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昵称:姚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 篇 号:3721412</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请继续跟随我游览西津渡历史文化旅游区。</b></p> 昭关石塔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昭关石塔,位于古街中央,因塔上刻有“昭关”两字而得名,又因其外形如瓶,也被称为“瓶塔”,还被称为观音洞喇嘛塔。该塔始建于元代,明万历十年时重建,几经风雨,逐渐损毁,2000年由镇江市政府组织重修,石塔重修工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亚太地区2001年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塔高4.69米,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塔座由两个相同的须弥座叠成,上为覆莲圆座和扁鼓形塔身,再上有13圈带形浮雕象征13层天,上置法轮和圆形仰莲小座,轮上刻有“八宝”,其上便是塔顶。石塔体雕琢精细,极富韵律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门洞东西门额上有“昭关”字样及“万历十年壬午十月重修”的募缘僧人题名,两根石柱外侧刻有“当愿众生,所共瞻仰”,另两根石柱外侧刻有“当愿众生,受天人供”,四根塔柱内侧刻有“南无大方佛华严经”,南北门额上刻有梵文六字真言,两侧边款上刻有“法轮常转”“佛日增辉”“河清海晏”“天下太平”等内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昭关石塔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元代“过街塔”类型石塔遗存,见证了西津渡作为江南交通枢纽的重要历史地位,反映了元蒙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该塔融合了藏传佛教和中原佛教的建筑风格,是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典范之作,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佛教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喇嘛塔式过街塔,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蕴含着民众对佛教的信仰和对平安、吉祥的祈求,从塔下经过被认为意味着礼佛进香,能获得庇护。</b></p> 观音洞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观音洞又名古普陀岩,由天然的岩洞扩凿而成。始建于宋朝,清咸丰九年(1859)重新作了修葺。洞门外有一个三层的铜鼎,洞口上方有一块石额,上面刻有“观音洞”三个字,为宜兴陈任旸所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观音洞前的铜鼎,是一座具有宗教文化意义的三层铜鼎,放置于此,作为供香客烧香祈福的香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铜鼎呈三层结构,造型庄重,工艺精湛,散发着古朴而庄重的气息,与周围的古建筑和宗教氛围相得益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洞内供奉着219尊观音像,观音菩萨伫立在洞崖内的莲花宝座上,手持净瓶,神态端庄,慈眉善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自然赐予人类广阔的生存空间,同时也将无尽的自然灾火降临到人类面前,而对自然,人类总是渺小的。在中国古代百姓的心目中,观音菩萨,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于是,对于观音的信仰,源于人们渴望借助观音之力,摆脱现世苦难的想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相传晚唐时,西津渡有位浙江定海籍巡防士兵,听家人讲述南海普陀山观音菩萨救苦救难故事后,回乡请雕工仿照普陀禅院观音大士像雕刻,运回西津渡供奉在渡口庙中,此后蒜山便有了北普陀之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观音洞是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内成立较早、影响较大的古建筑之一,是宗教与世俗、人文与自然和谐交融的体现。它见证了西津渡作为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的重要历史地位,承载着人们祈求平安渡江的美好愿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的观音文化色彩很浓厚,相传观音菩萨曾多次显灵应验说法,救苦救难。过江旅客也称赞说“有求必应”。过江北往者为了祈求平安,过江南来者为了感谢平安渡江,总要到观音洞焚香祷告还愿,所以观音洞是古代过渡旅客礼拜观音的地方,表达了人们祈祷平安的一种美好愿望。</b></p> 救生会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镇江西津渡的救生会旧址,是全国唯一的宋代救生会遗址。1999年政府出资整修后恢复原貌,2001年获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地区优秀遗产保护奖,2011年连同考古发现的小码头合并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津渡救生会在世界救生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专业人命救助机构之一,比美国马萨诸塞州救生组织提前了84年,较英国皇家救生会更是早出188年。这无疑是镇江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善良的有力见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救生会旧址现在是中国镇江救生博物馆,以丰富的图片和历史文字资料介绍了救生会的历史渊源。已写专文介绍救生会,如想详尽了解展馆内容,请点击链接</b><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xel5ts"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b>慈航普渡 西津渡救生会旧址</b></a><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码头街有卷门四道,分别刻有“同登觉路”“共度慈航”“飞阁流丹”“层峦叠翠”门额。每一道门额都宛如一把精巧的钥匙,静静等待着有心之人去开启它背后深藏的文化宝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小码头街平台上,微风轻轻拂过脸颊,极目远眺,西津渡古街那错落有致的轮廓尽收眼底,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此时,俯瞰着这片承载着千年沧桑的古街,更加深刻地领会到这四个卷门门额的深厚文化底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同登觉路”,这四个字蕴含着浓郁的宗教与哲学意味。“觉路”一词,在佛教语境中,代表着通往觉悟、解脱的道路。“共度慈航”,传递出的是一种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宏大情怀。