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塞尔维亚进入波黑,开车半小时就到达维舍格勒。这里有座穆罕默德·帕夏·索科罗维奇大桥,2007年评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黄色的小列车是维舍格勒的观光车</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周日,我们思忖着,整个波黑除去那项几个国家共有的中世纪墓葬之外,只有两项世界文化遗产~两座桥:莫斯塔尔古桥(及老城区)和维舍格勒的这座桥。因此,一过塞尔维亚和波黑的边境口岸,就驱车疾驰,既担心周日游人如织,又生怕晚了耽误了买票上桥参观。</p><p class="ql-block">出乎意料,此刻的观光车空无游客。</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大桥也游人寥寥,并且不用购票。</p> <p class="ql-block">德里纳河反S形,穿越维舍格勒,大桥从东南往西北,凌架在河上。这是我在南岸山坡上拍下的大桥俯瞰图。</p> <p class="ql-block">站在大桥中央,回眸河南岸的风光。</p> <p class="ql-block">走到桥中央,眼前出现了这座高大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与桥体融为一体,这是一段历史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站在纪念碑旁,感受建桥四百年的历史沧桑。</p> <p class="ql-block">碑体的装饰融合了伊斯兰几何图案与巴尔干本土石雕工艺,象征奥斯曼帝国与当地文化的交融。碑上刻有奥斯曼土耳其语的铭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穆罕默德·帕夏·索科罗维奇雕像</p><p class="ql-block">纪念碑是纪念大桥的建造者——奥斯曼帝国大维齐尔Grand Vizier(相当于首相)穆罕默德·帕夏·索科罗维奇,原来这座桥超长的名字就来源于这位建造者。</p> <p class="ql-block">这是雕像的正面。雕像现在维舍格勒小城,德里纳河的南岸。</p><p class="ql-block">关于他的故事,得从头说起。公元十四世纪开始,土耳其奥斯曼占领巴尔干地区,占领之后推行一种称之为“血贡”(Devşirme)的制度:当地非穆斯林家庭要把家里的男孩送到君士坦丁堡,接受伊斯兰教育和军事训练,成年后为土耳其打仗。一个个被掳走的男童从德里纳河的渡口远去,一位位母亲站在岸边哭泣,从此之后,骨肉分离。这些男孩都被强加穆斯林名字:穆罕默德,帕夏.索科洛维奇就是一位被掳走的男孩。</p><p class="ql-block">穆罕默德·帕夏·索科罗维奇(1506–1579)出生于波斯尼亚的索科洛维奇家族,是塞尔维亚东正教家庭的后裔。幼年被征召入奥斯曼宫廷,改信伊斯兰教并接受精英教育。成年之后,他凭借卓越的能力一路晋升,最终成为奥斯曼帝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大维齐尔,服务于苏丹苏莱曼大帝、塞利姆二世和穆拉德三世三位君主,掌权长达14年(1565–1579)。</p><p class="ql-block">尽管索科罗维奇改信了伊斯兰教,仍然与故乡保持联系。为了连接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的交通网络,1571年,他开始主持修建这座大桥。由奥斯曼帝国首席建筑师科查·米马尔·希南设计,大桥建成于1577年,成为奥斯曼帝国与巴尔干本土文化相融合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站在桥上,看德里纳河水和蓝天白云,明白了“水天一色”!</p> <p class="ql-block">跟随前面的游人,我们走向河的北岸。</p> <p class="ql-block">在德纳河南岸,是维舍格勒市中心的繁华地。而眼前的北岸,尽管也有民居,却不太热闹,但是风景很好。看!我们面前就是雄伟的高山。</p><p class="ql-block">先生不顾已近古稀,丢下一句,“你就别上去了”,自己则奋力登上山巅。</p> <p class="ql-block">与登山的艰难恰恰相反,山下岸边这些游人正逍遥坐看风景。</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斜,金色的阳光穿过古桥的桥洞,让我不免想起颐和园,著名的十七孔桥“金光穿洞”。站在北引桥桥孔,拍下了这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换个角度,多拍几座桥洞。</p> <p class="ql-block">这张拍的桥洞数目更多更完整些,可惜金光拍不理想。现在是秋季,可能季节不对,当然最主要的是自己摄影的菜鸟水平。转念一想,旅行最主要是亲眼见到,亲身体会,这样也就释然了。</p> <p class="ql-block">当晚,我们在小城住下。</p><p class="ql-block">第二天,迎着早晨的太阳,我们再次走向大桥。眼前是维舍格勒城市观光游览地图。</p> <p class="ql-block">桥边竖立着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牌</p> <p class="ql-block">世遗碑文很清楚。</p><p class="ql-block">曾经读到过关于小城的游记,作者说到这块碑时,因为拍不清楚,以为小镇对当选世遗不够重视。现在实地一看,我忧然大悟:这块世遗碑立于桥北,面向西方,昨天下午是夕阳直射黑色石碑,镜子样的反光,上面的字迹很难以拍清。当时我连拍几张,照片上都看不清碑文。</p><p class="ql-block">此时此刻,在朝阳下,碑文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石碑上的联合国标志</p><p class="ql-block">看来旅行的脚步慢下来,感悟的确不同。