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某个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上,我翻开一本泛黄的书卷,仿佛听见了铁轨与车轮的交响。那是一篇名为《旧轨还乡》的作文,一个15岁女孩用她的笔,将故乡的温度和记忆中的绿皮火车重新带回我的视线。张潇冉的文字,如同一曲低吟浅唱的歌谣,句句不提乡愁,却句句都是乡愁。</p><p class="ql-block"> 她讲述的是一段归乡之旅,从杭州到乌兰察布,二十五小时的摇晃,承载着儿时的记忆与亲情的温暖。然而,当那趟直达的列车悄然停运,当姥爷的身影不再出现在站台上,归乡之路便成了一场漫长而煎熬的跋涉。铁轨会生锈,但乡愁永远新鲜。张潇冉的文字让我看到了新一代的乡愁,它不再是简单的离别之痛,而是一种对时光流逝、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p><p class="ql-block"> 书页翻动间,我仿佛置身于那趟绿皮火车上,窗外的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乡愁,是人类永恒的情感主题,而《旧轨还乡》之所以打动人心,不仅在于其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更在于它传递出普遍的情感共鸣。无论身处何地,故乡总是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张潇冉用细腻的笔触勾起了无数人对故土、对往昔岁月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少女的观察力与表达力令人惊叹。在一部分人眼中,青少年是无忧无虑、充满活力但缺乏深度的一群人。然而,《旧轨还乡》让我看到了新一代的深度与敏感。张潇冉用她的文字完成了乡愁的代际接力,将铁轨的锈迹化为文化的符号,将个人的情感升华为集体的记忆。她的作文让我明白,即使在AI写作流行的当下,人类的真情实感与生活体验依然是无法被替代的。</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张潇冉的语文老师王杨军的理念——写作的第一位是记录,为她的创作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她没有拘泥于固定的写作框架,而是通过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细腻观察,写出了感人至深的文字。这种创作方式不仅展现了学生的创造力,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启示。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张潇冉的文字像一股清泉,滋润着许多干涸的心灵,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与故乡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午后,我合上书卷,思绪却依然停留在那趟绿皮火车上。张潇冉的文字让我明白,乡愁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连接着个体与集体。在《旧轨还乡》里,我读懂了新一代的乡愁,也重新找回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记忆与温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