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书画名家的艺术之旅

书童

<h3><br> <br> 1988年盛夏,我与同事张畴、夏先林奉命前往山东省栖霞县大庄头供销社调查取证。公务之余,我们踏上蓬莱、崂山、青岛的探索之旅。在青岛老城区的一条幽静街巷里,我们偶然发现了一家雅致的书画店。正是在这里,我与崔玉琢的《报春图》不期而遇,更与店主赵峰先生结下了一段跨越三十载的缘分。<br><br> 赵峰先生生于1968年,比我小三岁,始终以“李哥”相称。他1991年考入中国美协高研班,与范曾同窗共学,专攻中国画鉴定,是业内公认的收藏大家。其创立的青岛胶州美术馆占地16000平方米,一至三层为展览空间,每层展厅面积近4000平方米,四楼为办公区,恢弘的规模令人叹为观止。这位儒雅的收藏家,以一双慧眼为我推开了一扇通向中国画殿堂的大门。<br><br> 与赵峰的相识,成为我生命轨迹的转折点。此后三十余载,我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态度研习书画。每当困惑之际,便向赵峰先生及同道求教,于笔墨丹青间沉淀学识。渐渐地,我在中国画收藏界崭露头角,被圈内人亲切地唤作“石子”——这方小小的“石子”,承载着我对艺术的赤诚与执着。<br><br> 如今,我的藏品囊括齐白石、张大千、启功等100余位名家的近600幅佳作。从初涉收藏时的“多看少动”,到如今对画家风格的精准把握,我建立起一套严苛的收藏准则:**首重“真”,须是画家亲笔;次求“精”,宁缺毋滥;再溯师承脉络,观其根脉;更要慧眼识珠,关注画家的潜力与上升空间。<br><br> 在众多藏品中,于子钦的创作堪称典范。这位画家以没骨工笔与写意重彩交融的技法独树一帜,其作品既见传统笔墨的精微,又具当代艺术的创新。我从他初露锋芒时便开始跟踪收藏,见证其从西双版纳植物园的创作起步,到成为省级会员、荣宝斋签约画家,直至荣登荣宝斋热榜前三、荣任清华美院特聘教授的全过程。五年间,我珍藏其精品近三十幅,其中四幅更被《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大辞典》收录为原作。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时光馈赠的珍宝。<br><br> 中国画收藏:岁月沉淀的艺术之旅<br><br> 三十余载的收藏之路,于我而言是场苦乐交织的修行。这份事业需要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抵御世俗的浮躁与诱惑。曾有数次因资金周转困难,不得不戒烟戒酒以维持收藏;也曾面临家庭急需用钱的困境,却始终不忍割爱。但每当展开一幅珍藏,见笔墨间流淌的性灵,便觉一切坚守皆值得。<br><br> 一、以学养藏,以藏促学<br> 收藏之道,首在学问。从画家的师承流派、技法特征,到作品的构图用色、精神内核,皆需穷理析微。我常以“对比研究法”剖析画家笔墨:观傅桂明的苍劲笔力,辨程宝泓的设色妙趣,悟朱颖人的意境营造……如此积累,方能练就“一目了然”的鉴赏眼力。<br> 二、慧眼识珠,与画家共成长<br>收藏不应止于追逐名头,更需慧眼识潜质。我跟踪十余位画家的成长轨迹,从省级会员到中国美协会员,见证其艺术蜕变。于子钦便是典型:从初出茅庐的探索者,到登顶艺术高峰的攀登者,我以收藏记录其每一步跨越。这种“与画家共同成长”的收藏理念,让每幅作品都成为时光的见证。<br><br> 三、艺术与市场的平衡智慧<br>虽以艺术价值为本,但市场动态亦需洞察。我常以“三不原则”自省:不追风炒作者,不藏应酬之作,不囤无根之画。在当代艺术市场中,我以“冷眼热肠”的态度,既守护纯粹的艺术追求,又把握市场机遇。<br><br> 四、以寂寞为养分,以坚守为修行<br>收藏之路注定清冷。有人笑我“三十载不卖一画”,但我深知:真正的收藏是与时间的对话。那些深夜灯下研读画册的孤寂,那些辗转寻觅真迹的执着,那些为守护作品而拒绝天价收购的决绝,都在时光中沉淀为精神的丰碑。<br><br> 五、以藏养道,以艺传薪<br>  我常与同好举办小型雅集,或通过公益展览让藏品走出“深闺”。在交流中,我既收获了“他山之石”的启发,也欣喜于艺术火种的传递。有位青年画家曾激动地对我说:“您收藏的程宝泓《荷塘清韵》,让我找到了创作的灵感。”这番话,便是收藏者最深的欣慰。<br><br>  结语:艺术长河中的摆渡人<br>  从青岛街头的偶遇,到如今与名家名作相伴的岁月,收藏早已超越了物质的范畴,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幅作品都是画家的魂魄,每道笔痕皆是时光的印记。我愿以毕生之力,做艺术长河中的摆渡人——守护传统,传承精神,让丹青不朽,让文明永续。<br><br> (作者: 武穴市供销社 李耀邦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