</p> <p class="ql-block">这只狗狗给我们带来了早晨小城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记得我们走出了好远,他仍在原地张望,为小城尽着地主之谊。</p> <p class="ql-block">建桥采用的是当地开采的白色石灰岩。</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缓坡走到桥下</p> <p class="ql-block">据说石块间以铁箍和铅水固定,仔细看去,接缝严密到“连刀刃都难以插入”。</p> <p class="ql-block">桥南岸,山上的东正教堂、红顶房屋在青山绿水衬托下,展示着小城自己的山清水秀。</p> <p class="ql-block">这是北岸的引桥</p> <p class="ql-block">昨天下午,夕阳下的桥洞风光。</p> <p class="ql-block">德纳河上,各种颜色的游船正带着客人穿过桥拱,游弋观光。</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德里纳河,流经塞尔维亚与波黑边境。</p> <p class="ql-block">河水一路穿越壮观的峡谷</p> <p class="ql-block">水质清澈,常常呈现迷人的绿松石色。</p> <p class="ql-block">青山苍翠,水平如镜,令人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快乐的父子</p> <p class="ql-block">结伴出行的青年</p> <p class="ql-block">天真的孩童</p> <p class="ql-block">钓鱼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还有这些滩塗上的水鸟</p> <p class="ql-block">昨天下午坐满了游人的长椅,此刻却空荡荡的。</p> <p class="ql-block">坐在北岸看去,大桥当中的纪念碑给古桥添上一抹与众不同的靓丽和精彩。</p> <p class="ql-block">这座桥全长179.5米,总共有11个石拱,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石拱桥之一,世界遗产中心评价是“比例结构优美,气势宏伟壮观,见证了此类建筑风格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德里纳河水流湍急,水位变化大,11座拱门的分布经过精密计算:枯水期时仅需数孔通流,洪水期则可分散水压,避免桥梁被冲毁。</p> <p class="ql-block">我们再次走过世遗大桥,走向南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一次正面面对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的对面,是这样一座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德纳河上的风景,就这样一览无余。</p><p class="ql-block">历经战火,兵荒马乱,大桥多次惨遭劫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桥部分结构,包括纪念碑周边,被炮火损毁,但是桥的主拱及纪念碑基座幸存。在2003年启动的修复工程中,纪念碑的原始石材与铭文被完整保留,仅在表面清理了历史遗留的破损痕迹,确保了大桥的原真性。</p><p class="ql-block">漫长的岁月,大桥一直保持着交通功能,2003年作为古桥受到了保护,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入夜了,灯光亮起来了,带着好奇心,我们去探一探大桥的夜色。</p> <p class="ql-block">站在德纳河桥的南岸,灯亮了。</p> <p class="ql-block">在璀璨的灯光之中,德纳河用倒影为古桥添彩。</p> <p class="ql-block">灯光中的纪念碑,雄浑之中带着神秘。</p> <p class="ql-block">站在北岸,不但桥拱带上灯彩,连山上的东正教堂也因灯光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穆罕默德·帕夏·索科罗维奇大桥,不仅是一座建筑奇迹,更是巴尔干历史、文化与民族交融的见证。从索科罗维奇个人的传奇到桥梁四百多年的沧桑,诉说着奥斯曼帝国的辉煌与巴尔干半岛的复杂命运。</p> <p class="ql-block">伊沃·安德里奇纪念碑</p><p class="ql-block">在南岸的古桥桥头,我们看到让维舍格勒名满天下的另一位主角,伊沃.安德里奇Ivo Andrić。1945年,安德里奇写下的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以这座桥为背景,讲述了波斯尼亚数百年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旁配套着这座小小的书屋,里面陈放着一些印刷品。</p><p class="ql-block">1961年,安德里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德里纳河上的桥》是他获奖作品中的力作。</p><p class="ql-block">古桥的历史和安德里奇的传奇,让我们选择在维舍格勒小城住了两天。想多了解因诺奖出名、且入选了世遗的古桥,也更想在小城里寻找安德里奇的足迹。诺奖得主安德里奇已成为维舍格勒的名片。若得详细,请看下回!</p><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阅读和分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