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马心语(二百)

老骥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清朝皇宫马文化(二)郎世宁与清宫鞍马画:受三朝皇帝赏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清代则在画马方面有较大发展,先后出现了不少画马专家,尤其郎世宁与任伯年二人,把传统画马技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形成了“丝毛”与“写意”两大派系,令人耳目一新。郎世宁有《百骏图》传世,他在素描、色彩、焦点透视等方面有较高修养,又细心研究了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创造了写实感极强的“丝毛画法”。该法以写生为造型基础,根据素描关系渲染至适度,最后以略深于底色的颜色丝毛。用这种方法画出的马,质感强烈,形同真马,一经面世便深得好评,风靡一时。其代表作《百骏图》制于1728年,画中表现的是林中牧马的情景,百匹骏马散落于林木、草地、河中、山坳之间。马的动态变化之大、结构之精确、色彩之鲜艳、透视之科学、真实感之强烈,在中国画马史上颇为罕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他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意大利。1714年5月,他受耶稣会派遣到中国传教,为自己起了一个相当符合儒家传统文化的名字─郎世宁。他受到了清王朝的恩宠。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郎世宁受命参与圆明园扩建工程,在这座东方名园内画了许多装饰殿堂的绘画作品,并参与了圆明园内长春园西洋楼的设计施工,官职为正三品。乾隆皇帝雅好书画诗文,也对郎世宁的欧洲绘画技法十分赏识。1766年7月16日,郎世宁病逝于北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清朝,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来到中国,他把西方绘画的写实传统与中国宫廷艺术的需要相结合,完成了大量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特殊的一页。代表作《百俊图》、《十骏图》。</b></p> <p class="ql-block">乾隆画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是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由于郎世宁带来了西洋绘画技法,向皇帝和其他宫廷画家展示了欧洲明暗画法的魅力,他先后受到了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重用。他是一位艺术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兽、花鸟、山水无所不涉、无所不精,成为雍正帝、乾隆帝时宫廷绘画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有《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战图》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郎世宁绘画历史虽然长达半个世纪,但传世作品并不多,清宫书画收藏著录典籍《石渠宝笈》记录他的作品仅有四五十件。这位生于意大利,客死中国,曾经受到康熙、雍正、乾隆三位中国皇帝赏识的“洋画家”,近来再度引起中国民众的关注,其画作市场价格40年飙升了近千倍。郎世宁擅长人物肖像、鸟兽、山水及历史画,尤精画马,他较好地融合了中西绘画技法,画作精细逼真,形成了独特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郎世宁最早来华的目的并非是作画,而是宣传基督教。其画法的来源没有可靠文字证明师承关系,其写实画风也并非当时西欧画法的全貌,但在阴差阳错中,他反倒成了当时唯一被宫廷所接纳的外国画师。鞍马是中国绘画传统中的常见题材,一般描绘的着重于骑马出行、狩猎、打马球、舞马等源自北方草原民族或西域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活动,从而构成了清代宫廷皇家和贵族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构成了鞍马画的主题。在清廷供职的郎世宁,用他的画笔记录了这些。由他从西洋传入清宫中的“海西新体”绘画,除了和进贡舶来的机械钟表一样被当作西洋异国情调外,并未引起持续重大的影响。但在几个世纪后,人们回溯这段历史,开始感受到一个时代与这个时代的艺术的微妙渊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在技法上,他的作品结合了欧洲的写实画法与传统的中国画法,用毛笔和宣纸作画。不是以连绵富有弹性的线条来塑造马的形状,而是以短细的笔触来刻画马匹皮毛的质感。他十分注重马的解剖和结构,观察细微,落笔准确,效果逼真。但弱化了物象的阴影和明暗对比,以接近中国人的视觉经验。画面背景的树木坡石则用墨加淡彩,侧笔皴擦而成,仍用中国传统的笔墨技法,效果上给人以融合中西画法为一炉的全新感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郎世宁的绘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没有得到中国文人的推崇。受到过抨击说“其缺乏神逸,全无笔法”“虽工意匠,故不入画品”。但是他所代表的“海西派”画风仍然为清代画院吹入了西洋的新风,得到了清朝乾隆皇帝的肯定与支持。乾隆皇帝在御制诗中多次表达了对逼真效果的赏识,如“凹凸丹青法,流传自海西”“我知其理不能写,爰命世宁神笔传”,可见乾隆对郎世宁绘画的喜爱。郎世宁“海西新体”绘画是一种特殊的御用绘画,是接受皇帝旨意,体现皇帝的意志、要求、爱好的绘画,与乾隆的喜好密不可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清] 郎世宁《百骏图卷》绢本设色画,纵94.5公分, 横776.2公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百骏图本幅画姿态各异之骏马百匹,放牧游息於草原的场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