委纵队和主力红军在群众的热烈欢呼中进入冕宁城。23日毛泽东在赵家大院召开会议,成立了冕(宁)越(巂)特委。同日在县城内文庙大成殿(今冕宁中学校内)召开群众大会,建立了中共冕宁县工委、冕宁县革命委员会、冕宁县抗捐军等党政军组织,播下革命的火种。<div><br> 毛泽东接见彝族代表,向他了解彝族的社会状况和风土人情,宣传党对少数民族的政策。这位代表名叫果基达列,就是“彝海结盟”的主角之一,人们常说的小叶丹。</div><div><br></div> <h5>毛泽东接见彝族代表</h5> 当时的冕宁只有8.9万人,其中彝族人占四分之一,主要分布在县城北部和西部。彝人尚处于奴隶社会,生产技术落后,受到汉人的压迫,多居于山林之中,生活贫苦,常有打劫之事。而当地政府推行“以彝制彝”政策和“坐质换班”,除使用狡诈欺骗手段掠取彝人财物外还强迫他们服役,缴纳苛捐杂税,彝汉矛盾十分突出。<div><br> 彝人有黑彝和白彝之分,黑彝是土民,体壮彪悍,攀山越岭如履平地,白彝是汉彝混血,地位低下,是黑彝的奴隶,且白彝的后代永世为奴。国民党二十四军军长刘文辉手下的旅长邓秀廷就是白彝,其父为汉人,其母为彝人,他精通汉彝语言,谙熟彝人习性,被指定为当地的彝务指挥官。此人不仅不公平公正处理汉彝事务,还常常挑起事端,分化彝人,甚至“以彝杀彝”,削弱了彝人的反抗力量,反而得到许多汉人的认可和支持。</div><div><br> 1935年5月19日凌晨,听说红军要到了,邓秀廷部留守大桥的李德吾团(约二三百人)与县政府官员将关押在县城的22名“坐质换班”黑彝头人押着北逃,第二天就被黑彝家支武装围歼,正是这种矛盾的体现。</div><div><br></div> <h5>安宁河</h5> 汉彝矛盾其实由来已久,186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买通彝人,走小路来到大渡河边,却没能过河,最终全军覆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彝人。清军通过封赏收买使彝人转而配合清军围堵石达开,切断了太平军的粮道和后路。不知毛泽东和蒋介石有没有同时翻阅记录此事的《庸庵文集》,但无疑他们俩都知道这件事,因为蒋介石从未如此兴奋,红军就要走入绝境,老天给了他一个剿灭红军的最佳机会。历史会不会重演,悲剧会不会重现,只有历史知道,也只有历史才会证明。<div><br> 彝族内部实行家支统治,各家支之间结冤械斗之事不绝,当有外敌时他们又会变得团结,国民党则极尽能事挑起彝人与红军的纷争。当时冕宁大桥场以北主要居住着果基、罗洪和倮伍三大家支,此地域正是红军北上强渡大渡河的必经之地。如此复杂的局面,让红军不得不小心翼翼处理。</div><div><br></div> <h5>彝海结盟</h5> “彝海结盟”完美地解决了矛盾,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集中体现,不过彝海结盟处并不在冕宁城,而在城北40公里的彝海镇。<div><br></div><div> 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抵达彝海景区时,已临近傍晚,工作人员收了20元门票让我们开车直入。</div><div><br></div> <h5>彝海镇</h5> 盘旋环绕,几公里后到达山顶,彝海出现在眼前。这是一片平静的湖水,静卧于山坳间,当地人称其为“鱼海子”,彝语为“乌勒苏泊”,就是“海子”的意思。90年前它见证了两个男人豪气干云的结拜,留下一场载入史册的民族结盟。<div><br> 我们跟着最后一批游客走进彝海结盟纪念馆,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纪念馆外形别致,十分漂亮,正面红旗造型的背景上是表现红军长征的浮雕,馆名由刘华清题写,馆内则详尽展出了红色冕宁和彝海结盟的经过。</div><div><br></div> <h5>彝海景区</h5> 1935年5月22日晨,刘伯承和聂荣臻执行中革军委的命令,率先遣一队从大桥场出发,向拖乌行进。一路上遇到彝民索要财物,红军战士们都尽量予以满足,并严格执行命令,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可是前卫部队在彝海以北2公里仍然受到彝民阻拦,无法通过。后面的工兵连更糟糕,在峨瓦垭口被彝族武装围攻,因为不能开枪自卫,所带枪支、架桥器材等物资皆被抢走,甚至连衣服都被扒了下来,光着身子回来的工兵连战士十分狼狈,却受到了中革军委的表扬,成为执行民族政策的楷模。<div><br> 尽管如此,先遣队处于彝族武装的包围中,还是做了两手准备,刘伯承负责布置自卫阵地,聂荣臻负责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主张,萧华带着宣传队开始了紧张的工作。</div><div><br> 居住在彝海羊坪子(今彝海镇)的果基家支头人果基约达(小叶丹)自幼聪慧过人,能言善辩,为人仗义豪爽,在本家支和当地彝民中都有很高的威望。他听到红军的宣传,派管家沙马尔各去探听情况,得知红军是一支主张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的队伍,并有邀请彝族头人去谈判的意愿,便带着随从来到彝海边,在萧华的引领下见到了刘伯承。