西津渡古街见证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这句门额给了过往的人们无尽的慰藉与希望。“飞阁流丹”,描绘出的是一幅壮丽华美的建筑景观画面,让人联想到西津渡古代建筑的精妙绝伦。“层峦叠翠”,将大自然的壮美与宁静展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西津渡位于云台山的山峦风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四道卷门门额,犹如四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小码头街的历史长河中。它们不仅是西津渡古街建筑的一部分,更是这座古老街区灵魂的象征。每一道门额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篇章,让每一个驻足于此的人都能沉浸在这片深厚的文化氛围中,品味岁月留下的珍贵记忆。</b></p> 原镇江英国领事馆北门遗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3月,在镇江博物馆围墙险情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现。该遗址主要由残存牌坊柱及斜坡道路组成,镇江博物馆实施了保护展示。依据1871年绘制的《根据现状在镇江领事建筑预留地(317号)上构建房屋的草图》、1876年绘制的《镇江英国领事馆馆区平面图》和1916年绘制的《英国驻镇江领事馆总平面图》,推测该遗址作为领事馆正门以外的另一通道,不晚于1876年。</b></p> 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遗迹。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镇江被辟为通商口岸。1861年,镇江英租界正式设立。1864年,英国开始在云台山上建造领事馆。领事馆由五栋西式风格的建筑构成,包括办公楼、正副领事官邸、职员宿舍及马房、餐厅及娱乐场所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整体建筑依山而建,西高东低,布局合理。主楼为领事馆办公地,主体两层、局部三层,以方石为基,青砖砌筑,夹以红砖,白色灯草灰勾缝墙,铁皮瓦楞屋面,三面走廊,楼上下均设有弧形券门,内部地板、门窗采用洋松木制作,壁间设有壁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镇江英领事馆是江苏省唯一保存完整的近代使馆建筑,也是中国沿海沿江建造的最早的领事馆之一,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和西方建筑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具有重要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警务楼及监狱,1890年重建,分上下两部分:首层煤炭房、备餐间、监狱大厅、禁闭室、囚室,以及客厅、卧室等辅助用房;地下室为文秘及辅助用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放眼望去,楼的顶端写有“1890”的字样。这个数字为什么会在上面呢?1888年初,镇江洋捕殴毙华人,群众愤怒焚毁了领事馆及巡捕房等。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于1890年在此原址上重建英国领事馆。“1890”这个数字是中国屈辱史的见证,将它高高的挂在楼顶是为了警戒人们,历史不能忘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7年北伐军兵临镇江,英国被迫交出租界,英领事将租界行政权交镇江商会团接管。1930年10月,英领事将馆内房地产卖给江苏省政府的民政厅长赵启禄。1958年镇江博物馆创建,该旧址成为镇江博物馆的一部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镇江英领事馆见证了中国人民反对英国侵略者,逐渐觉醒、奋起反抗的历程。</b></p> 镇江博物馆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镇江博物馆是一座地方历史综合类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1958年,镇江博物馆成立,1962年开始将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作为馆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古代史展厅(6号楼),于2005年建成开放,设有《吴文化青铜器展》《历代陶瓷器精品展》等五大基本陈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近代史展厅(8号楼),于2021年对外开放,设有《奔流——镇江近代历史》基本陈列以及一个临时展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馆藏文物种类丰富,有文物和珍品近三万件(套),涵盖从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各类文物,还有10万册古籍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博物馆以西周及春秋时期吴国青铜器、六朝青瓷器、唐代金银器、明清书画为馆藏特色,其中西周青铜凤纹尊、唐龟负论语玉烛酒筹鎏金银筒等享誉海内外。</b></p> 云台山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沿着云台山石阶缓缓往上走去。云台山海拔473.2米,原与金山隔江对峙,故称银山、银台山,后因音变称为云台山。三国时山上长满泽蒜,又因诸葛亮和周瑜曾在此谋划火烧赤壁,故又称算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自三国到民国,云台山一直是军事要地,发生过数百次战事。如东晋隆安五年,孙恩率领起义军直抵镇江,欲“鼓噪登蒜山”;宋代,韩世忠等抗金名将曾驻兵蒜山抗御金兵南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鸦片战争以后,云台山区域被划为英租界,建有英国领事馆、美国领事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云台阁为仿古建筑,坐落于云台山北峰,是镇江地标性建筑。建成于2012年,总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形制具有宋、元古建特征。云台阁是由阁、亭、轩共同组成的一组整体轮廓跌宕多变的建筑群:云台主阁,左右两侧曲廊,飞云亭与聚明堂。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斗拱檐铃,体制雄伟,全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杜顺宝领衔设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云台山历史悠久,曾经是道教、佛教共存之处,云台阁的建设传承了地域历史文脉,承载着当地的文化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西津渡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台阁丰富了西津渡的文化内涵,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镇江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也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主阁以高台为基座,高四层,采用“明三暗四”结构。