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明的脚步渐近,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淡淡的哀愁与思念。我与妻子,怀着深深的眷恋,专程前往丹棱,去看望长眠于此的爷爷、婆婆。</p><p class="ql-block"> 车缓缓驶入扬场镇,这个看似平凡的小镇,于我而言,却承载着无尽的情感。集市上,我们精心挑选着花篮、纸钱、冥币,还有那饱含心意的水果与酒。每一样祭品,都寄托着我们对爷爷、婆婆深深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来到墓地,眼前的景象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那一方小小的安息之地,陌生的是周围已然成片的水果树,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我们轻轻拿起自制的扫帚,将墓地仔细打扫了一遍,仿佛能扫去岁月的尘埃,让爷爷、婆婆的世界更加洁净。摆上花篮,那娇艳的花朵,宛如他们曾经给予我的温暖笑颜;供品有序排列,恰似我们对他们绵延不绝的敬意。点燃蜡烛,火苗轻轻摇曳,似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袅袅香烟升腾而起,仿若带着我们的心声,飘向另一个世界。我和妻子虔诚地跪地磕头,那一刻,时光仿佛倒流,往昔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p><p class="ql-block"> 爷爷袁康周,婆婆张品玉,他们都出生在1909年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爷爷,自小离开营山,在成都这座城市中谋求生计,直至生命的尽头,都未能再踏上故乡的土地。婆婆,生于成都,在那个女子识字尚属罕见的年代,她能识字,且沉浸于书的世界里。他们,在那个时代,都是有文化、有见识的人。爷爷那一手漂亮的小楷,笔锋间流淌着儒雅与智慧;婆婆看《红楼梦》时的专注神情,以及她口中说出的 “要尊重人权”,都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与爷爷、婆婆在成都共同生活的日子,是我生命中最温暖的时光。爷爷总是语重心长地教育我,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些话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而婆婆,当她捧着《红楼梦》,告诫我不准打人,要尊重他人时,我懵懂的心,仿佛被一束光照亮。在那个大多数人还不知 “人权” 为何物的年代,爷爷、婆婆的教诲,如同在我心中埋下的一颗种子,一颗关于努力奋斗、尊重他人的种子。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颗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我为人处世的准则。</p><p class="ql-block"> 如今,看着爷爷、婆婆墓周围那成片的水果树,心中感慨万千。这片风水宝地,是爷爷生前亲自选定的。或许,他早已预见了今日的繁茂,希望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能陪伴他们长眠,也能庇佑子孙后代。我大姨夫作为丹棱人,想必大姨一家人为爷爷、婆婆的安息之所倾注了许多心力。</p><p class="ql-block"> 烧纸钱的时候,火焰跳跃,纸灰纷飞,我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这些泪水,是对爷爷、婆婆的思念,是对他们给予我关爱与教诲的感恩,也是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在这阴阳相隔的清明时节,我知道,他们虽已远去,但他们的爱与教诲,如同这漫山遍野的果树,深深扎根在我的生命里,枝繁叶茂。</p><p class="ql-block"> 人生的旅程,如同一场漫长的跋涉。爷爷、婆婆的离去,让我明白生命的短暂与珍贵。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精神的传承。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会带着他们给予我的种子,努力生长,用尊重与奋斗,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不辜负他们的殷切期望。而每一年的清明,我们都会来到这里,与他们 “重逢”,让这份思念,在岁月中永恒。</p><p class="ql-block"> (袁浩/文 AI图)2025.4.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