</div><div><br></div> <h5>彝海结盟纪念馆</h5> 刘伯承(1892—1986),四川省开县人(现重庆市开州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辛亥革命时期从军时,刘伯承就立下了“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的志向。1916年3月在指挥攻打四川丰都县城(今属重庆)时,刘伯承身先士卒,结果头部连中两弹,其中一颗击中右侧太阳穴,从右眼眶飞出。<div><br></div><div> 为他治疗的是一位叫沃克的德国军医,手术在不施麻药的情况下做了三个小时,紧张而疲惫的沃克放下手术刀,对刘伯承说:“我真担心你会晕死过去。”刘伯承笑笑说:“怎么会呢?我一直在数你下了多少刀。” “是吗?多少刀?”“72刀。”听完刘伯承的话,沃克大夫惊叫道:“上帝啊!您哪里是人,分明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div><div><br></div> <h5>刘伯承和小叶丹雕像</h5> 身材高大的小叶丹按照彝人的方式躬身施礼,他惊讶于眼前这个戴着眼镜的红军将领竟如此温文尔雅,更想不到这就是被沃克医生称作“铁人”被世人赞为“军神”的刘伯承,但那独特的气质仍然深深吸引了他。<div><br></div><div> 两人交谈中,小叶丹了解了红军,也感受到与其他汉人打交道时从未有过的平等和尊重,这一刻他忘记了那句“石头不能当枕头,汉人不能当朋友”的彝人格言,竟产生了与刘伯承结拜为兄弟的强烈念头。刘伯承知道后欣然同意,于是按彝族习俗歃血为盟,由小叶丹管家沙马尔各主持仪式,取来彝海的水,将鸡血滴入碗中,两人盟誓后一饮而尽。</div><div><br> 随后红军授予小叶丹“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旗帜,并赠送枪支,小叶丹也按约派人护送红军,1935年5月24日毛泽东离开冕宁北上,红军主力顺利通过百里彝区。刘伯承说,如果不与小叶丹在彝海结盟,红军在彝区只要受阻3天,就可能被敌人追上,就有重蹈石达开覆辙的危险。</div><div><br></div> <h5>歃血为盟</h5> 纪念馆前是彝海结盟纪念碑,刘伯承与小叶丹高举酒碗,聂荣臻和司仪沙马尔各居旁,再现了结盟时的场景。碑基高3.5米,人像高5米,基座宽2.2米,寓意结盟时间为1935年5月22日。<div><br> 纪念碑旁不远是结盟处,保留了原来的三块石头,当年主持仪式的沙马尔各居中,刘伯承和小叶丹相向,就是坐在这三块石头上完成了结盟仪式。</div><div><br></div> <h5>彝海结盟纪念碑</h5> <h5>结盟处</h5> 这种发自内心的结盟是稳固的,没有人能够摧毁。小叶丹收下“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队旗,开始了彝人抗争之路。国民党追究小叶丹的“通共”罪责,让他交出旗帜,可小叶丹宁死不交,他嘱咐妻子:“只有红军和共产党讲民族团结,把我们彝人当人看,这样有情有义的军队一定会回来的,万一我有什么意外,你一定要保护好这面旗帜,等红军回来时亲手交给刘大哥。” 1942年6月18日,小叶丹遭到被国民党军收买的彝族罗洪家支武装伏击,在大桥场不幸身亡。<div><br> 小叶丹妻子倮伍乌吉嫫遵照丈夫的叮嘱,一直如生命般保存着那面队旗,直到1950年3月28日冕宁解放。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刘伯承派人请小叶丹参政,才知他已不在人世。倮伍乌吉嫫把旗帜交给刘伯承,现在这面旗帜保存在国家军事博物馆。</div><div><br></div> <h5>“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旗帜</h5>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国务院统一研究确定各少数民族的正式名称。彝族名称过去不统一,有的叫“夷族”,有的叫“倮倮族”,倮同裸,有赤身裸体之意,都带有一定的轻蔑和侮辱,毛泽东提议改为“彝”,彝是古时盛酒的器具,引申为房子里盛放东西,而房子下有“米”有“系”,意为有吃有穿,日子就富裕了,从此彝族之称正式确定。<div><br> 民族矛盾的坚冰,自彝海结盟起开始融化,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始终未改。美丽的大凉山呀,今朝更好看。</div><div><br></div> <h5>彝海</h5> <h5>今日冕宁城</h5> <h5>红色冕宁</h5> <h1><i><font color="#ff8a00">(未完待续......)</font></i></h1><div><i><font color="#ff8a00"><br></font></i></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4月</h3> <h1>附图:</h1> <h5>泸沽分兵改道路线图</h5> <h5>红军长征过冕宁路线图</h5> <h5>安定桥上</h5> <h5>彝海结盟纪念馆前</h5> <h5>结盟处</h5> <h5>彝海结盟纪念馆、纪念碑</h5> <h5>胜利的号角</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