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续上篇,接着阐述我所认知的“中国茶道精神”。</p><p class="ql-block"> 继续按照我的思路,依据哲学思辨和美学的思维去理解“精”、“敬”、“悦”和“归”。(之196)</p><p class="ql-block"> 本篇,继续探讨“中国茶道精神”中的茶德。今天,着重谈谈本人是如何修炼自己的茶德的(实践方面140)。</p> <p class="ql-block"> 既然谈到了学习,我还想说说“学习态度”问题。虽然,前面的文章反复提到如何如何,也列举了很多的实例。可我总觉得,还是没有“说透”。今天,就援引重量级的《典籍》,继续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茶人,我们需要培养这样的习惯,就是要“品鉴”。意思是,既要品又要鉴。品,是自己在享受那个过程,鉴是思考并发表个人的见解。估计,很多茶友都有这样的体验过程的。别人请你喝好茶,或者是你自己弄了点好茶,你得“细品慢鉴”吧?特别是在众人面前,就非常为难了,因为,可能说的不够全面、到位,甚至有偏颇之嫌。自己有很好的感觉,可就是表达不出来。我也一样,所以,就赶紧“学习”。</p> <p class="ql-block"> 《论语》第十二章,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面的“指引”,如果你知道或者是有一些研究,也不要停步,我还是劝你反复多读几遍。重新认知。究其原因,是最近啊,网络上不少的“大咖”,竟然这一章的第一句话,开撕了。当然,他们的研究很到位啊。说出了许多我以前不知道的东西。不过呢,以“贬低”前人或者是其他研究者的“理论”或者“说法”,是不太合适的。至少不是“君子”所为啊。我这样普通的茶人,虽然没有深入研究,也说不出“更高的解读”,但是,我不会诋毁别人的理解的。</p> <p class="ql-block"> 比如开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谈一点我茶余饭后的粗浅认知。</p><p class="ql-block"> 我经历了很多个阶段,才逐渐认知完成的。我读书的阶段,是那个非常时段,没人敢教“孔孟之道”的。接触到这样的内容时,只能是按照文言文的字义去理解。其中的“说”和“乐”都是按现代汉语的读法,直接读成“shuō”和“yuè”了。后来啊,听人家读成“yuè”和“lè”,我还很不习惯。甚至给自己找借口,是我们家乡方言给“耽误”的。</p> <p class="ql-block"> 我是反复比对了那些争论的专家的解读以后,才慢慢理解了说的多种含义,在这个地方,说确实应该读成“yuè”。还知道,这是当时的“悦”和“说”是通用的。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快乐。而乐,却应该读成“lè”,是因为朋友自远方来,由外界因素导致你的快乐,那是另一种快乐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茶喝了多少杯,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部分图片源自网络,致谢原作者。</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且听下回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