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游之:殷墟博物馆

王秋艳律师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几天游览河南安阳的景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安阳,史上先后有过殷、邺、安阳(战国晚期)、相州、彰德等称谓,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七朝古都”之称,也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除了殷墟外,安阳可看的地方非常多。按照我以前整理的安阳旅游攻略,景点有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景区、桃花谷、王相岩、马氏庄园、安阳高陵(曹操墓)、殷墟、天宁寺、韩琦庙、安阳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袁林、羑里城、汤阴岳飞庙、颛顼帝喾陵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想看的有殷墟、中国文字博物馆、天宁寺、韩琦庙和安阳高陵(曹操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殷墟,位于安阳市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9年曾经看过殷墟,印象已经非常模糊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殷墟博物馆建筑仿青铜器,上有三个甲骨文,估计能认出来的不多。这三个字是“大邑商”,是甲骨文卜辞中对这个都城的称谓,是商朝人对自己国都的美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殷墟总面积非常大,达到24平方公里,包括三部分,即殷墟博物馆、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和殷墟王陵遗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殷墟博物馆分不同的展区,对商朝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等进行了系统的展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宫殿宗庙遗址,是商王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场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殷墟王陵遗址是商王朝的皇家陵地和祭祀场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青铜器等,包括“后母戊大方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处的联票价格120元。单独购票的话,殷墟博物馆票价80元;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遗址博物馆不单独售票,两处合计50元。购买联票的,可以免费坐景区摆渡车到达这三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想对青铜器和甲骨文以及商朝的历史有所了解,看殷墟博物馆一处就够了。其他两处,宫殿宗庙遗址还有一座妇好墓,除此之外就没什么可看的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重点看了博物馆一层和二层。一层设有“车辚辚马萧萧殷墟车马遗迹”、“探索商文明”、“商代简史”、“王畿与四方”展厅。二层有“伟大的商文明”展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车辚辚马萧萧殷墟车马遗迹”展厅,以实物和图片的形式介绍了商代马车的构造、用途以及车马殉葬制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探索商文明”展厅,介绍了殷墟的15次发掘及甲骨文的研究,以及商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它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希腊的线形文字、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字等构成了世界主要古代地区文明的基础。随着历史更迭, 其他多种文字皆中断消亡,唯有以甲骨文为根源的汉字传承至今,成为人类历史上使用时间最为悠久、使用人数最为庞大的文字体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商代简史”展厅,介绍了商朝灭夏建商以及最终灭亡的简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畿与四方”展厅,现在暂时改成了“天津博物馆藏武丁卜辞探亲展”,展出了天津博物馆所藏36片武丁时期用于占卜的龟甲兽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看完这个展厅,感觉很震撼。甲骨占卜的范围竟然如此之广:祭祀天地和祖先要占卜,战争的胜负要占卜,要不要赏赐牛给某位臣子要占卜,商王后宫诸妇何时分娩及生男生女要占卜,王后要不要参与战争或祭祀等等也要占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觉得奇怪的是,当时烧甲骨就可以起到B超的作用,能判定婴儿性别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博物馆二层有“伟大的商文明”展厅。以实物、图片和资料的形式,展示了3000多年前的商人播种五谷、畜牧渔猎、铸造青铜、琢玉烧陶、往来交通、商业贸易等方方面面。这里有后母戊大方鼎和妇好鸮尊的复制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直就喜欢三条腿的陶鬲(lì)或者青铜鬲造型,像穿着拖档裤的潮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伟大的商文明”展厅里,有两尊铜方尊吸引了我的注意。器形庞大、精美,尊身上有栩栩如生的大象头部做装饰。想起殷墟博物馆里还有展出的象牙,不禁在想:3000多年前的河南,有大象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百度了一下:在远古时期,河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大象生存。考古发现,殷墟(今河南安阳)出土了亚洲象的遗骨,表明当时河南地区确实有大象活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此联想到了河南省的简称“豫”。“豫”字本义指较大的象,即“象之大者”。原来如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学的时候学历史,就知道商代有位王后叫妇好,对她一直有浓厚的兴趣。宫殿宗庙遗址处有妇好墓,所以参观完博物馆后,特意到这里游览了一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是我国有历史记录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在武丁对周边方国、部族的一系列战争中,妇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征集兵员,屡任军将征战沙场。中国战争史上记载的最早的伏击战就是妇好指挥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妇好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为武丁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妇好墓于1976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发现,这是殷墟考古史上唯一可与甲骨文联系起来并确定墓葬年代和墓主人的一座殷代王室墓。随葬品极为丰富,品类繁多,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骨器、陶器等珍品1928件,这其中就有国宝级的玉凤、象牙杯和妇好青铜鸮(xiao)尊。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妇好玉凤目前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象牙杯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妇好青铜鸮尊,为一对两只,一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另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殷墟出土的甲骨总数约为15万片‌。这些甲骨上刻有约4500个单字,其中已被释读的约1500字,内容涉及商代政治、军事、天文、祭祀、农业等,是研究商代历史的一手资料。其中出土数量最多的完整窖藏就在宫殿宗庙遗址处的小屯YH127坑,出土了17096片甲骨,除了8片牛骨外,其余都是龟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景区餐厅也很有殷墟特色。不仅有甲骨文面出售,端上来的米饭也是青铜鼎的形状,连牛肉汤里的胡萝卜也都是甲骨文字的形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卫生间里男女二字也是甲骨文。