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友昵称:张兴容</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41280083</p> <p class="ql-block"> 鲁迅公园位于上海虹口,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城市公园。1906年开放曾是专供西方侨民游玩的体育活动场所,1932年这里发生过震惊中外的“虹口事件”。1956年公园建造鲁迅墓园,1988年改名鲁迅公园。园中园指的是鲁迅公园内1994年建成的纪念韩国义士尹奉吉的梅园,从此鲁迅公园成为全市唯一的纪念性公园。</p><p class="ql-block"> 在宋代诗人仲殊“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濛濛细雨中”的2月27日我冒雨再次来梅园寻春探梅。</p> <p class="ql-block"> 我是从公园的正门进入的,象每次一样总是抱着“读先生的书,走先生的路”的敬仰心情先来到鲁迅纪念馆、纪念亭和鲁迅墓园寄托深沉情愫和永远怀念。</p> <p class="ql-block"> 虽然是早春二月,又下着细雨,但“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春天的希望已迫不及待的来到这里。各种各样的花朵在争奇斗艳,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轻柔的春风吹拂而过帶来阵阵花草的芬芳;花香混合着青草的气息在春雨滋润下沁人心脾、令人陶醉。</p><p class="ql-block"> 引人注目的是鲁迅公园总面积520平方米的“朝夕不倦”花坛。鲁迅公园以樱花为特色树种,花坛就以此为灵感,让落英缤纷的花瓣为主要元素飘落在天地之间又以花帶串联起来。花坛使用的花草品种为大花海棠、鼠尾草、孔雀草、太阳花、紫罗兰等五彩缤纷、竞相娇娆,从而形成了鲁迅公园独有的春光美。</p> <p class="ql-block"> 一排排楼台亭阁倒映在湖水中;一只只小船快艇游弋在湖面上,雨中的公园格外的清新和美好。我们来不及欣赏美景直奔最北边的梅园。</p> <p class="ql-block"> 梅园是鲁迅公园的园中园,建成于1994年。梅园内最主要的建筑物是以韩国义士尹奉吉的号“梅轩”为名的两层红楼,楼的建筑型制有着明显的高丽风格,因为它实际是为尹义士作出惊天动地的“虹口事件”现场而建的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1998年又在梅轩楼前放置了一块纪念石碑,详细记录了“虹口事件”的全过程。1932年4月29日是日本的天长节(天皇生日),日本侵略者也为庆祝他们通过“1.28”事变侵略上海举行胜利阅兵式。祝贺式上尹义士将水壶型炸弹投掷到台中央,落在台中央的日本驻中公使重光葵及上海拘留民团团长河端贞次之间,重光葵被炸断条腿,河端翌日死亡,其他海军司令官野村吉三郎中将、上海派遗军司令官白川义则大将、第九师团团长植田谦吉中将等均受重伤。此举沉重打击了日军气焰,鼓舞中朝人民抗日士气。</p> <p class="ql-block"> 梅园因遍植梅花得名。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仿古建筑齐全,通过一座桥与湖中的一个小岛相连,环境十分优美,是个早春赏梅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梅园内每年都种植200多棵朱砂、龙游、绿萼等多类品种的梅花与盆景,此时正值观赏期,各类梅花绽放、香气四溢、分外绚丽。我每年来此是因为梅园不仅仅是赏梅胜地还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此时梅花与梅轩楼相映生色、相融生辉不仅暗合了韩国义士尹奉吉的号“梅轩”而且象征着烈士不畏艰难、不惧危险的牺牲精神,我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我走上梅轩楼的楼屋居高临下赏梅只见整个梅园梅花遍地开花,想起元代诗人王冕云“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恰到好处。</p> <p class="ql-block"> 梅园遍植的梅花有些是花中的精品,我想选择这些品种自然有着深厚的含义。龙游梅因其枝干自然扭曲、树冠散曲自然,宛如游龙般而著名。人们常把龙游梅寓意为坚韧不拔、顽强奋斗,古诗言“龙梅一树越千年,傲雪凌霜骨更坚”,这正是印证了尹义士奋不顾身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绿梅别称绿萼梅,因萼绿花白,小枝青绿而得名,花开时清新秀雅,花朵呈淡淡的绿色,是一种很独特的美化品种,人们喜欢绿萼梅是因为它寓意希望的来临。在赏梅的同时,我们纪念故人,祈愿和平。</p> <p class="ql-block"> 我特别喜欢梅园盆景园内的梅花盆景,因为梅花不仅孤傲娇艳,更是有情有义。南北朝诗人陆凱有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人们用梅花寄托相思情,赋予其独特的含义,故而普通人家种植梅花盆景的甚多,这里的盆景就是其中的姣姣者。我每次进入梅轩楼总会遇到韩国人来思念他们的同胞,尤其是每年的8月15日(朝鲜光复纪念日)更有大批韩国人到此祭奉先烈。</p> <p class="ql-block"> 此时雨还在下,春雨、梅花、红楼相连,我又一次怀着极其尊敬的心情来到梅轩楼,追思尹义士的生平与事迹。</p><p class="ql-block"> 尹奉吉义士(1908一1932年)韩国人,自幼为反抗日本侵略从事革命活动,1930年23岁那年留下父母和夫人及长子抱着“丈夫出家生不还”誓言离开家乡来到上海。他找到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总理、韩人爱国团团长金九写下“为恢复祖国的独立与自由,屠戮敌人的将校”的入团宣誓加入了韩人爱国团,开始了举事的准备。</p> <p class="ql-block"> 虹口公园义举后,尹义士在现场被捕并在上海日本军法会议上被判死刑,1932年12月9日义士在日本石川县三小牛地金泽陆军作业场以身殉国。为永远怀念为国牺牲的尹奉吉义士韩国政府在首尔良才洞市民之林建立了“梅轩尹奉吉义士纪念馆”,设置了铜像。</p><p class="ql-block"> 梅轩楼里展出了烈士义举前后的遗物包括印章,义举时使用的水壶形炸弹,义举当天早晨与韩人爱国团团长金九交換的怀表以及1962年被追授大韩民国建国勋章大韩民国章等。</p> <p class="ql-block"> 梅轩楼的楼上是个小会议室,在此可观看介绍尹奉吉生平的录像片,其中包括了他开办夜校、编写教材、领导农村复兴运动;建立复兴院,召开讽刺日本殖民统治学艺会;学习新学,培养爱国心以及最后牺牲自己,为复兴祖国贡献生命的内容。会议室里还陈列着烈士的照片与生平遗物。</p> <p class="ql-block"> 离开梅园时雨小了,我忽然浮想翩翩,义士的义举是为了正义与自由在中韩两国的相互支援和合作基础上完成的。现在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我们看到了义士为之奋斗的目标已经实现。郭沫若老先生在《咏梅》词中说“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本有东风孕满怀,春伴梅花到”。眼前的梅花绽放正盛,可谓“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