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里的乡愁)‍老屋焕新 时空牵情

甲天下

甲天下2639999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手机已是我们生活的亲密伴侣,它不仅记录着日常的点滴,更默默承载着深厚的乡愁。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打开手机相册,那里珍藏着家乡的山川美景,更有老屋的历历在目。相册中,老屋的图片应有尽有,从航拍的壮阔到相机的细腻,再到手机的随手捕捉。身处异乡,每当我凝视这些照片,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指尖轻触屏幕,仿佛瞬间穿越时空,重返那熟悉的故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天,我借“我们都是60后”美友圈的“手机里的乡愁”主题征文活动,与大家分享那些珍藏在手机中的乡愁故事:老屋重建时的直播视频,以及与百岁老母亲视频通话的温馨时刻,共同回味60后的乡愁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航拍老屋全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的老屋坐落在一处风水极佳的地方,屋后有一个龙洞口,那里四季不息的泉水潺潺流淌,为老屋平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祖父曾居住在高山地区,那里土地肥沃,但山大人稀,生活条件十分不便。尤其是母亲从低山嫁到高山后,更是感到诸多不适。幸运的是,在大舅和亲戚们的热心帮助下,我们家从高山搬迁到了低山的金堂湾。这栋老屋是父辈们在40年代末期开始修建的,最初仅建了两间正屋,到了50年代初,又增建了一间,前后历经两个时代,终于按照当地修建正屋必须三间的传统规矩完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六十年代中期,随着家庭人口的不断增多,原有的房子变得越来越拥挤。父母亲便在三间正屋的后面修建了三间私檐屋,分别用作厨房、猪圈和厕所。到了八十年代,我们五兄弟逐渐长大成人,大哥参加了工作,结婚时却没有新房。于是,大哥亲自动手,在正屋的一侧修建了一大间平台屋,并从中间隔开,分成了两间卧室。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那时候我一个月的津贴只有八元钱,但修建平台屋时,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向战友借钱,东拼西凑,终于凑齐了一百元寄回家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老屋重建前的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随着五兄弟各自成家立业,陆续在别处建起了现代化的水泥钢筋住房,而老屋则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风貌,由三弟守护着。当年我在部队服役时,老大在家中主持分家,我分得了一间正屋。转业后在城里定居,那间正屋对我来说已不再需要,便慷慨地赠予了家人。然而,在我心中,这老屋永远是我魂牵梦绕的家,童年的味道,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底。是我永远的归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然而,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老屋确实与周围的环境显得不太协调了。三弟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对老屋进行拆除重建。当他征求我的意见时,尽管我对老屋怀有深深的不舍,但为了家人能有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也只能忍痛同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拆除那天,侄女拿着手机,镜头稳稳地对准了老屋。随着挖掘机的轰鸣声,老屋的瓦片开始一片片掉落,尘土飞扬中,我看到了父母亲当年忙碌的身影,听到了他们规划未来的欢声笑语。侄女在视频中轻声解说,仿佛是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她不时地调整角度,确保我能清晰地看到老屋的每一个细节,在挖掘机的铁臂下逐渐消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拆除老屋时的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随后的日子里,三弟们在新房重建的每一个环节,都会用手机视频与我分享那份喜悦和进展。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落,他们会拍摄下新砌的砖墙,那坚实的墙体仿佛在诉说着家族的传承与坚守。傍晚时分,余晖映照下,他们记录下刚刚安装好的窗户,明亮而温暖。侄女更是每道施工环节都不落下,邀我视频通话,一起监督质量。通过这些视频,我仿佛能身临其境,感受到新屋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家族的故事</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每一块砖石都满载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房转眼已经竣工使用了二年多时间了。如今,即将动工的武汉到重庆、神农架到张家界的高速公路规划将在我的老屋所在地交汇。也许不久的将来,刚竣工的房屋就会被国家征收。为了留住这份珍贵的记忆,我用手机从不同角度精心拍摄了新房的全景照片和视频,每一砖一瓦、每一扇门、每一扇窗,都被我仔细记录下来,还记录了周围风景及家人在新屋里欢声笑语。保存在手机相册里。每当思念家乡和老屋时,我就会翻阅这些照片,以慰藉那份深深的乡愁。因为我知道,下次再来时,那些熟悉的印记或许已经不复存在,而这些照片,将成为我与老屋之间永恒的纽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新房竣工后的第一个春节家人在新屋门口的合影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自从智能手机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后,手机视频通话便成了承载我乡愁的重要方式。老屋拆除重建时,通过手机视频直播的体验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份技术的魅力。而今,百岁高龄的母亲随三弟居住在焕然一新的房子里,远在他乡的我们,作为儿子,对母亲的牵挂无时无刻不萦绕心头。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拿起手机,与家人进行视频通话,聊聊家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屏幕中,母亲那温暖的笑容和朴实的话语总能瞬间触动我心。她会细致地讲述家中的点滴变化,哪块田地种了什么作物,哪棵果树又挂满了果实。那些熟悉而亲切的乡音,如同磁石一般,深深吸引着我对故乡的无限遐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一次,在视频通话中,母亲眼眶泛红,关切地询问我孙子垚垚在军校的生活是否适应。我连忙向她汇报垚垚在军校表现出色,身体健壮,让她放宽心。我告诉她春节放假时垚垚会回家探望她,母亲听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说道:“过年你们都要回来,老屋重建后条件好多了,家里住得宽敞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挂断电话的那一刻,泪水悄然滑落,那是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对亲人无尽的思念。手机里的乡愁,跨越了干山万水,紧紧连接着我和故乡之间的情感纽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老母亲视频通话时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屋,这部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史书,见证了家族的兴衰与时代的更迭。尽管它现已焕然一新,但那份深沉的乡愁却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通过手机,我得以跨越时空的界限,重温那些珍贵的记忆片段。无论是观看老屋重建的直播视频,还是与百岁老母的温馨通话,亦或是手机相册里保存的一张张照片,都成为了我心中最宝贵的乡愁故事。这些故事,如同一条条纽带,紧紧连接着我和故乡,让我在异乡也能时刻感受到家的温暖与牵挂。无论未来如何变迁,这份来自故乡的力量,都将永远激励着我勇往直前。</span></p> 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