如果不看到穿小裙子的人形,该进哪一间还需要犹豫一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殷墟博物馆的内容过于繁杂,想按照以往介绍博物馆的习惯写游记,还真不容易,因为这里出土的最有名的国宝都被其他的博物馆收走了,对着几件复制品郑重其事地介绍,总觉得有些心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就换个方式,讲故事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以前认真研读过《诗经·商颂》,对《史记》中有关商朝的内容也很熟悉,前些日子又读了介绍商周时期以人殉葬的《翦商》,已经对商代的历史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再结合博物馆资料,讲几个与商朝有关的故事好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吞鸟蛋生子的英雄母亲简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古老的《诗经·商颂·玄鸟》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记述了“商”这一古老族群的起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相传帝喾(kù)娶了有娀(sōng)氏之女简狄。简狄在玄丘河沐浴时吞食玄鸟蛋后生下了契。契,子姓,名契,别称“阏伯”。他是帝尧的异母弟,被帝尧封于商(今河南省商丘市)主管火正,其部族以地为号称“商”,契成为商始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商丘名称的由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契死后葬于其封地,因其封地为商,古代坟墓称“丘”,故其墓地被称为“商丘”,后逐渐演变为整个地区的名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商人”和“商品”的由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亥为商族首领时,和周边部落开展以物易物的贸易活动,开创了商业贸易的先河,被后世称作“华商始祖”。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从事贸易活动的人称为“商人”,把用于交换的物品叫“商品”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可惜的是,王亥到有易氏部族进行贸易活动时,被有易氏首领杀害了。虽说后来他的儿子杀掉了有易氏首领为他报了仇,但还是提醒着后人:涉外贸易有风险,要谨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4.烹饪始祖伊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成汤为商朝首领时,与有莘氏部落联姻,陪嫁奴隶中有个名叫伊尹(约公元前1649年—前1549年)的人负责烹饪之事。伊尹在一次做菜时,借机向商汤阐述天下形势,鼓励商汤代夏。商汤听而从之,重用伊尹,以他为相。伊尹游说成汤以尧舜为榜样,实行德政,并辅佐成汤成功推翻夏桀统治,成为中国历史上辅佐君主贤能之臣的典范。后世将他与西汉名臣霍光并称“伊霍”,泛指能左右朝政的重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伊尹提出“五味调和”和“火候论”,成为中国烹饪的核心理论,至今仍是中餐的基本原则。他还强调原料与调味的系统性,并以烹调之道阐述为政理念,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哲学,被老子引用并流传后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伊尹因其开创性的烹饪理论、将饮食与治国结合的智慧,以及历史记载的权威性,被公认为“中华厨祖”,中国烹饪协会在2024年正式确认伊尹为“烹饪始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5.安阳名胜“王相岩”的传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武丁是商朝的中兴之主。他重用奴隶出身的傅说(fù yuè),举以为相,国家大治。商王武丁和丞相傅说,一王,一相,他们曾居住过的地方,就是河南安阳著名的王相岩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6.纣王真的是暴君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亡国的商王帝辛,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商纣王。帝辛的本名是“受”或“受德”,商朝人称呼他为“帝辛”,而“纣王”是周人对他的贬称。由于《封神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影响,帝辛成了暴君的代名词,他宠爱妲己,过着酒池肉林的生活,发明了炮烙之刑,最后天怒人怨,国亡身死。但现代研究对帝辛的评价存在争议,认为他可能被后世污名化。想想也是,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周朝人为了证明自己灭商的正当性,是不会允许纣王以正面形象示人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该说说我们耳熟能详的“后母戊”大方鼎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听到这个名字,很多人会认为我写错了,因为以前的资料上写的都是“司母戊”大方鼎。没错,2011年3月底,“司母戊”鼎被改名为“后母戊”鼎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么,这件大方鼎身上有什么故事呢?又为什么改名字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件商王朝王室所使用的礼器,出土于1939年,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公斤,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鼎中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说说这件国宝的前世今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后母戊鼎,最初由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当时正值日本侵华时期,为了不让宝鼎落入日本人之手,村民将其重新埋入了地下,并制作了一个赝品以应付搜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6年6月,后母戊鼎被重新挖出,运送南京并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国民党撤往台湾时,原有意将大鼎运往台湾,但由于大鼎过于沉重,被丢在了南京机场,后被解放军发现,转移到南京博物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后母戊鼎从南京调往北京,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成立后,又被国博永久收藏,成了国博的镇馆之宝。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再说说大方鼎的名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最初给该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称其为“司母戊”鼎,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 另一著名学者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于是,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来了,此后一直叫做“司母戊”大方鼎,还被写进了历史课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1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司母戊鼎正式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移至该馆,亮相时鼎前的标牌已赫然显示“后母戊”鼎,后经央视播出“司母戊”改为“后母戊”。其实,并非郭沫若认错字,是因为在古文字中,“司”与“后”是同一个字,而古代的“后”专指皇后,前后的“后”则是现在已经废除的“後”,因此“后母戊”的“后” 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 “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李维明指出,国家博物馆将“司母戊”鼎改为“后母戊”鼎,是更名,不是正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是“司”还是“后”?争议仍然存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4月2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