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电视连续剧《亮剑》是一部深受大众喜爱的军旅抗战题材作品,其中第六集八路军伏击日军战地观察团的剧情令人血脉偾张,久久沉醉于剧中。《亮剑》是电视作品,虽然源于历史,但难免艺术创作的成分,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伏击日军战地观察团的历史原型是韩略村伏击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作出了《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蒋介石企图利用这一时机解散中国共产党,取消陕甘宁边区政府。6月18日,国民党第八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召开反共军事会议,决定调动几十万军队兵分九路“闪击延安”。7月2日,胡宗南令各部于10日完成一切作战准备。当时我军守卫陕甘宁边区的兵力只有两三万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7月9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从五台、太行抽调十个大团(约两万人)西开应变。”次日八路军总部决定,将120师358旅、独1旅调入陕甘宁边区,同时命令晋冀鲁豫太岳军区386旅旅长王近山率领16团奔赴延安。临行前,129师刘邓首长和太岳军区陈赓司令员叮嘱王近山,路上要格外小心,不可求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0月22日,16团穿过同蒲路和汾河两道敌人封锁线,到达韩略村宿营。韩略村位于山西省临汾城东北约25千米、洪洞县东南约15千米处,是当时临屯公路的必经之路。当地群众基础很好,日军一有风吹草动,地方党组织很快就能知晓。16团进驻后,当地党组织介绍了敌人活动频繁,每日早晚均有汽车来往等情况。王近山带领16团指挥员紧急侦察韩略村地形后,选定在韩略村西南部公路两侧高地设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4日凌晨3时左右,担负伏击任务的部队按照预定作战计划进入伏击阵地,并利用玉米秆等进行了有效伪装。上午8点多,伴随着公路上弥漫的烟尘,由3辆小汽车和10辆大卡车组成的日军车队出现了。待车辆全部驶入伏击圈后,王近山一声令下,16团官兵如下山猛虎一样扑向敌人。整个伏击战,从发起到结束,前后仅3个多小时,击毁敌军13辆汽车,缴获枪支及军用物资若干,日军100多人被消灭在伏击圈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独立团的原型部队是386旅16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亮剑》里伏击日军战地观察团的部队是386旅独立团,而历史上韩略村伏击战的部队是386旅16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7年8月,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当时只有115师编有独立团,120师和129师只有教导团(八路军总部另有特务团)。在129师,独立团最先出现的编制,是1938年1月129师赞皇独立营等部队合编为独立团。6月,769团、独立团和独立支队合编为新的385旅(即前方385旅,留守兵团385旅依然存在)。而386旅的独立团出现于1943年,由士敏县大队发展而来,先为士敏独立营,后称士敏独立团,编入386旅后成为386旅独立团。历史上的386旅独立团远没有《亮剑》中的独立团出彩,而历史上386旅的16团比其独立团更出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86旅16团的前身是新1团。1938年8月,由386旅政委王新亭主持,将129师“东进支队”“东纵一团”“东纵二支队”3支武装合编为“新1团”。新1团中有2个红军连,首任团长丁思林是抗战初期的772团1营营长。新1团战功卓著,有“朱德青年团”和“模范青年团”的荣誉。1940年5月,386旅整编,新1团改称16团。解放战争时期16团改为6军17师50团,进军新疆后扎根伊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独立团团长李云龙的原型是王近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韩略村伏击战中16团的带队首长是129师386旅旅长王近山。王近山1915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红安县高桥镇程河村许家田,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各次反“围剿”作战和川陕革命根据地各次反“围攻”战斗,1936年11月任红31军93师师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抗日战争时期,王近山先后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副团长、385旅769团团长、385旅副政委、新八旅副旅长、冀南军区第三分区副司令员。1942年5月任386旅旅长兼太岳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1943年10月,奉命率16团赶赴延安,途经山西临汾韩略村时,主动捕捉战机对日军实施伏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主席对韩略村伏击战非常满意,在延安接见旅以上干部时曾说:“太岳有个王近山,敢打没有命令的仗。王近山勇敢、果断、有胆略,能抓住战机打漂亮仗!”延安《解放日报》称赞129师386旅16团此战是一重大胜利,创造了在敌占区伏击战的光辉范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日军战地观察团”中没有高级军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亮剑》描写的是歼灭日军高级军官战地观察团,包括日军少将服部直臣被击毙。但历史不是这样的。1979年4月,日军第69师团独立步兵第118大队战友会编纂了该部队的部队史——《北支派遣胜第五二二八部队》,记录了该大队自1942年2月成立以来至1945年8月投降的历史。1943年驻扎洪洞的正是第118大队,属服部直臣指挥的步兵第60旅团。一位名叫佐藤平藏的老兵回忆,在韩略村西方道路上遭到伏击,有25人战死。另一位名叫多田正吾的日军老兵回忆,石崎主计中尉以下20余人在韩略村西方战死。也就是说,这次行动的日军中,军衔最高的军官可能是石崎主计中尉(死后被追晋为大尉)。这就意味着,遭到伏击的这支日军部队不是日军战地观察团,而是由日军驻洪洞的独立步兵第118大队派出的1个小队,再加上十多辆卡车组成的车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亮剑精神”永不褪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韩略村伏击战是我军历史上伏击战的经典战例。如今,洪洞县建有韩略村伏击战纪念碑,纪念这场智勇歼敌的战斗。《亮剑》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这一历史场面,传递了中国军人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崇高精神,展现了中国军人面对困难时的勇敢无畏,特别是面对任何困难都不退缩的“亮剑精神”。“亮剑精神”已深深感染并激励着国人,永远不会褪色。</span></p> <p class="ql-block"> 说明:图片和视频取自网络,在此向版权所有者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