一、二层四面环以外廊,北面出龟头屋,斗拱用四铺作;三、四层方形,每面三间,出平座,斗拱用五铺作,屋顶采用方尖四面出厦造,建筑总高32.015米。阁内陈设,展现镇江城3000多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云台阁微缩模型。</b></p> 伯先公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伯先公园是为纪念民主革命先烈赵声而建的镇江市唯一的纪念性公园。1926年开工,1931年6月建成开放,由同盟会冷御秋倡议筹建,著名园林专家陈植教授设计。占地面积120亩,公园依山势而造,犹如一把巨型的太师椅。</b></p> 五卅演讲厅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5年5月30日,“五卅惨案”在上海发生,镇江各界积极响应,于6月5日举行了3万多人参加的示威游行,并成立“镇江外交后援会”。6月下旬,镇江各界掀起抵制日货活动,对藏有日货的奸商处以罚金数万元,后经会商,决定用这笔罚款建造五卅演讲厅,以纪念镇江人民的爱国壮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五卅演讲厅,仿古重檐歇山式建筑,四角上翘,全长28米,宽19米。屋顶为重檐歇山筒瓦顶,屋脊两端置吻兽,两山墙有雕花图案,四檐角飞出上翘,古朴庄重、典雅大方。建筑为两层木结构,四面墙壁有玻璃窗,底层四面有环廊,廊柱高3.7米,廊宽2.2米。厅内正中为讲台,楼上下约有500个座位,可供集会演讲使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2年,五卅演讲厅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保单位,是镇江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镇江人民反帝爱国的历史,是西津渡街区红色线路上一个重要的红色打卡点。</b></p> 绍宗国学藏书楼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金山“文宗阁”是清乾隆年间分藏《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太平天国年间被毁。上世纪30年代初,镇江人吴兆曾(号寄尘)在丁传科、赵宗抃、冷御秋等支持下,决定在伯先公园内的云台山上创建藏书楼,以“绍宗”为名,显示恢复文宗阁的意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3年3月,绍宗国学藏书楼落成。吴兆曾将家中所藏图书2万余册全部运至楼内珍藏。后经社会各界人士捐赠,藏书楼藏书最多时达到近9万册,超过了当年文宗阁收藏图书的总和。藏书来源主要为捐赠,涵盖经、史、子、集、丛、地方人士著述等。其中丛书数量较多,如《四部丛刊》《四库全书珍本》《万有文库》等。还有大量明、清刻本以及手抄本,如敦煌石室中收藏的唐人手写经书、清代满族女词人太清春夫妇的诗词手抄本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绍宗国学藏书楼为西式二层楼房,采用钢筋混凝土骨架结构,青砖筑墙,中间顶部有阁楼,整体坐北朝南,面阔五间,通长22.1米,进深9.6米。南立面正中三间内凹,两侧房间用作书库,楼周为庭院,前有大门,门柱嵌有石刻“绍宗国学藏书楼”“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92年被列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是镇江近代尚存的较大的私人所创藏书楼,也是镇江文化传承的重要实物见证。它继承了文宗阁的文化传统,保存了大量的古籍文献,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镇江地方文化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b></p> 大将军赵伯先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赵声(1881-1911),字伯先,镇江大港人,伟大的民主革命者,近代江苏民主革命运动的先驱。1901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后又入江南陆师学堂学习,1902年毕业。次年赴日本考察军政,回国后不久任两江师范教习,期间创作了号召推翻满清腐统治的《歌保国》宣传革命,影响广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05年任新军三十三标标统后,做了大量的革命宣传和策动工作。1906年,赵伯先加入同盟会并被推举为长江流域同盟会盟主。1911年4月,他与黄兴组织策划了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出任总指挥,因起义失败,悲愤成疾,于同年5月18日病逝于香港,终年30周岁。</b></p> 赵伯先铜像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赵伯先铜像位于山麓平地,这里地势开阔,四周环绕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这座铜像构筑的天然屏障,使其成为伯先公园当之无愧的中心纪念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3 年,浙江美术学院以精湛的技艺,采用当时先进的电解铜新工艺对铜像进行重铸。重铸后的铜像高达 2.8 米,稳稳地矗立在基座之上,重达 370 公斤,散发着一种雄浑厚重的质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赵伯先全身戎装,每一处细节都雕琢得栩栩如生。那笔挺的军装线条流畅,肩章上的装饰熠熠生辉,彰显着他的身份与荣耀。他右手紧握望远镜,目光坚定而锐利,仿佛能穿透层层迷雾,洞察敌人的一举一动,身挎的指挥刀,刀鞘雕刻精美。他挺胸抬头,身姿挺拔,正视前方,神情庄重肃穆。微微扬起的下巴,透露出一种无畏的气概和坚定的信念,向世人展示着为国家、为民族奋勇拼搏、不惜牺牲一切的决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铜像前,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赵伯先当年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挥斥方遒的英勇身姿。他的精神如同这座铜像一般,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每一个前来瞻仰的人铭记历史,传承先辈们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津渡,千年古渡的时光印记,时光在这里放慢了脚步,每一块石板、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岁月的故事,让人沉醉不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西津渡的每一个角落,给整个古渡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满是惬意与满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津渡之行,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在这里,我领略了千年古渡的沧桑变迁,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值得细细品味。离开时,心中满是不舍,期待着下一次与它的重逢,再次探寻它更多的魅力。</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0240d5"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b>“中国古渡博物馆”西津渡历史文化旅游区(上)</b></a></p>